导图社区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解剖及其功能的知识导图分享!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本思维导图主要介绍了鼻腔、气管和支气管、咽、喉、肺的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1-05-23 14:01:54呼吸系统
鼻腔
内表面为黏膜(上皮+固有层)
前庭部
为鼻腔入口处、鼻翼内表面黏膜上皮为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前庭部生有鼻毛,可阻挡吸入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内含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
黏膜深层与鼻软骨的软骨膜相连
呼吸部
占鼻黏膜大部分,包括下鼻甲、中鼻甲、鼻道及鼻中隔中下部的粘膜
表面覆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杯状细胞
较厚基膜
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混合腺(鼻腺)
其分泌物经导管排入鼻腔,与杯状细胞分泌物共同形成一层黏液覆盖于黏膜表面。纤毛向咽部摆动,可将黏着的细菌及尘埃颗粒推向咽部,经口腔而被咳出
静脉丛
淋巴组织
丰富的血流可对吸人的空气进行加温或加湿
固有层深部与骨膜相连
嗅部
位于鼻中隔上部两侧、上鼻甲及鼻腔顶部。
人嗅部黏膜面积约为2cm.狗嗅黏膜面积约为100c㎡,故嗅觉发达
黏膜为浅黄色
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嗅细胞
呈梭形,位于支持细胞之间,为双极神经元,是体内唯一存在于上皮中的感觉神经元
细胞核居中,染色较浅,树突伸至上皮游离面,末端膨大形成球状嗅泡
支持细胞
数目最多,是顶宽底细的高柱状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核椭圆,位于细胞顶部,细胞质内线粒体较多,可见脂褐色颗粒,其侧面可与嗅细胞构成连接复合体
数量最多,呈高柱状,顶部宽大,基部较细,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
具有支持、保护和分隔嗅细胞的功能
细胞核卵圆形,位于细胞上部,细胞质内线粒体较多,常可见色素颗粒。具有支持和分隔嗅细胞的功能,相当于神经胶质细胞。
基细胞
呈椭圆或锥体,位于上皮基底部
是一种干细胞,可分裂增殖、分化为支持细胞和嗅细胞
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
有较多浆液性嗅腺,嗅腺导管细而短
分泌的浆液经导管排出至鼻黏膜表面,可溶解吸入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嗅毛。嗅腺不断分泌浆液,清洗上皮表面,可保持嗅细胞感受刺激的敏感性。
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其深部与骨膜相连
黏膜深部与软骨膜、骨膜或骨骼肌相连
咽
口咽、鼻咽和喉咽
咽壁自内向外分为黏膜、肌层和外膜三层
黏膜
由上皮及固有层组成。口咽表面覆以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鼻咽及喉咽主要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以及黏液性腺或混合性腺,深部有一层弹性纤维。咽黏膜内散在分布的淋巴小结构成咽扁桃体
肌层
由内纵行与外斜行或环形排列的骨骼肌组成,其间可有黏液性腺
外膜
为纤维膜
喉
喉位于咽和气管之间,具有通气和发声功能。喉以软骨为支架,软骨之间借韧带、肌肉或关节相连。
会厌
会厌表面为黏膜,内部为会厌软骨(弹性软骨)
会厌舌面及喉面上部的黏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内有味蕾
喉面基部的黏膜表面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会厌各部黏膜固有层均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较多弹性纤维,并有混合性腺和淋巴组织。
喉侧壁黏膜
喉侧壁黏膜形成上下两对皱襞,上为室襞,下为声襞,二者之间为喉室
室襞
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
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许多混合性腺和淋巴组织
喉室
声襞(声带)
膜部(游离缘,较薄)
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较厚
浅层疏松,炎症时易发生水肿
深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弹性纤维,形成致密板状结构,称声韧带
固有层下方的骨骼肌为声带肌。声带振动主要发生在膜部。声带的软骨部黏膜结构与室襞相仿。
软骨部(基部)
黏膜表面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黏膜下层含有混合腺
外膜中有软骨和骨骼肌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分导气部和呼吸部。从鼻腔到肺内终末细支气管为呼吸系统导气部,具有传导气体和净化吸入空气的作用;从肺内呼吸性细支气管至末端的肺泡为呼吸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此外,鼻还有嗅觉功能,喉有发音功能,肺还参与多种物质的合成与代谢。
气管和主支气管
黏膜
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纤毛细胞
数量最多,细胞呈柱状,游离面有纤毛,定向摆动
具有清除异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吸烟或有慢性支气管炎时,可使纤毛减少、变形、膨胀或消失
杯状细胞
较多,散在于纤毛细胞之间,形态与肠黏膜杯状细胞相同
其分泌的黏液覆盖在黏膜表面,与气管腺的分泌物共同构成黏液性屏障
可黏附吸入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和细菌等异物,溶解吸入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刷细胞
较少,呈柱状,游离面有许多细长的微绒毛,形如刷状
细胞质内有粗面内质网,无分泌颗粒
具有感受刺激功能
小颗粒细胞
数量少,呈锥体形,散在与上皮深部
单个或成群分布,细胞质内有许多致密核心颗粒,含5-羟色胺、蛙皮素等物质
小颗粒细胞是呼吸道黏膜上皮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可能调节呼吸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基细胞
位于上皮的深部,细胞矮小,呈锥体形,细胞顶部未达上皮顶部
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其他细胞
固有层
为致密结缔组织,含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血管和淋巴管
上皮与固有层之间有明显基膜,是气管上皮的特征之一
固有层与黏膜下层移行处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
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层及外膜无明显界限
含有血管、淋巴管、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气管腺(气管腺为混合性的黏液性腺泡,其分泌的稀薄液体位于黏液层下方,有利于纤毛摆动)
外层
外膜较厚,主要由16~20个C形透明软骨环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它们共同构成管壁的支架
软骨环的缺口处为气管膜性部,内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平滑肌束和气管腺
咳嗽反射时平滑肌收缩,使气管腔缩小,有助于清除痰液
支气管(支气管树)
叶支气管(左2右3)
段支气管
小支气管
细支气管
终末支气管
肺泡
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
肺泡囊
肺
肺表面被覆光滑的浆膜(胸膜脏层)
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呈锥体形,其尖端朝向肺门,底面向着肺表面
肺组织分实质和间质两部分。肺内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等为肺间质。实质即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从主支气管至肺泡大约有24级分支,因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呈树枝状,故称支气管树
肺导气部
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管壁结构与主支气管相似,但管径渐细,管壁渐薄,三层结构分界渐不明显
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
黏膜上皮
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厚逐渐变薄,杯状细胞逐渐减少
固有层
变薄,其外侧平滑肌纤维相对增多,呈现为断续的环行平滑肌束
黏膜下层
腺体逐渐减少。
外膜
结缔组织内的软骨由C形软骨环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
细支气管
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见Clara细胞。
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很少或消失,环行平滑肌更为明显,黏膜常形成皱襞
终末细支气管
内衬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
已形成完整的环行平滑肌层,黏膜皱襞更明显
上皮由少量的纤毛细胞和较多的Clara细胞组成
Clara细胞
外形高柱状,游离面呈圆顶状凸向管腔
电镜下,可见顶部细胞质内有发达的滑面内质网和较多的分泌颗粒
Clara细胞的分泌物稀薄,内含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管腔中黏液,减低其黏稠度,利于排出
滑面内质网的氧化酶系可对吸入的有毒气体或某些药物进行生物转化和解毒
肺呼吸部(都有肺泡)
呼吸性细支气管
管壁上出现少量肺泡,故管壁结构不完整
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
上皮外有弹性纤维和少量环形平滑肌
在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
肺泡管
表面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下方为平滑肌束和弹性纤维
与肺泡相连,肺泡开口于管腔,在切片上呈现结节状膨大
肺泡囊
为若干肺泡共同开口围成的囊腔。因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无平滑肌,故无结节状膨大
肺泡
半球形或多面体形、有开口的囊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肺泡直径200~250μm,开口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
单层肺泡上皮
I型肺泡细胞
数量少,覆盖肺泡表面95%,细胞扁平而较薄,厚约0.2μm,核部略厚,基底部是基底膜,表面光滑,核扁圆形,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辨认
电镜下,可见细胞质中有较多的吞饮小泡,内有细胞吞入的表面活性物质和微小粉尘,小泡能将这些物质转运到间质内,以便清除
I型肺泡细胞无增殖能力,损伤后由II型肺泡细胞增殖分化补充
II型肺泡细胞
数量较I型肺泡细胞多,但仅覆盖肺泡约5%的表面积
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顶部凸向肺泡腔;细胞核圆形,细胞质着色浅
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细胞质内富含线粒体和溶酶体,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核上方有较多的分泌颗粒
电子密度高,内有平行同心圆排列的板层状结构,称嗜锇性板层小体,其主要成分是磷脂,还有蛋白质和糖胺聚糖复合物
细胞以胞吐方式将颗粒内物质分泌到肺泡上皮表面,铺展形成一层薄膜,称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重要作用
具有分裂、增殖和分化为I型肺泡细胞的潜能
基膜
肺泡隔
是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其内有密集的连续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
毛细血管网紧贴肺泡上皮,在气体交换中有重要作用。弹性纤维有助于吸气后肺泡的弹性回缩
当弹性纤维退化变性,或因炎症等破坏了弹性纤维,可使肺泡弹性降低,回缩较差,呼气时肺内残留气体增加,肺泡扩大,导致肺气肿,影响肺的换气功能
肺泡隔内还有成纤维细胞、肺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毛细淋巴管和神经纤维等
其内含有密集的连续型毛细血管网、大量的弹性纤维及成纤维细胞、肺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多种细胞
肺间质和肺巨噬细胞
肺间质由肺内结缔组织及其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构成,主要分布于支气管树的周围,组成与一般疏松结缔组织相同,但有较多弹性纤维和巨噬细胞
肺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单核细胞,广泛分布于肺间质内,在肺泡隔中最多,可游走进入肺泡腔内。
肺巨噬细胞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能清除进入肺泡和肺间质的尘粒、细菌等异物,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吞噬了较多尘埃颗粒的肺巨噬细胞称尘细胞
肺泡孔
是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直径10~15μm,可均衡肺泡间气体含量
当某个终末细支气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阻塞时,肺泡孔起侧支通气作用,防止肺泡萎陷。但肺部感染时,肺泡孔也是炎症蔓延的渠道
气-血屏障
是指肺泡内氧气与肺泡隔毛细血管内血液携带二氧化碳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屏障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内皮组成
肺的血液供应
肺的血供来源有两个,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血管,管径较粗,为弹性动脉。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至肺门入肺,其分支与各级支气管伴行,直至肺泡隔内形成毛细血管网。此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支气管动脉是肺的营养血管,管径较细,为肌性动脉。该动脉起自胸主动脉或肋间动脉,与支气管伴行入肺,在导气部各段壁内分支,末端形成毛细血管网,营养管壁。
肺内淋巴管分为深丛和浅丛两组
肺的传出神经纤维和传入神经纤维在肺门形成肺丛,神经纤维伴随支气管和血管的分支入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