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电图概述
结合课本和视频做的心电图概述。诊断学各类心电图特点(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希望以后的自己可以总结的越来越好。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编辑于2021-05-26 08:45:06心电图
传导路径
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纤维
房室结的作用:延缓传导
心电图各波段
P波
反映左、右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段
反映电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产生的微弱电位变化
PR间期
反映激动从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交界、希氏束、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网传到心室肌所需要的时间,即自心房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开始的时间
QRS波群
反映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ST段
反映左、右心室早期缓慢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T波
反映左、右心室晚期快速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QT间期
反映左、右心室去极化与复极化全过程的时间
U波
产生机制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代表心室肌的后继电位,亦有人推测可能与心室乳头肌或心室中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有关
12导联
心电图测量方法
心电图记录纸
每小格(1mm)代表0.04秒,一个中格0.2秒,一个大格1秒
心电轴的测定
目测法
根据Ⅰ与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可估测心电轴的大致方位
若I、Ⅲ导联QRS主波均向上,为心电轴不偏
若I导联的主波向上,Ⅲ导联的主波向下,为电轴左偏
若I导联的主波向下,Ⅲ导联的主波向上,为电轴右偏
若I、Ⅲ导联QRS主波均向下,则为不确定电轴
口对口向左走,肩对肩向右偏
振幅法
查表法
临床意义
心电轴轻度右偏,不一定是病态,可见于正常婴幼儿、垂位心脏、肺气肿和轻度右心室肥大。
心电轴显著右偏,多为病态,可见于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右心室肥大,也可见于左心室起源的室速、广泛心肌梗死等
心电轴轻度或中度左偏,不一定是病态,可见于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脏和轻度左心室肥大
心电轴显著左偏,多为病态,见于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也可见于右心室起源的室速
看心电图
V1-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心率计算=60÷RR间期(s)
室性融合波和心室夺获是室速的特点
房早---不完全代偿间歇 室早---完全代偿间歇
阵发性室上速的特点---突发突止
房颤f三不齐:P波变f波,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
PR间期延长超过一个大格---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逐渐延长---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固定延长---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P波和QRS波群无关系---三度房室转导阻滞
缺血指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上斜型下移非缺血
QRS波群宽大畸形见于室早和束支传导阻滞
口诀
横格点零四,竖格零点一, PR不过五,QR不过三, 病Q四两次 缺血下移点零一
三速五缓,房前室宽, 高梗低缺,房颤f加不齐,室颤乱糟糟 室上无P小于2,三个室早成室速 一延二落三分离,二先看落再看延 左室V5右V1 左肥R波大于5,右肥R/S大于1 左支R波顶平钝,右支12两R波 房肥看P波,高右和双左 看图齐不齐,不齐早颤落,整齐套口诀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意义
P波
方向
窦性P波在aVR导联倒置,I、ll、aVF和V4~V6导联直立,其余导联可以直立、低平、双向或倒置
若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或心房下部
时限
正常P波时间≤0.11秒(不超过3小格)
P波时间>0.11秒,且切迹双峰间距≥0.04秒,表示左心房异常。心房内传导阻滞是心房异常的一种,表现为P波增宽,而不伴左心房(P波后半部分)或右心房(P波前半部分)的振幅增高
振幅
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右心房异常时可见P波电压增高、形态高尖。 P波低平一般无病理意义。
PR段与PR间期
成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秒(3小格~5小格)
老年人或心动过缓时较长,但最长不超过0.22秒
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称为PR间期延长,见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0.12秒,称为PR间期缩短,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或心室预激
QRS波群
命名
QRS波群中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波
R波之前向下的波,称为Q波
R波之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
S波之后再出现的向上的波,称为R'波
R'波之后再出现的向下的波,称为S'波
如整个QRS波群完全向下者,称为QS波
大、小写字母的表示,是根据各波振幅的大小(通常以0.5mV为界)而定
时限
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限为0.06~0.10秒(不超过3小格),儿童为0.04~0.08秒(1小格~2小格)
QRS波群的时限如在正常范围内,通常称为室上性QRS波群,提示引起心室兴奋的激动来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
QRS波群时限≥0.12秒称宽QRS波群,主要见于室性QRS波群(产生QRS波群的激动来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亦可见于室上性激动伴心室内传导阻滞、心室预激等情况
形态与振幅
胸导联
正常胸导联,V1、V2导联多呈rS型,R/S<1,Rv1<1.0mV。右心室肥大时可见V1的R波增高
V5、V6导联以R波为主,R/S>1,Rv5<2.5mV。左心室肥大患者可见左胸导联R波增高
V3、V4导联呈RS型,R/S接近于1,称为过渡区波形
正常成人胸导联自V1至V5,R波逐渐增大,而S波逐渐变小,但一般Rv6>Rv5
1.若过渡区(V3、V4导联)图形(RS型)出现于V5、V6导联,右心室波形出现在过渡区,提示心脏沿长轴发生顺钟向转位(从心尖往上看),此时右心室向前、向左旋转。 2.若过渡区图形出现于V1、V2导联,左心室波形出现在过渡区,提示心脏沿长轴发生逆钟向转位,此时左心室向前、向右旋转。 3.顺钟向转位可见于右心室肥大,逆钟向转位可见于左心室肥大。但这种转位图形亦可见于正常人
肢体导联
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Qr,rS,rSr'或QS型,Ravr<0.5mV,超过此值常提示右心室肥大。
aVL和aVF导联QRS波群形态多变,可呈qR,qRs或Rs型,也可呈rS型,Ravl<1.2mV、Ravf<2.0mV,如超过此值,提示左心室肥大
ll导联常表现为QRS波群主波向上,l、Ⅲ导联上QRS波群形态则随QRS平均电轴而变化
Q波
正常时,aVR导联可呈Qr或QS型,有时Ⅲ导联Q波时限可达0.04秒。
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型,V5、V6导联常可见正常范围内的q波。
其余导联Q波的时间≤0.03秒(不超过1小格),深度≤同导联R波振幅的1/4
加深加宽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急性肺动脉栓塞等
ST段
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可有轻度偏移,任何导联ST段压低应<0.05mV
压低的ST段与R波顶点的垂线形成的夹角等于90°者,称为水平型ST段压低。夹角大于90°者,称为下斜型ST段压低。
ST段抬高常发生在V2、V3导联,V2导联更常见,但男性应<0.2mV,女性应<0.15mV,其他导联均不应超过0.1mV。
ST水平型压低及下斜型压低对诊断心肌缺血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邻导联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上,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变异性心绞痛、室壁瘤;若为弓背向下抬高,则见于急性心包炎
T波
形态
正常T波是一个不对称的宽大而光滑的波,前支较长,后支较短
方向
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大多与QRS波群主波的方向一致
aVR导联T波倒置,Ⅰ、Ⅱ、V4~V6导联T波直立,其余导联T波可直立、双向、低平或倒置
但若V1导联T波直立,V2~V6导联T波不应倒置;若V3导联T波倒置,则V1、V2导联不应直立,否则视为异常
多数正常人V1~V6导联T波直立。在幼儿,V4导联T波仍可能倒置,但V5等左胸导联中,不论年龄,一概不应有倒置的T波
振幅
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胸导联的T波有时可高达1.2~1.5mV(V2~V4),但V1导联的T波一般不应>0.4mV。若胸导联上T波均直立,V5导联的T波不应低于V1导联的T波。
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低血钾、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大、支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等
两支对称的深倒的T波,称为“冠状T波”,是心肌缺血的特征
T波显著增高,则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期)与高血钾
QT间期
QT间期的正常范围在0.32~0.44秒之间(8小格~11小格)。女性的QT间期略较男性为长
QT间期延长有重要意义,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低血钙、低血钾及胺碘酮、奎尼丁等药物影响
QT间期显著延长伴T波异常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和洋地黄效应
U波
U波是T波后0.02~0.04秒时出现的一个振幅很小的波,U波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电压低于同导联的T波
一般以胸导联(尤其V3)较清楚
U波>0.1mV,就应怀疑升高,当U>T/2时则肯定为升高
U波明显升高见于血钾过低,也可见于服用奎尼丁、洋地黄、肾上腺素等药物之后
V2~V5导联U波倒置属于异常,可一过性出现于急性心肌缺血、高血压和急性脑血管病时
P波在Ⅱ导联最清楚
横格点零四,竖格零点一 PR不过五,QR不过三 病Q四两次 缺血下移点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