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期末复习
建议收藏!下图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详细地梳理了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
编辑于2021-05-27 14:04:59马原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相统一的。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时间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奋斗都是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基础的。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新的人类文明成果完善自己;根据时代特征和各国的具体实际,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这些鲜明特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即当代还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我国现代化取得巨大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现实指导作用的当代价值的体现。遇到困难,高举旗帜,就不会迷失方向
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力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就能以更宽广的视野、跟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遇到的问题。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联系当代实际,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历史趋势,在当代依然发挥着作用。人类的未来依旧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物质的范畴
马克思:“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存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应,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与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揭示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方面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又反过来影响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包含着全部的社会关系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上的改变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具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已经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条件。旧事物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上孕育,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继承了旧事物中适应新条件的东西,同时加入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东西。
新事物在本质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统一)和斗争性(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转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均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次要方面
两点论
重点论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出发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认识课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社会存在的内涵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疏或过密的人口对发展起延缓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种社会生活
物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的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得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上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自动化程度提高,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自动化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产业结构改变引起就业结构改变
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方便。劳动生产率提高,人们自由支配时间增多,为人的自由全面化发展创造条件
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受到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技术手段影响,采用新的工具和手段去研究
商品的两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的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离开了它商品就不复存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生产者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满足期投入需要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两种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分为可变资本的不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由工人单位劳动再生产出来。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是可变的。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m'=m/v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资本家追求先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生产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的生产使用的工具更加先进了,本质上依旧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生产时只是将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的价值,更不创造剩余价值。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数量减少,工人中脑力劳动者的份额相对提升,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这种劳动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剩余价值本身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长有的那部分新价值,现在资本家又利用从工人那里剥削获得的利益,用来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结果: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
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出现,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
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掠夺,更好的保证了资产阶级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只是资本主义制度内经济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而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多样性(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制度本身,而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方法
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立足基本国情,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必须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但不能脱离国情照抄照搬,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看法: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1、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资本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基础。适宜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在生产关系上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将按照社会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须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就是最终理想和阶段性理想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实现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理想,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我们在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梦想。
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是我党的最高行动纲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党的最低纲领在当前的要求。
从范围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也就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是面向全人类的“共同理想”。
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导,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现实基础。
3、坚持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提供了实施人生才华的极为有利的条件。
当代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勇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