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共党史大事记简表 (1978年-2012年)
中共党史简表之三。满满的知识点!如果你想去了解中共党史的话,那这份思维导图你千万不能错过了!这份思维导图理出党史的相关常识,可以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建议收藏学习!
编辑于2021-05-27 19:17:1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 “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 “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会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及时地、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揭批林彪、“四人帮 ”的群众运动,决定从 1979年 1月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
2.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2年底
1980年 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
《决议》彻底推翻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了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全国共纠正了 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
3. 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979年3月
1979年 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他指出,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后表述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夏秋至1982年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严重旱灾,秋种遇到困难。省委决定把部分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
1980年 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农民的改革创举。9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1982年,党中央发出 “一号文件 ”,明确指出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5.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到1981年10月
1979年 5月,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 8家大型企业开始进行改革试点。 1980年 6月,参与改革的企业增至 6600个
1981年春,改革首先在山东省的企业中试行。此后,经济责任制很快推行到全国 3.6万个工业企业
1979年,全国出现知青返城大潮。为了缓解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的方针,开启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改革。在这种情形下,“个体户 ”应运而生
6. 创办经济特区
1979年4月至1980年8月
1979年 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确认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 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 “出口特区 ”定名为 “经济特区 ”。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7. 党的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
1982年 9月 1日至 1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响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8. 82宪法
1982年12月4日
1982年 12月 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根本法的形式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9.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
1984年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批准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在沿海地区形成了包括 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 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
10. 党的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1987年 10月 25日至 11月 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 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1. 1989年政治风波
1989年
1988年末至 1989年初,在若干大城市特别是在北京,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
邓小平指出,“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
这场政治风波,促使党更加冷静地思考过去、现实和未来
12.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1989年6月
1989年 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
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进行了调整,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3.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
对如何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 “资”还是姓 “社”的问题。
对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非议和责难,邓小平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左”。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他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 党的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江泽民作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二是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
15.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其基本框架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整体性推进。
16. 党的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
1997年 2月 19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
1997年 9月 12日至 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江泽民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江泽民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17.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提出
2000年2月至2001年7月
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 “三个代表 ”要求。
他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5月 14日,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召开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时进一步指出,始终做到 “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 7月 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18. 党的十六大
2003年8月底9月初
江泽民作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会审议通过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是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9.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969年4月
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提出 “科学发展观 ”概念,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2004年 3月 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作了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等重大政策措施。
《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1.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
2002年11月至2006年10月
2004年 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6年 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增加了 “社会建设 ”这一重要方面,从而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三位一体 ”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四位一体 ”。
22. 党的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
胡锦涛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大会对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作了 “十个结合 ”的精辟概括,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作了概括。
大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
23. 党的十八大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充实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4. 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并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近平指出,中国梦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25.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提出
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
2014年 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法治建设问题
2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不久,***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015年 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明确将 “四个全面 ”定位为 “战略布局 ”。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是党在新时代把握我国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擘画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举措。
26.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2015年10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明确了 “十三五 ”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
27. “四个自信”的提出
2016年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6月 28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坚定 “四个自信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把文化自信纳入 “四个自信 ”之中。
党中央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8. 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2016年10月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
2017年 10月,党的十九大把***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确立***的核心地位,是实践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全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八大后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共同意志,对于更好地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9. 党的十九大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
2017年 10月 18日至 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 2280人,特邀代表 74人,代表全国 8900多万党员。
***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大会提出,从 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 2020年到 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 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大会报告用 “八个明确 ”和“十四个坚持 ”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30.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2018年2月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从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地方机构、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五个方面对改革进行了整体部署。
3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
2019年10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深入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 “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 ”
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深入阐释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3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2020年10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明确了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阐述了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
《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此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