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腹部是两种上皮汇合处,即十二指肠和胆总管上皮。壶腹部腺癌是起源于Vater壶腹部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肠型和胰胆管型
其他部位如十二指肠黏膜、胆总管远端及胰头部的癌也可累及壶腹部,但只要这些肿瘤中心位于壶腹部及其周围,分类上都归为“壶腹癌”
根据壶腹癌在壶腹部及其周围十二指肠的浸润范围,大体上可分为壶腹内癌、壶腹周围十二指肠癌、混合性外生性癌和混合性溃疡性癌
巨大壶腹癌(>4cm)常因累及多个部位大体难以归类,胰头部、十二指肠及远端胆总管的癌也可侵及壶腹,与原发性壶腹癌十分相似,若肿瘤中心位于壶腹,也归为“壶腹癌”
肠型腺癌最常见,占 85%,胆胰管型其次,其他也可见如黏液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透明细胞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等。
肠型腺癌与其他部位肠型腺癌相同,主要为假复层排列的柱状上皮细胞,核呈卵圆形或长形,可见明显的异型性和核分裂象。部分病例可见散在分布的杯状细胞、帕内特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胰胆管型腺癌与肝外胆管癌或胰腺导管癌类似,多由单个腺体或呈分支状的腺体组成,腺体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几乎无假复层结构。间质纤维组织丰富。相比于肠型腺癌,胰胆管型腺癌细胞核较圆,细胞不典型性更明显,核分象多。少数壶腹癌可同时见肠型腺癌和胰胆管型腺癌两种类型
免疫组化:大部分壶腹部腺癌 CEA 和 CA19-9阳性,肠型腺癌表达 CK20、CDX2 和MUC2,而胰胆管型腺癌MUC1阳性。AMACR 几乎均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