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比较学前教育
自考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比较学前教育》课本知识导图,主要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便于学生理解学前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国际视野。帮你快速了解课本内容知识,助你通过考试。
编辑于2021-06-01 16:11:42比较学前教育
绪论
概念
是比较教育的分支学科
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是对当代各国、各地区的学前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揭示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改进本国、本地区学前教育的一门科学
目的
借鉴国际学前教育经验
探讨学前教育发展规律
促进本国学前教育发展
意义
扩大学习者的眼界和视野,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帮助各国、各地区制定学前教育政策
促进国际学前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朱利安
法国教育家 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 "比较教育之父" 代表作为《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
研究类型
横向 纵向 综合
横向:同一时期、不同国家
纵向: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
综合:综合了横向比较研究和纵向比较研究,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平行 影响
影响:指对两个或多个在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方面相互影响较大的国家、地区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
专题 总体
专题:指把各国、各地区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各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特点和共同趋势的比较研究
定性 定量
宏观 微观
区域 问题
区域:指按地理区域、社会制度等不同标准,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分成不同的国家群、区域群,然后对它们之间的学前教育进行总体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调查
文献
比较
分析
最理性
公里幼儿园的创立与发展
使社会各界不再将幼儿园看作是民间的慈善性质的看护机构,而是公立学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从理论与实践上开始重视学前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在美国的普及
进步主义幼儿教育运动的特点
教育方法应以儿童为中心
教育活动应建立在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第一节
一
发展历程
史前
马可波罗
借鉴
朱利安
因素分析
康德尔
《比较教育》
社会科学方法
贝雷迪
《教育中的比较方法》
二
研究对象
对当代各国学前教育各领域比较研究,以达到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目的
美国
第一节
开端计划
概念
1965
旨在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进行补偿教育,打破贫困循环,实现教育公平
内容
总体目标
提高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学习认知能力和社会性
服务项目
健康服务,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家长参与
健康服务
早期测查,营养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牙齿保健,医疗检查
作用
促进社会公平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提高家长和儿童的素质
在提高儿童基础学业能力和素质方面效果显著
一
1816
罗伯特 欧文
苏格兰
美国最早的幼儿学校
1856
舒尔茨
美国第一所幼儿园
1860
皮博迪姐妹
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
1868
伊丽莎白.皮博迪
美国第一所幼儿教师培训机构
1873
哈里斯 布洛
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
1879
肖夫人
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
二
进步主义
代表人物
希尔
理论基础
霍尔
三
幼儿智力开发运动
美国以科学教育改革为核心,旨在加强早期教育在儿童智力开发中的作用的教育改革运动
《芝麻街》
美国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针对幼儿智力开发而设计的具有教育性的电视节目
《发展性适宜实践》
1987年,美国以早期教育质量提升而颁布的文件,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哲学、理论框架,行动指南与评估标准
"发展适宜性"的内涵
年龄适宜性
早期教育必须要考虑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
个体适宜性
适宜的早期教育考虑儿童个人的发展速度、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
文化适宜性
有效的早期教育考虑教育对象的独有文化背景
教师作用
创建关怀儿童成长的环境
策划实现教学目的的课程
定位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目的
建构评估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标准
搭建与家庭建立互惠关系的家园合作桥梁
《早期学习标准》
1994年美国通过的从幼儿园到12年级各科课程标准,规定了从学前班到12年级的学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应达到的学习效果
0-5岁教育计划
概念
2009年 美国 奥巴马 旨在通过加强弱势儿的早期教育和保育,使儿童为进入机构学习做好准备
内容
全面提升“开端计划”与“早期开端计划”
设立幼儿早期教育挑战经费
支持亲子计划
调整儿童保育发展拨款计划
实施幼儿园普及计划
实施子女和扶养人照管税收优惠政策
设立“总统早期学习咨询委员会”
银行街
教师作用
测量儿童的思维
引导幼儿概念的发展
培养幼儿直觉性和联结性思维
提出问题以发展儿童的归纳性思维
保护儿童
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
特征
快步前进
与任务无关的行为被最小化
强调言语反应
对那些精心 安排的、小步伐的教学单元进行持续的反馈
课程需要儿童肩负沉重的学业负担
第二节
一
机构类型
保育学校
主要招收2.5-5岁儿童
一般以3-4岁儿童为主
旨在通过游戏、音乐、绘画等活动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
幼儿园
日托中心
二
课程实施内容
使儿童的学习有意义
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
营造学习的关爱社区
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实现学习目标
运用策略发展儿童的理解、知识和技能
课程模式
银行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
1919年,约翰森,建立银行街学校
高瞻课程
直接教学模式
1966
贝瑞特和恩格尔曼
旨在帮助低收入家庭儿童在学业上能够赶上中产阶级家庭儿童
光谱方案
是课程和评估相结合的方案
加德纳和费尔德曼
旨在使儿童的能力与长处在富有材料、活动环境、教育机会中得到发展
目标
1.让儿童见识或接触广泛的学习领域 2.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发现儿童的强 项3.发展儿童的强项 4.反强项迁移到其他领域和学业表现 中去
三
教师专业标准
知识和能力核心标准
普通知识标准
道德行为标准
职前培养课程
学位课程
CDA国家证书课程
CDA职业预备课程
第三节
一
问题
课程过于强调学业技能学习
教师资历和待遇差异显著
早期学习标准和“发展适宜性”教育冲突
二
发展
提升教师资历和待遇
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有效融合
政府加大投入,满足不同教育需求
增强课程综合性,立足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日本
第一节
一
1872
《学制令》
1876
大辅田中不二麿
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日本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1890
赤泽钟美夫妇
日本第一所托儿所
1899
《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1926
《幼儿园令》
二
1947
《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
1947
《儿童福利法》
1956
《保育所保育指南》
厚生省以《幼儿园大纲》为范本而制定
接纳幼儿年龄不同,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
2岁以下,注重生活和游戏
2岁增加社会教育
3岁增加语言教育
4岁以上,教育内容与幼儿园相同
三
1999
两次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
原则
培养儿童美好心灵和丰富社会性
培养儿童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让儿童在宽松教育中学习
设置综合学习课程
1994
制定“天使计划”
概念
1994
文部省、厚生省、劳动省、建设省联合制订
是日本针对少子化现象做出的对策
旨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构起对育子全面支援的社会
方向、重点
减轻育子费用
支援家庭育子
实施宽松式教育,促使人才健全育成
改善育子家庭住宅及生活环境
提供支援与缓解家长育子与工作间的矛盾
2000
修改《教育基本法》
2007
新的《学校教育法》
强调从根本上改革整个幼儿教育系统
教育振兴计划
以提高幼儿入园率为落脚点,彻底改变了日本以往家庭和社会不重视学前教育的观念
1964
第一个
提高5岁幼儿入园率
1972
第二个
4-5岁入园率
1991
三
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5岁幼儿都能入园
2001
四
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2006
五
七大政策支柱
幼儿入园率、幼儿教育质量
第二节
一
机构
幼儿园
保育所
认定儿童园
集幼儿园和保育所功能于一体的机构
凡是具备为为0-6岁儿童提供教育和保育、为家庭提供教育支援的职能
满足基本认定准则的幼儿园和保育所都可通过督导府县知事进行认定儿童园的认定
2分
托儿所、幼儿园的异同
幼儿园
依据文部科学省的《学前教育法》而设立
教育对象是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女
托儿所
依据厚生劳动省的《儿童福利法》而设立
教育对象是贫民子女
二
课程目标
培养幸福生活必需的基本生活习惯
培养快乐参加集体生活的态度
培养对周围生活的兴趣
培养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愿意理解他人语言的态度
培养丰富的感受性和表现力的萌芽
课程内容
健康
人际关系
环境
表现
语言
课程实施
集体活动
行事活动
日本常年例行的较大规模庆祝活动,取材于社会生活或幼儿园重大事件的综合主题活动
自由活动
教师任用资格
国立、公立、私立教师均需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
普通资格证书
专修
研究生
一种
本科
二种
大专
临时
高中
特殊
职后培训
新任教师研修
指新任幼儿园教师在工作的第一年边工作边进行试用研修
十年经验者研修
指对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提供的研修
三
问题
少子化给学前教育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学前教育机构二元化弊端凸显
发展
加强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提高学前教育师资质量
推进幼保一元化改革
幼保一元化
为解决学前教育机构二元化体制带来的问题,积极推进幼保一元化改革
将幼儿园、保育所改为一元性的教育机构
俄罗斯
第一节
一
1860
俄国第一所幼儿园
二
1932
《幼儿园教学大纲》
第一次规定了幼儿园的工作任务与内容
1938
《幼儿园规程》《幼儿园教养员指南》
前者规定幼儿园教育目的、任务、组织
后者将幼儿园工作任务、内容、方式等具体化
《幼儿园教育大纲》
1962
第一个综合婴幼儿大纲
更注重游戏的作用
将教育方法从教育内容中分离出来
《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大纲》
1984,这是苏联《幼儿园教育大纲》的第9次修订本
增加了德、智、体等各项任务的难度
提高了为小学做准备的要求
要求教授给幼儿的知识内容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联系
要求通过更为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
1989
《学前教育构想》
以此为标志,苏联开始学前教育的第三次改革
强调儿童个性的发展,提出新的个性-定向型策略
作为改革纲领性文件,确定了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原则
个性-定向型相互作用模式
1989,苏联《学前教育构想》中提出
强调教学目的是促进儿童个性形成
教师与儿童相处遵循平等原则,以保证儿童心理安全感,形成个性萌芽
克鲁普斯卡娅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就
领导制定《幼儿园规程》《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
教育思想
强调教育本质的阶级属性
反对“遗传决定论”、“自由教育”
批评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的教育
乌索娃
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学院通讯院士
学前教育研究室第一位领导人
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家
教育思想
将教学原理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并具体化
确定苏联学前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提出学前教学新方法-指示法
确定幼儿园教学过程组织形式-必修作业
福辽莉娜
苏联学前教育家,主要研究学前教育美育问题,出版了《儿童的造型创作》、《学前儿童的美育》
主张从早期开始通过绘画、泥工等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性
强调发展创造性要与儿童年龄特点相适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三
1991
苏联解体
1992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
6条教育基本原则
教育的人道主义性质
联邦文化和教育空间的统一
教育的普及性
国立、市立教育机构中,教育的世俗性质
教育的自由与多元化
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国家与社会共管性质;教育机构的自治性
第二节
一
机构
托儿所
2个月-三岁
幼儿园
托儿所-幼儿园联合体
兼具托儿所、幼儿园特点的教育机构
2个月-7岁
家长管理中心
利用家长资源
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配合教师对幼儿进行教学与管理的机构
社会服务性学前班
对3-7岁儿童提供教育
兼具全日制、寄宿制为一体的教育机构
二
课程目标
提供安全环境
介绍自然科学知识
传递人类文化遗产
帮助幼儿养成乐观心境
对缺陷儿童给予帮助
课程原则
关注幼儿个性差异,使所以幼儿均能适应的原则
注重对幼儿思维促进与创造力培养的原则
依靠自身发展的原则
追求人格平衡发展的原则
课程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文学、艺术-审美教育
强调更加人性化地对待幼儿
突出民族教育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注重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及小学间的教育衔接
课程实施
途径
基本途径是一日活动,由自由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特殊活动、交往活动构成
三
职前教育
俄罗斯师范教育体系
中等师范教育
中等师范学校
师范专科学校
高等
师范学院
师范大学
第三节
一
问题
教育经费危机
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龄前儿童的需求
个性-定向性相互作用教育模式实现有困难
《连续教育内容构想》
2003,俄罗斯
制定了学前与小学儿童不间断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内容筛选原则,学前教育内容等
体现了不间断教育的理念
二
发展
突出科学、人道的教育理念
重视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
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控力度
注重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及小学间的教育衔接
英国
第一节
一
罗伯特.欧文幼儿学校
1816
苏格兰
创立世界上第一所为工人阶级子女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接纳1岁以上
1825
怀尔德斯平
开始负责幼儿学校的普及
《初等教育法》
也称“福斯特法案”
1870
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设置办学委员会,创立地方公立学校;落实义务教育,确定儿童从5岁开始接受初等义务教育
1913
麦克米伦姐妹
保育学校
5岁以下
《费舍尔法案》
1918
以费舍尔名字命名的教育法案
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
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制度
1926-1933
《哈多报告》
二
《巴特勒法案》
又称《1944教育法》
1944
以巴特勒为主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改革法令
是英国战后教育改革总的指导文件和法律基础
《普洛登报告》
1966
普洛登在对英国初等教育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查之后,发布的关于“儿童与初等学校的报告书”
报告非常重视幼小衔接问题
特别关注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
《教育白皮书》
1972
撒切尔发表白皮书《教育:一个扩展的架构》
提出将“扩大幼儿教育”定为内阁将实行的四项教育政策之一
明确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教育
这是自1870年从5岁起进行义务教育后,第1次有系统地迈出更早开始教育的步子
三
幼儿凭证计划
1995
谢波德
规定每个幼儿家长可获得1100英镑的凭证,支付幼儿教育费用,以使愿意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4岁幼儿都能接受3个月的高质量学前教育
确保开端计划
1998 年,旨在改善处境不利于地区儿童的生活环境,消除贫困和预防社会排斥而采 取的行动,通过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 投入,为学前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的发 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1997—2007
布莱尔政府
“确保开端”计划
1998
旨在改善处境不利地区儿童的生活环境、消除贫困、预防社会排斥
通过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为学前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2000
《基础阶段教育(3-5岁)课程指南》
2003
《每个儿童都需要》绿皮书
第二节
一
机构
保育学校、保育班
1913麦克米伦姐妹
以确保贫民和工人家庭子女的健康,预防疾病为宗旨
以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方法教育儿童
1919年开始接受国库补助
日间托儿所
英国卫生部领导的社会服务性质的教育机构
主要招收2-5岁的“初危儿童”和“中危儿童”
由保姆负责保育工作,以照顾为目的
游戏小组
1919
英国学前教育中的特有现象
旨在抚育战后的孤儿和私生子
二
课程实施原则
根据英国1989年的《早年课程分类》,原则为
强调自动和自律
儿童教育的出发点是他们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不能做什么,
在适当的条件下所有的儿童都能表现出潜力
与儿童交往的成人和其他儿童是非常重要的
途径
一日活动
区域活动
游览活动
大型专题活动
三
学前教师资格标准
专业知识和理解
进行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
与儿童的关系
同儿童家人和照顾者进行交流与合作
团队精神和协作
专业发展
职前培养
主要由大学教育系和高等教育学院负责
资格认证
儿童与青少年教育资格
面向各类托幼机构、社会教养与学习支持机构从业人员
第三节
一
问题
托幼机构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政府部门间职责不明确
“照看”和“教育”分裂
二
发展
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创造入学机会
注重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
规范和提高托幼机构服务质量
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
又称英格兰女王陛下总督学办公室
系独立于教育与技能部的非部级单位
主要负责英格兰学前教育评估工作
学前教育机构行政管理整合化
促进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家庭的合作
世界
第一节(经验)
一
政府承担更多责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是实现学前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
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第二节(问题)
一
学前教育机构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二
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三
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不足
第三节(发展)
一
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
二
积极发挥学前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
三
促进学前教育一体化
托幼一体化
幼儿园、家庭、社区一体化
四
注重学习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价
教师
第一节
一
职前培训制度发展趋势
培养机构层次多样
培养层次不断提升
课程设置重视实践能力
第二节
二
任用制度发展趋势
学前教师任用立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知识能力与实践经验并重
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具有法律效力
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日趋打破终身制
第三节
三
职后培训的发展趋势
逐步构建职后培训的专业化体系
逐步完善职后培训的法律政策
逐步加大职后培训的财政支出
课程
第一节
一
课程管理的比较与发展
教育部门管理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积极颁布国家学前教育课程
学前教育课程管理类型趋同发展
集权型学前教育课程管理
分权型学前教育课程管理
中央与地方合作的学前教育课堂管理
二
课程目标的比较与发展
注重儿童主动性的培养
注重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
注重“完整儿童”的培养
三
课程内容的比较与发展
注重课程内容的全面性
注重课程内容的本土性
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性
四
课程实施的比教与发展
注重课程实施方法与途径的综合运用
注重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
注重发挥游戏作为课程实施基本途径的功能
第二节
一
蒙台梭利课程
儿童观
儿童具有内在的潜能
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
指儿童出生以后的三年前,在吸收外界的信息刺激、积累材料、形成感受点的基础上,产生心理活动,形成最初心理萌芽期
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理
指受潜在潜能驱动而产生的儿童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吸收环境并适应环境的能力
儿童具有敏感期
指儿童成长过程中,在特定时期受环境特定因素影响对环境、秩序、感官等产生不可抑制的冲动的时期
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教育方法(特点)
有准备的环境
导师
教具
课程内容
日常生活训练
语言教育
感官教育
科学文化教育
数学教育
评价
启示
强调成人与儿童不是命令的下达者与执行者的关系
思考儿童与自由、工作、纪律的关系
重视环境的作用
倡导混龄教育
培养儿童适应集体生活
教师是儿童成长的指导者,环境的创设者,活动的观察者,权利的保障者,规律的研究者
局限
把儿童心理发展归于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
寄希望通过"蒙氏"教育达到和平社会
对环境及环境作用认识不够科学、严谨
感官训练带有孤立性和机械性
二
高瞻课程
概念
又称海伊斯科普课程
1962年美国韦卡特和同事
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规律以及海伊斯科普佩里幼儿学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的开放式的课程方案
旨在帮助处境不利的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减少学业上的失败
理论基础
皮亚杰
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目标
第一阶段:让儿童为入学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第二阶段: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第三阶段:强调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中心
教育内容
58条关键发展性指标
是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及保育员了解儿童发展水平,衡量儿童是否做好入学准备及与家长讨论儿童进展的参考标准
教学方法
学习环境
空间组织
学习中心区和活动区
材料的提供
一日活动
“计划-工作-回顾”时间
小组活动时间
集体活动时间
户外活动时间
成人支持
评价
评价
高质量
长期以来,高瞻课程一直以高质量著称
花费低
该课程花费低,适合所有经济条件的儿童
可操作性
该课程有着系统的组织形式,具有可操作性
自主性
在充分尊重儿童自主性的理念指引下,促进儿童情感、认知、社会性的发展
启示
"关键经验"
该课程以结构化了的"关键经验"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使得教师把注意力指向儿童,指向儿童的活动课程
主动学习
强调儿童主动学习的同时,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环境
通过环境进行教育,重视环境的创设布置和材料的提供
可操作性
有较强的课操作性,课程的每个部分既有值得性,又有具体应对的策略
语言
重视语言在儿童思维中的作用,一日活动中,发挥语言对思维和行动的调节、控制、反思作用
该课程以主动学习为指导理念,强调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是平等的
三
方案教学
概念
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制作主题网络程序,然后根据儿童的需要、兴趣,让儿童对不同小子题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活动
理论基础
杜威
儿童中心论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
教育目标
丰富、挑战儿童的心灵生活
平衡课程活动
使儿童从学科的界限中解放出来
组织与实施
方案活动的起始阶段
方案主题的选择
方案主题网络的编制
方案活动的展开阶段
方案活动的总结阶段
评价与启示
评价
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性功能和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的功能得以较为完美地结合
有较大的弹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启示
关注儿童的兴趣
注重活动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多元化
教师是研究者
教师是参与者与引导者
教师是评价者
四
瑞吉欧教育方案
概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吉欧在马拉古兹的倡导和领导下,建立了公共的儿童保教系统,形成的颇具特色的、富有开创性的学前教育体系
理论基础
杜威
进步主义教育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教育应该鼓励民主与合作
"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
瑞吉欧教育强调幼儿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重视幼儿与其他幼儿、教师、家长以及周围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教育内容
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建构
儿童的探索与合作学习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指儿童有权利也有能力拥运用除口头、文字语言外的多种方式,用各种材料去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育方法
空间设计
方案活动
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
共同建构有重要地位
记录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学习结果
教师角色
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合作者、指导者
评价系统
机构/管理
第一节
二
机构功能的比较
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功能
服务家庭和社区的功能
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
三
机构发展趋势
多样化机构满足多样化需求
凸显公益性
四
机构管理部门职权的比较
单一部门主管、多个部门合作模式
两个部门主管模式
英国、法国、印度
单衔接模式
美国
第二节
二
机构管理权限/模式/类型
中央主导管理模式
地方自主管理模式
中央与地方军权管理模式
三
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中央系统整合趋势
地方安全管理趋势
国家干预调控趋势
澳大利亚
第六节
一
国家保育认证委员会
1993
负责保育机构的政策制定、咨询、质量认证等工作
《家庭帮助法案》
2000
儿童保育补助取代了儿童保育帮助和儿童保育费减免
旨在帮助低、中等收入的家庭
补助金额由家庭收入水平、儿童数量、学时数等因素决定
《国家质量标准》
设置了早期保教服务新的国家质量基准,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安全、健康和福祉
通过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服务,实现儿童的优良表现
帮助服务机构及家庭了解优质早期劳教服务的概念,使家长明智地为孩子选择早期保教机构
《国家质量框架》
2012
标志着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及儿童保育部门拥有了首个国家质量监管体系
二
课程目标
儿童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
与外部世界相联系并有所贡献
儿童拥有强烈的幸福安康感
儿童成为一名自信的参与式学习者
儿童成为有效的沟通者
课程实施原则
采用系统的方法
及时回应儿童
通过游戏计划进行学习
计划教学
创造对儿童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重视儿童及其家庭的文化与社会背景
提供连续的经验,确保儿童在不同环境间顺利过渡
评估儿童的学习
师资资格要求
全日托的所有职员应具有学位资格或两年培训经历
家庭日托系统协调单位的职员需具备特定的资格
大部分辖区都要求学前教师必须持有大学颁发的学前教育教学学位
职前教育
由联邦政府管辖
三
问题
保育机构质量有待提高
学前教育普及情况不理想
发展
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促进保教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加强对学前保教质量的监管
加强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和改革
新西兰
第五节
一
《米德报告》
学前教育服务的目的是未来给家长和家庭提供教育帮助
《5岁之前》
政府为所有的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提供资助,关注特殊儿童
对幼教机构师生比做出规定,在全日制儿童保育中心,2岁以下儿童师生比为1:5,2岁以上儿童师生比为1:20等
提出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设定培训计划
“学前教育20小时计划”
2007,向3—4岁儿童提供每周20小时的免费学前教育
二
机构
儿童保育中心
目前新西兰规模最大的学前教育机构
家庭日托
游戏小组
毛利语幼儿园(语言所)
1982,开始成立毛利语幼儿园,聘请年长者或各族长老每天抽出4-8小时照顾儿童,用毛利语跟儿童说话、讲故事、做游戏,提供儿童学习毛利语和文化价值的机会
函授学校
专为偏远地区儿童及有疾病、行动不便的儿童或遇特殊情况不能离家外出受教的儿童服务的
医院日托
以医院为基础的早期服务,对医院内的患病儿童提供保教服务
儿童发展五大领域
归属感
健康
交往
探索
贡献
发展
加大学前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幼儿入园率
严格幼教机构开办标准,提高办园水准
出台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与绩效管理制度整合指南》
分别规定了新教师、完全注册教师、经验教师、园长教师和资深教师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并将专业标准与教师的职业晋升和绩效薪酬考核挂钩
加强家园供应,提升教育合力
“家长支持和发展计划”
促进幼儿园、社区与家长的合作
南非
第四节
一
1938开会,1939成立南非学前教育联合会
二
机构
母亲日托
游戏小组
非正式
工作者选择户外的某一公共场所或社区礼堂或住宅小区作为活动场所,带领幼儿做游戏,开展活动
儿童每天由父母陪同来到游戏小组,参加数小时的游戏和活动,获得社会经验
子主题
家庭拓展机构
针对家庭无力将孩子送到早教机构的状况,南非政府发展了该项送教上门的教育形式
课程
《2005年课程》
奠定国家核心课程的基础,使南非中、小学课程走向规范化
删除了与种族隔离相关、过时的内容,力求体现教育的主体价值
课程设置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强调“结果本位教育”
三
问题
幼教机构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贫穷、饥饿、健康等问题制约学前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德国
第三节
一
巴乌利美保育所
1802
最早、最负盛名的保育所
招收母亲从事农业劳动的婴幼儿
重点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1819
瓦德切克
最早的托儿学校
1835
弗利托娜
创立编织学校,一年后改名幼儿学校
1837
福禄倍尔
“幼儿园之父”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1970
西德"教育结构计划"
5-6岁的幼儿教育被列入义务教育中
二
林间幼儿园
德国较新的幼儿园类型
幼儿园没有房屋和围墙,教师在大自然中进行教育活动
这种模式使儿童更接近大自然,促进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增强了儿童的运动能力
组织实施的特点
顺应儿童的天性
教育活动多样
崇尚自然教育
重视爱的教育
职前培养
培养教师的机构
大学、技术学校(占很重要的位置)、培训学校
继续教育
在幼儿教师间、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间开展讲座、交流会、专家报告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互联网、函授
在专家的远程指导下学习
轮训
教师可了解最新的幼儿教育咨询和理念
脱产进修
三
问题
东西部学前教育发展存在差异
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
发展
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移民儿童德语水平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
法国
第二节
一
编织学校
1771
奥柏林
法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4-7岁
旨在培养儿童纪律性,使儿童理解宗教教义和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儿童的勤劳品质,使他们掌握劳动技术
1826
柯夏
法国第一家日间看护中心
2-6
1833
《基佐教育法》
基佐提出把日间看护中心看作初等教育的基础
1844
马尔波
法国第一所托儿所
母育学校
1881
将日间看护中心等幼教机构统一改称“母育学校”
实施“母育养护及早期教育”的宗旨
对全体儿童进行体、德、智全面发展的教育
《费里教育法》
1881
确定“免费”“义务”“世俗化”国民教育三原则
为打破学前教育双轨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统一了各种幼教机构名称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强调教育要关注儿童的个别差异
提出教育民主化思想
教育要根据儿童年龄、能力、心理特点来开展
三段分期教育法
将所有的学科划分为三个部分,基础学科、启蒙知识科、体育
与小学这种跨学科的课程分类向类似,母育学校的课程也分成三大类,基础知识课、启蒙教育可、体育课
教育优先区
1981
通过对处境不利地区的特别扶持,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
1989
《教育方针法》
法国学前教育具有教育、补偿、诊断和治疗、与小学衔接的四重作用
《教育发展方向指导法》
规定建立专门化的教师教育机构
二
机构
母育学校
最主要
幼儿班
托儿所
职前教育
主要由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承担
职后培训
36周在职教育
三
问题
低龄儿童入学需求未得到满足
教育经费投入有待提高
发展
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机会均等
追求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不断完善幼小衔接措施
幼儿园附设于小学中
科学划分领域学校与小学的学习阶段
统一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
韩国
第一节
一
1879
釜山幼儿园
韩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916
中央幼儿园
韩国真正意义学前教育的开始
1949
《教育法》
规定教育理念、宗旨、行政体制等重要事项的基本法
将幼儿园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使幼儿教育享有法律地位
1961
《儿童福祉法》
规定监护人因工作繁忙或疾病无力养育其子女时,可委托托儿所进行保育
1962
《幼儿园设施基准令》
规定最低程度的幼儿园设施标准,为改善学前教育硬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1969
《幼儿园课程令》
规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科目、授课时数等内容,学前教育开始走上正规化
1977
“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77-1981)
开始重视收入分配、改善生活环境等社会发展问题
1980
修改《儿童福祉法》
扩大保育范围
以全国幼儿为中心
改革教育课程
内容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1984
成立“幼儿福祉部”
将幼儿设施、幼儿教育归属该部
该部拟定《幼儿教育振兴计划》
幼儿教育应将教育与保育并重
幼儿教育发展重点应放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
《全国幼儿园课程》
2000
课程计划与管理
课程领域
《幼儿教育法》
2004
规定5岁儿童可免费享受一年的学前教育
低收入家庭可获得政府幼儿教育补贴
Nuri项目
2012
保健福利部、教育科技部
旨在使3-5岁幼儿获得平等的保育、教育机会的民生福利政策
二
机构
儿童保育中心
私立教育补习机构
Nuri课程内容
社会交往、运动健康、自然探索、艺术鉴赏、交流沟通
职后培训
资格培训
为教师晋升级别而而开设
一般性培训
扩展教师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
调整性培训
为新教师开设上岗培训
提高性培训
提高教师中的骨干力量
三
发展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构建育儿支持系统
提升学前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