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科学第九章——主要为腹泻病(包含液体疗法)
一篇关于小儿腹泻病思维导图,介绍了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等内容。
编辑于2023-12-05 00:12:04第九章——主要为腹泻病(包括液体疗法)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
1.口腔
⒉食管——贲门松,易发生溢奶
3.胃——水平位,幽门紧,易发生溢奶
4.肠——更长,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5.肝
生理特点
1.唾液
●5~6个月唾液明显增多,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淀粉酶含量低,3个月以下小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⒉胃
胃排空: 水为1.5~2h 母乳2~3h 牛乳3~4h
3.肠
肠黏膜屏障作用较差,肠腔内微生物、过敏原及不完全分解产物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性感染或变态反应疾病。
4.消化酶
●婴幼儿胰酶活性低、胆汁分泌少,对脂肪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不完善。 ●酶类最先出现的是胰蛋白酶,依次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5.肠道菌群
●新生儿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开始出现细菌。 ●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
6.肝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定义
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临床表现
1.胃蠕动波
●在喂奶和呕区吐前出现,呕吐后消失。 ●从左季肋下向右上腹移动。
2呕吐
●本病突出症状,呈喷射状,内含奶块,但无胆汁。 ●多在生后2~4周出现,逐渐加重。
3.右上腹肿块
●在右上腹肋缘下与右腹直肌之间,可触及枣核或橄榄大小肿物。 ●为本病特有体征,具有诊断意义。
4.黄疸
5.脱水、电解质紊乱、消瘦
辅助检查
1.腹部B超
●无创检查:首选
●幽门肌厚度≥4mm
●幽门前后直径≥13mm
●幽门管长≥17mm
——即可诊断
2.X线检查
●仅用于临床和B超诊断不明确的病例 ●透视下见:胃扩张,钡餐通过幽门障碍,胃排空延迟: 呈“鸟嘴征”
诊断
临床表现+B超
治疗
一经确诊,及早手术——幽门环肌切开术
先天性巨结肠
定义
又称:“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或“赫什朋病”。 ——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奎,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段肠管肥厚、扩张。
病因
病变肠断无神经节细胞,呈痉挛性肠梗阻
直肠排便反射终端缺失,便意消失,导致便秘。
因粪便不能排出,近端正常肠管因粪便淤积和剧烈蠕动代偿性扩张和肥厚,形成巨大结肠
临床表现
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腹胀 查体: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增强。 呕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呕吐物含少量胆汁,严重者可见粪样液 直肠指诊:壶腹部空虚,拔指后可排出恶臭气体及大便。
并发症
①小肠结肠炎:高热+血便,最常见,病死率极高 ②肠穿孔 ③继发感染
辅助检查
①腹部立位平片
低位肠梗阻
近端结肠扩张
盆腔无气体
②钡剂灌肠检查(首选)
可显示痉挛肠段及其上方的扩张肠管排钡功能差
③活检
书中确定病变部位
④肠功能检查
鉴别诊断
诊断
临床表现+X线/钡剂灌肠
鉴别诊断
有便秘的两个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巨结肠(肠鸣音亢进)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肠鸣音减弱/消失)
治疗
主张早期进行根治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部分扩张结肠
腹泻病
定义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特点
年龄:6个月~2岁高发 季节:四季均可,病毒性多见于秋、冬季节:细菌性多见于夏季。
病因
(一)易感因素
1.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
2.胃肠负担重,饮食变化快
3.免疫系统不成熟肠道菌群未建立
4.人工喂养儿更易腹泻病
5.对脱水耐受性极差
(二)感染因素
轮状病毒
病原体
人类轮状病毒(HRV)
发病季节
秋冬寒冷季节多见
发病年龄
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
症状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上吐下泻,先吐后泻: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轻
脱水
多为等渗性脱水,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大便性状
稀水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少量白细胞
并发症
较少见,可侵犯肠道外脏器,如心肌受累等; 高热可引起惊厥
病毒抗原检测
感染后1~3天即有病毒从大便排出, 最长可达6天,可检测出病毒抗原。
预后
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
大肠杆菌(产毒性/致病性)
病原体
多发生在夏季
症状
起病较急; 呕吐和腹泻为主,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轻。
脱水
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大便性状
水样或蛋花样,无粘液脓血,镜检无白细胞
预后
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3~7天。
侵袭性细菌
侵袭性大肠杆菌
空肠弯曲菌
耶尔森小肠结肠炎
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
可引起类似细菌性 痢疾的症状
症状
通常急性起病,伴有高热。 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 可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如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
大便性状
粘液脓血便,有腥臭味。
粪便镜检
有白细胞和红细胞
粪便培养
可以找到相应的致病菌
腺病毒
病原体
发病季节
发病年龄
症状
大便性状
星状病毒
病原体
发病季节
发病年龄
症状
大便性状
杯状病毒
不明原因:生理性、饮食不耐受、症状性腹泻、其他..
寄生虫
其他细菌
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霉菌性肠炎
病原
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
临床特点
常并发于其它感染、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致肠 道菌群失调时。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
大便性状
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粘液。 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
大便镜检
有真菌孢子和菌丝。
假膜性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病原
原发性者少见,多继发于使用大量抗生素后。
症状
轻症日泻数次——停药后即逐渐恢复。 重症腹泻频繁——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伴有腹痛和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大便性状
有腥臭味,呈黄或暗绿色。
大便镜检
有大量脓细胞和成簇的革兰阳性球菌, 培养有金葡菌生长,凝固酶试验阳性。
(三)非感染因素
气候因素
饮食因素
过敏
临床表现
主要是腹泻和呕吐,严重病例伴有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分型
按病程
急性:<2周
迁延性:2周~2个月
慢性:>2个月
按病情
轻型
仅有胃肠道症状(大便次数增加、性状改变)
重型
①胃肠道症状+以下②③的一个或一个以上
②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①脱水
由于呕吐、腹泻丢失体液和摄入量不足, 使体液总量尤其细胞外液减少,导致不同程度脱水
按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脱水。
由于腹泻时水和电解质二者丢失比例不同, 造成体液渗透压变化,导致不同性质脱水
按脱水性质分为:低渗、等渗、高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外液 ——最易低血压/休克
高渗性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内液 一不易休克,但极度烦渴/烦躁
等渗性脱水——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等比例丢失——最常见
②代谢性酸中毒
原因
①吐泻时丢失大量碱性肠液: ②进食少,热卡不足,肠吸收不良→脂肪分解过多,产生大量酮体: ③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流缓慢,组织缺氧→无氧酵解增多→大量乳酸堆积: ④脱水→肾血流量减少→肾排酸能力下降→酸性代谢产物堆积。
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呼吸深大,口唇樱红色
酸中毒的诊断
PH <7.35~7.45
代谢性酸中毒的诊断与分度(HCO3- )
正常:22~27mmol/L
轻度:13~18mmol/L
中度:9~13mmol/L
重度:<9mmol/L
③低钾血症
标准
血清K+<3.5mmol/L为低钾。
原因
呕吐、腹泻丢失大量含钾的胃肠液:
进食少,入量不足:
肾脏保钾功能不如保钠功能,缺钾时仍排钾。
临床表现——低钾蔫
精神——萎靡不振:
骨骼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平滑肌——张力下降,腹胀,肠麻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心脏——心律失常,心音低钝:
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出现U波,P-R、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
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临床特点——低钾易出现在补液后!
脱水纠正前不出现低钾
脱水——血液浓缩
酸中毒——钾从细胞内移向细胞外
尿少——钾排出相对少
补液后易出现低钾
补液——血液稀释,钾浓度↓
长酸中毒被纠正——钾移回细胞内
长随尿量增加——钾被排出体外
输入大量葡萄糖——合成糖原需钾参与,消耗多
腹泻——继续丢失
④低钙和低镁血症
标准
血清Ca2+<1.85mmol/L (7mg/dl)→低钙血症
血清Mg2+<0.58mmol/L (1.5mg/dl)→低镁血症
临床表现
震颤、手足搐搦、惊厥(多在补液后出现)
若补钙后抽搐仍不见缓解,注意低镁。
③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诊断
病程
急性:<2周
迁延性:2周~2个月
慢性:>2个月
病情
轻型
仅有胃肠道症状(大便次数增加、性状改变)
重型
①胃肠道症状+以下②③的一个或一个以上
②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③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类型
病毒性
水样泻+WBC不高
细菌性
脓血便+WBC升高
真菌性
长期使用抗生素+豆渣便
金葡菌性肠炎
长期使用抗生素+黄绿色便
鉴别诊断
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是母乳喂养儿: 常伴有湿疹(母乳过敏); 除腹泻外,食欲好,生长发育不受限: 添加辅食后,大便转为正常。
乳糖酶缺乏性腹泻
过敏性腹泻
以“泻”为主(水样便)
细菌性痢疾
坏死性肠炎
以“死”为主(脓血便)
治疗
治疗原则
调整饮食
●减、稀、换 ●不提倡禁食 ●不禁水
合理用药
●控制感染 ●微生态制剂 ●粘膜保护剂 ●补锌 ●感染性肠炎不用止泻剂如:洛哌丁胺
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液体疗法)
口服补液
(1)药物:口服补液盐(ORS)
(2)适应症和不适应症
适用于
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得者
不适用于
明显呕吐、腹胀 周围循环障碍 心肾功能不全者及新生儿
(3)用量
轻度脱水:50~80ml/kg 中度脱水:80~100ml/kg
(4)用法
少量多次:每5~10分钟口服一次,每次10~15ml 累积损失量(总量一半)∶宜在8~12小时内给完 余量一半(继续丢失量+生理需要量):用等量温开水稀释后酌情口服
静脉补液
→第一步:补多少——定量(计算)——根据脱水的程度;
扩容量属于补液总量的一部分
→第二步:补什么——定性(选药)——根据脱水的性质;
混合液体张力=(盐+碱)/(盐+糖+碱) 等渗性(2:3:1液) 低渗性(4:3:2液) 高渗性(1:2液) 扩容(2:1液)
电解质溶液
盐:0.9%氯化钠(等渗、等张、张力=1)
碱
1.4%碳酸氢钠(等张=1) 1.87%乳酸钠(等张=1)
→第三部:怎么补——定速(目的)——确定补液阶段。
补液阶段
扩容阶段
“抗休克” 仅适用于重度脱水时
补液速度(ml/kg·h)
20~40
补液时间(h)
0.5~1
药液张力
2:1等张含钠液
快速补液阶段
“累积损失量”总量的1/2——扩容量
补液速度(ml/kg·h)
8~10
补液时间(h)
8~12
药液张力
等:补1/2张 低:补2/3张 高:补1/3张
维持补液阶段
“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余下的1/2总量
补液速度(ml/kg·h)
5
补液时间(h)
12~16
药液张力
1/3~1/5张
补钾
时机
见尿补钾(有尿或来院前6小时内有尿)
量
按每日3~4mmol/kg_(相当于氯化钾200~ 300mg/kg) 缺钾明显可增至4~6mmol/kg(相当于氯化钾300~450mg/kg)
方法
轻度缺钾——口服; 中、重度缺钾——静滴
注意
氯化钾静滴浓度不得超过0.3%(40mmol/L)。 切忌将钾盐静脉推入,否则可危及生命。 每日静脉补钾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 —船静脉补钾要持续4~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