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阳明病-3变证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组成:祛湿药。 治证:水湿病证。1、湿邪特点:重浊粘滞,易困气机,易伤阳气,向下,病程长,难愈。2、与脏腑关系:肺主气,通调水道—调水在肺脾主运化—制水在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主水—主水在肾其次与膀胱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有关。3、治水湿大...
这是一篇关于01解表药的思维导图,包括:1.性能特点;2.功效主治;3.分类;4.使用注意。
这是一篇关于中药开窍药的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3变证-湿热发黄证
1. 概说
阳明和太阴相表里,阳明之热如不从阳明燥化, 而从太阴湿化,湿热相合,则可形成阳明湿热发黄证
2. 茵陈蒿汤
湿热并重
1. 原文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199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a. 水浆:泛指汤水饮品
b. 瘀热:邪热瘀滞之意
由于湿热发黄证涉及到湿热郁结在血分 的问题,故用“瘀热”而不用“郁热”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2. 提要
湿热郁蒸于里而致发黄的证治
3. 证候
身黄如橘子色,头汗出或无汗;身热,小便不利、尿赤, 口渴,腹满,心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4. 病因
病人素体脾虚湿盛,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合而发身黄
5. 病机
湿热互结,瘀热在里之发黄
6. 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7. 组成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8. 方义
利小便、行大便、活血脉
①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并疏利肝胆,是治黄疸专药,为主药 ②栀子苦寒:清热利湿,通三焦而利小便 ③大黄苦寒:最善泻热导滞,破结行瘀,推陈致新
三药相伍,宣通三焦,使瘀热湿浊从小便排出; 故方后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 黄从小便去也”
9. 主症和病机
1. 但头汗出,身无汗, 剂颈而还,或无汗
发热若能见到汗出,是里热能向外发越的表现, 热既能外越,就不会与湿相合,因而就不能发黄
湿热相合,热受湿邪的牵制而不得外越则身无汗; 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则仅见头部汗出
2. 小便不利,尿赤
湿热相合,郁阻三焦,湿邪受热邪的牵制而不得下泄的表现
3. 渴饮水浆
湿热交阻,气化不行,津液不布,加之热伤津液所致
4. 身必发黄,身黄如橘子色
湿热互结,瘀热在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 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肌肤所致
所述证候阳热偏盛,病性属阳,故其黄色鲜亮,如橘子色
5. 腹满
湿热互结,气机被阻,腑气壅滞的表现
6. 心中懊憹
湿热互结,郁热扰心所致
10. Tip:发黄
胆黄说
将发黄的病机和肝胆联系起来,属于“胆黄说”;
即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入血,外溢肌肤所致
脾黄说
而《伤寒》中,发黄之证主要在“阳明病篇”和“太阴病篇”讨论
在五行分类中,黄色又为土色,所以古代中医认为湿热或寒湿瘀阻中焦,迫使脾之本色外露,则为发黄,者可以称为“脾黄说”
11. 本方应用
由于湿热为粘腻之邪,多缠绵难愈,故用此方治疗湿热发黄, 对重证患者应日服4次药(2剂)且应继续用药,不可中途停服, 务必使湿热邪气尽去,黄疸退净方能罢手,否则病情易反复
使用本方时,要注意茵、栀、黄三药同用,疗效才好; 茵陈每日可用30~100g,还可加用板蓝根、柴胡、陈皮等 清热、解毒、疏肝、行气、和胃之品
3. 栀子柏皮汤
热重于湿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湿热郁蒸三焦发黄的证治
3. 病机
湿热郁蒸三焦之发黄
4. 治法
清泄湿热退黄,兼以护中
5. 组成
栀子十五个、炙草一两、黄柏二两
6. 方义
①栀子苦寒:清泄三焦之热而又通调水道, 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且质轻可宣,清利之中又有宣透之功 ②黄柏苦寒:善清下焦湿热 ③炙草甘温和中:防苦寒之药伤胃 三药相配,清泄三焦,使湿去热除而正安,黄疸自愈
7. 讲解
1. 身黄,发热
其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意在言外; 无汗或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心烦懊憹,亦是本条应见之证
2. 《医宗金鉴》:伤寒身黄发热者,设有无汗之表,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汗之可也;若有成实之里,宜用茵陈蒿汤下之亦可也。 今外无可汗之表证,内无可下之里证,故惟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也
8. Tip
多用于湿热发黄,热重于湿,而中气又有不足者
在用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发黄的过程中,湿热未尽,黄疸未退, 而病人中气已有不足,日大便2~3次,继续用茵陈蒿汤显然不太 合适,此时则改用栀子柏皮汤,并加茵陈、板蓝根、郁金、柴胡等
4.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62
a. 连轺:连翘根,现均已连翘代用
b. 潦水:原义指地面流动的雨水,此当指雨水
湿热发黄兼表的证治
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发热恶寒无汗,或身痒
4. 病机
湿热内阻,风寒外束
5. 治法
清热利湿,解表散邪
6. 组成
麻黄二两、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炙草二两
生梓白皮,今无,可用茵陈或桑白皮代
7. 方义
①麻黄+生姜+杏仁:辛温解表散邪;又开提肺气以利水湿之邪 ②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辛凉而苦,清热利湿以退黄 ③草枣甘温:健脾和胃 诸药协和,使表里宣通,湿热泄越,其病则愈
外能解表散热,内能清热利湿解毒,开鬼门,洁净府兼而有之; 因此用于治疗湿热郁结发黄而兼有表邪不解者,十分适宜
8. 讲解
1. 伤寒
外有寒邪束表
当见无汗、恶寒、身痛、身痒等症
2. 瘀热在里
湿热蕴郁在里而发黄
当见心烦懊憹,小便不利,身黄如橘子色
3. 即在外有风寒袭表,在里有湿热发黄
4. 此时若停止治疗湿热发黄,专治表证, 则会使湿热发黄的治疗中断,导致发黄反跳
5. 若继续用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发黄而不顾及表证,因茵陈蒿汤 内有大黄,易使人体的正气趋向于体内,则易导致表邪的内陷
6. 故当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在外宣散表邪,在里清热利湿退黄: 既不使对湿热发黄的治疗中断,又可解除表邪
7. 表邪解除以后,在里的湿热发黄证往往还未痊愈, 此时应继续改用原来治疗发黄所用的茵陈蒿汤或栀子柏皮汤
9. Tip
用本方解表后,当用其他方继续治疗黄疸; 用于解表时,皆应在药后保温发汗,方可有效
5. 阳明热入血室证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 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216
a. 血室:指胞宫
阳明热入血室的证治
下血、谵语,但头汗出
阳明之热内入血室,和血相结
阳明之热与血相结
刺其门,随其实而泻之
7. 治义
因期门为肝经的募穴,而且血室又隶属于肝脉, 故刺期门可以疏利肝胆之气,泻血室之实热, 从而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正胜邪却,热随汗泄而病愈
8. 主症和病机
1. 下血,谵语;为本证的主要见证
a. 阳明病谵语,若与腹满硬痛,不大便,潮热等共见,为阳明腑实证
b. 此证谵语而见下血,是阳明之热, 内迫血室,与血相结,形成热入血室证
c. 热入血分,或血热而妄行,或血热互结,血不归经→皆可见下血
d. 血室的正常功能,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而肝经抵少腹,络阴器,血室瘀热循肝经上扰,致使肝不藏魂→则见谵语
e. 其谵语的特点是,至暮则发,而不是发生在日晡所; 如145条“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
2. 但头汗出
血热互结 ,血中之热不能透发于外,而熏蒸于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