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性格差异与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性格差异与教育的思维导图,其内容主要包括性格,性格的结构以及小学儿童的性格差异与教育这几方面
编辑于2022-06-05 21:36:13性格差异与教育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 性的结合。
可见,性格既是指那些表现在人对事物的一贯态度上的特征,也指那些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上的特征。
例如,一个学生具有诚实的性格特征,那么他就会不论校内校外, 不管教师是否在场都表现出忠诚老实、实事求是的特点。
虽然性格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但性格并非完全不可改变,尤其是对于处在发展中的小学儿童来说,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教 育使其不良的性格特征得到纠正,良好的性格特征得到培养和发展。
性格具有
完整性、
复杂性、
稳定性、
可塑性
性格和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表现在:
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 有某种特殊的形式。
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反过来,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 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性格与气质也是有区别的:
首先,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其次,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较多地受生物因素的制约,变化较难、 较慢。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由生活实践决定,它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社会生活条 件的影响下,比气质的变化要快得多,它的可塑性要强。
第三,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有好、坏、优、劣之分,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道德评价含义,能直接的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二、性格的结构
性格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它包含着各个侧面,具有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些性 格特征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组成了独具结构的模式。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态度体系的个性特点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对现实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 它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表现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特征
2.表现为对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
3.表现为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 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三、小学儿童的性格差异与教育
虽然人的性格差异在性格的特征、类型和结构等方面都有所表现,但由于篇幅所限,这 里主要讨论小学儿童在性格的特征和类型上所存在的差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教师对具 有不同性格特征的儿童应该采取的教育措施。
1.小学儿童在性格特征上的差异与教育
小学儿童在性格的特征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在性格的态度特征方面,
有的 儿童关心集体、认真、勤奋、爱劳动、有同情心、谦虚、自信、有独立性;
有的儿童则自私、 懒惰、马虎、鄙视劳动、冷漠、骄傲自大、爱吹牛、自卑、有依赖性。
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 面,
有的儿童感知时仔细而全面,记忆时速度快而准确,思考问题主动而有逻辑性;
有的儿 童则是感知粗略,记忆时速度慢而缺乏精确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被动而轻率。
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
有的儿童守纪律,有自制能力、坚持性、独立性,勇敢;
有的儿童则相反。
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
有的儿童温和、热情、乐观;
有的儿童暴躁、冷淡、冲动而悲观等。
有 研究表明,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效果存在着相互影响。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上的成功。
2.小学儿童在性格类型上的差异与教育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心理学家们尝试根据不同标 准对性格进行了多种分类。这里主要讨论与小学儿童的学习有密切联系的一种分类。
(1)竞争型。
这类儿童非常看重自己的分数和教师的表扬,他们把学习的结果视为表 现自己的最好方式,把课堂和考试看成是决定胜负的场所。
对这类儿童的教育,
一方面要看 到他们在性格特征上的优点,即认真、勤奋、守纪律、思考问题主动积极等;
另一方面要注 意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分数,不要过分注重分数和教师的表扬,以避免他们在学习上遇到挫折 时(如某次考试分数不理想),产生过分悲观、羞愧、退缩等不良性格特征,或者在获得优 良成绩与得到教师表扬时,产生骄傲自大等不良性格特征。
(2)依赖型。
这类儿童通常只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对学习缺乏好奇心和主动 性,而且他们总希望教师能对学习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
对这类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可通 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他们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以逐步 具有独立性、主动性、自信心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3)协作型。
这类儿童喜欢与同伴和教师合作,把课堂看成社交的场所,愿意同其他 人交换意见,也乐意帮助别人。
对这类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应注意发扬其温和、乐观、 谦虚、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应注意防止他们在协作学习时,把经过自己的独立 思考后与其他人交换意见变成被动听取别人意见,甚至坐享别人的思维成果,或者轻率和 冲动地对问题作出结论,而产生依赖、冲动、思考问题被动或轻率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4)参与型。
这类儿童通常对课程内容和上课感兴趣,喜欢参加班级的教学活动和课 外活动。
对这类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既要使他们所具有的关心集体、认真、热情、乐观等 良好的性格特征得到巩固和发展,又要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 勇敢、谦虚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5)回避型。
这类儿童对课堂学习和班里发生的事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课堂中的师 生活动。
对这类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分析导致这些儿童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 然后针对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教育。
如果是由于学习失败所导致的对课堂学习不感兴 趣,那么教师可通过对其学习活动进行指导提高其学习成绩,增强其自信心。
如果是由于儿 童参与班级活动太少或很少得到同学的帮助而导致其对班里所发生的事不感兴趣,缺乏集体 观念,那么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其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
如球队比赛、歌咏比赛等, 让儿童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的荣誉感等,从而培养和发展儿童 勤奋、自信、热爱学习、关心集体等良好性格特征。
(6)独立型。
这类儿童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自己认为重要的 内容,也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想法。
对这类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既要使他们所具有的自 信、独立性、自制力等优良性格特征得到巩固和发展,又要防止他们产生骄傲自大、自以为 是、狂傲、冲动、不关心集体等不良性格特征。
上述几种均为比较典型的性格类型。现实中大多数儿童属于中间型性格,因此,在分析儿童 的性格时,教师不能轻易对不同儿童的性格按典型类型对号入座,而应该重视分析各个中间 型性格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