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六淫辩证
《六淫病辨证》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2013年8月出版的图书,由袁晖戍编著。本书分别从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因来论述各种证型分属于哪些疾病,每个疾病均标明概念、临床表现、证机概要、治法、方药,以及临证用药加减,每节后均有小结。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者,即为脏腑兼病。 一般来说,脏腑兼病,在病理上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只要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器,兼病较常见,反之则为较少见。
整理耗时,多多支持~气血辨证,是根据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分析、判断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气血病常见证型,有虚实之分。虚证有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血虚证、血脱证等。实证有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等。
气病辨证属中医气血津液辨证的一部分,气的病症很多,主要分为气虚类与气滞类两大类。气虚类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不固证;气滞类包括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六淫辩证
风淫证
性质—病理
风性开泄—腠理疏泄开张,汗出,恶风
风善行而数变
病位游移
起病急,变化快,具有阵发性
风性主动
症状有“动摇”的特征
风胜则痒
症状有“痒”的特征
分析
辩证要点
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麻 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为主要表现。
寒淫证
寒为阴邪,易袭阳气—冷
寒主收引
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脉紧
腠理闭塞—无汗
寒性凝滞
不通则(冷)痛
恶寒肢冷、无汗、局部冷痛、苔白、脉紧或沉迟有力等 为主要表现。
暑淫证
性质—病理·
伤暑
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发热恶热,心烦汗出
耗气伤津—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小便短黄
易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苔白或黄
若湿邪较甚,阻遏中焦,脾胃运化、和降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胸闷脘痞,腹痛,呕恶
邪气闭阻,玄府不通,则无汗
苔黄腻,脉濡数为暑湿之征
中暑
暑热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引动肝风—发热,甚 至猝然昏倒、昏迷、抽搐
暑热炽盛,营阴受灼—汗出不止,气急,舌 绛干燥,脉细数等
夏季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等为主要表现。
火淫证
形成原因
直接感受温热火邪
其他邪气郁而化火化热 如寒/湿邪
火热为阳邪
阳盛则热
全身或局部热象明显,如发热、脉数等
其性趋上
多侵犯人体上部,以头面五官多见
火热易扰心神
轻者心烦失眠
重者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火热易伤津耗气
迫津外泄
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
消灼煎熬津液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壮火食气
少气懒言、肢倦乏力,气不接续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燔灼肝经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
迫血妄行
各种出血
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
疮痈、局部红肿热痛
直接感受温热火邪或其他邪气化火化热
以炎热、伤津耗气、扰神、生风动血等全身热象或局部疮痈的红肿热痛为典型表现
燥淫证
季节性/地域性;干燥、伤津耗液、易伤肺脏等
表现
(表)伤肺津,影响肺宣发肃降功能
皮肤、口唇、鼻腔、咽喉、舌苔干燥,干咳少痰等
(里)津伤
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口渴欲饮
分类
兼表热证候→温燥
兼表寒证候→凉燥
辨证要点
①时值秋季或处于气候干燥的环境,具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
②出现以口鼻、咽喉、肌肤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咳出
湿淫证
阻遏气机
阻滞经气,气机不畅—头身困重,倦怠 嗜睡,肢体关节、肌肉酸痛
阻遏肌表,卫气失和—恶寒发热
阻滞气机,困遏清阳—面色晦垢,倦怠嗜睡
损伤阳气
湿邪困阻中焦,影响脾阳,如食少,腹胀,便溏等
黏滞缠绵
①症状的粘滞性,指分泌物及排泄物的涩滞不畅②病性的缠绵性,指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重浊趋下
①症状具有沉重感②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③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多侵袭人体下部
内湿:淋雨涉水、居处潮湿、以水为事等,表现偏重于体表、经络等
外湿:多由过食油腻、生冷、嗜酒,表现偏重于内脏
身体困重、酸楚、痞闷、腻浊,脉濡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