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4治风剂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编辑于2021-06-03 15:23:57治风剂
概述
以辛散疏风或滋潜息风止痉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的作用,用于治疗风证的一类方剂
适用范围
外风:风邪侵袭人体,留着于肌表+经络+肌肉+骨节的病证; 以及破伤风
内风:风从内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病证
方剂分类
疏散外风剂
平息内风剂
使用注意
分清内外
注意病邪兼夹,病证虚实
内风与外风相互影响: 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可引动外风,治疗分清主次
T多温燥,易伤津助火→津亏阴虚+阳盛有热者,少佐滋养之品
疏 散 外 风 剂
1.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白芷、羌活、 甘草、细辛、防风、薄荷
君——川芎:活血祛风止痛,善治少阳头痛 臣——薄荷:疏风散邪,清利头目 荆芥:疏散风邪 佐——羌活:祛风止痛,善治太阳头痛 白芷:祛风止痛,善治阳明头痛 细辛:宣邪达窍,散寒止痛,少阴头痛 防风:疏风散寒止痛 疏散风邪,助君臣祛风止痛 佐使——甘草:和中缓峻调药, 既防风药过散耗损正气,又协调诸药合而建功 清茶:既上清头目,又引热下行 清上降下,使升中有降,散中有清, 既合薄荷清利头目,又监制诸药,不使辛散温燥太过伤正
重用薄荷,以寒热并调(八两)
疏风止痛
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头痛要方,重用薄荷
2. 大秦艽汤
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 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熟地、茯苓、独活
君——秦艽:祛风邪而通经络 臣——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 疏散一身上下诸经风邪(“风邪散见, 不拘一经”) 佐——熟地+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营,养血柔筋 监制风药之燥,又寓“治风先治血之义” 白术+茯苓:益气健脾,资化源以生营血 生地+石膏+黄芩:清热凉血 既除血虚风乘所生之热,又防风药辛燥动血 诸佐药益气补血,扶正祛邪 佐使——甘草:调和诸药
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祛风、清热、养血、益气
风邪初中经络证
正气素虚(气血不足),外受风邪,入中经络,郁而化热
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手足不能动
大秦艽汤羌独防,辛芷川芎二地黄; 膏芩归芍苓甘术,风中经络可煎尝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消风散
荆、防、牛蒡、蝉蜕、知母、苦参、胡麻、 苍术、石膏、甘草、木通当归、生地
君——荆芥:疏散风邪 防风:祛风胜湿 牛蒡子:疏散风热 蝉蜕:疏散风热 开发腠理,疏透风邪 痒自风来(风胜则痒),止痒必先疏风 臣——苍术:散风除湿 苦参:清热燥湿 木通:清热利湿 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清热除湿 佐——当归:养血和血 生地:育阴凉血 胡麻仁:养血润燥 养血和血润燥 佐使——甘草:清热泻火,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①风热久羁,耗伤阴血;苦燥渗利之药亦易伤阴 血虚易感风邪;血虚瘙痒更甚 ②故配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和血 ③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风疹,湿疹
实证(风湿热)
可治风热犯表之瘾疹
皮肤疹出,色红,遍身云片,斑点,瘙痒, 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消风散内用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平 息 内 风 剂
1. 羚角钩藤汤
羚角片、双钩藤、桑叶、川贝、生地、 菊花、茯神木、白芍、甘草、竹茹
君——羚羊角:清热凉肝,熄风定惊 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清热凉肝,熄风止痉 臣——霜桑叶:散热平肝 助君清热平肝熄风 滁菊花:清金制木 助君清热平肝熄风 佐1——生白芍+鲜生地:清热滋阴增液,养肝柔筋舒挛 佐2——淡竹茹+川贝母:清热化痰 → 先安未受邪之地 佐3——茯神:平肝舒筋,宁心安神 佐使——生甘草: 缓肝急;与芍药相配酸甘化阴, 柔筋舒挛;调和诸药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肝热生风证
高热不退,烦闷燥扰,甚则神昏,手足抽搐, 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叶菊花鲜地黄, 芍药茯神川贝茹,凉肝增液定风方
救急方,清金制木,酸甘化阴
阴虚及血虚动风 者不宜
①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 ②清热息风中复辛凉透泄,清透并用
2.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生代赭石、龙牡、龟板、麦芽、 白芍、元参、天冬、川楝、茵陈、甘草
君——怀牛膝:引血下行,补肝肾 “此治标之主药”---张锡纯 臣——代赭石:镇肝潜阳降逆;合牛膝引血下行 龟板:滋阴潜阳息风 白芍:养血柔肝缓急 益阴潜阳镇逆 佐——天冬:滋肾清热 玄参:滋阴降火,清心凉肝 滋阴养液,滋水涵木 佐使——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肝热,疏肝气; 生麦芽兼舒肝和胃 甘草——①合麦芽和中②缓峻金石药③调和诸药
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治标
镇降潜阳并用,为镇肝息风要法
类中风
肝肾阴虚,肝阳化风证
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 时常噫气,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歪斜,或眩晕颠仆, 昏不知人,或肢体不利,半身不遂,脉弦长而有力
脉弦长有力——镇肝息风汤 脉缓而无力——补阳还五汤
张氏镇肝熄风汤,龙牡龟牛治亢阳, 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陈川楝麦芽襄
滋水涵木,清金制木
热极动风+脾胃虚弱 者慎
镇肝滋肾,标本兼顾,治标为主
3.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栀子、黄芩、川牛膝、 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君——天麻:平肝息风 钩藤:清热平肝 臣——石决明:平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佐——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合君药标本兼顾 “ 以平肝之逆” 栀子+黄芩:清热降火,清降肝经亢热以助平肝 益母草:活血利水 夜交藤+朱茯神:安神镇静,以“缓解其失眠”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治标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证比镇肝熄风汤轻
头痛,眩晕,多梦,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天麻钩藤益母桑,栀芩清热决潜阳, 杜仲牛膝益肾损,茯神夜交安服良
4. 大定风珠
鸡子黄、阿胶、麻仁、五味、麦冬、 炙草、鳖甲、白芍、龟板、牡蛎、地黄
君——鸡子黄:滋阴养液 阿胶:滋阴补血 填补真阴 臣——生白芍+地黄+麦冬:滋阴清热,养血柔肝 佐1——龟板+鳖甲+牡蛎:滋水涵木,平肝潜阳 佐2——麻子仁:滋养肝肾,润燥补虚 佐3:五味子:敛阴生阴宁神 使——甘草:益气补虚;调和诸药 合芍药+五味子 酸甘化阴,柔筋舒挛
滋阴熄风
治本
阴虚动风证
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
神倦契瘲,脉气虚弱,舌绛少苔,时时欲脱
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 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息风是良方
滋水涵木,酸甘化阴
阴液亏虚见热盛动风者不宜→“壮火尚盛,不得用定风珠、复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