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第5章 补体系统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补体系统具有调理作用、活性作用、杀菌作用、免疫作用、病毒作用、炎症介质作用,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编辑于2023-12-07 18:37:49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第5章 补体系统
概述
定义
存在部位:人、脊椎动物 + 血清、组织液
性质: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无活性→+激活物→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
组成和命名
组成
固有成分
包括
经典激活途径:C1(C1q、C1r、C1s),C4,C2
凝集素激活途径:MBL、FCN、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旁路途径:B因子、D因子
三途径共同组分:C3;共同末端通路C5、C6、C7、C8、C9
存在:血浆、体液
意义:参与补体激活/活化级联反应的基本成分
调节蛋白
包括
可溶性: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C4bp)、H因子、S蛋白
膜结合:膜辅助因子蛋白、促衰变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
意义:调节补体激活途径的关键酶→调控补体的活化强度和范围
补体受体
包括
CR1~CR5、C3aR、C5aR、C4aR
存在:不同细胞膜表面
意义:介导补体活性片段/调节蛋白的生物学效应
命名
按照被发现的先后:C1→C9
旁路途径起始成分:“大写字母+因子”:D因子、P因子、B因子
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功能命名:C1抑制物、促衰变因子、C4结合蛋白
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本成分符号+小写英文字母”:C3a、C3b……
一般a表示小片段;b表示大片段(C2相反)
部分大片段(b)可再次裂解→C4c、C4d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复合物:符号上方画一横线:
灭活的补体:符号前加“i”:iC3b
生物合成
合成时间:胚胎发育早期;3-6月达到成人水平
血清:补体蛋白=5-6%总蛋白
合成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
特殊情况
感染、组织损伤急性期、炎性状态→补体↑
机制:急性期 促炎性细胞因子→促进肝/单核巨噬细胞补体基因转录与表达
理化性质
球蛋白(多为β球蛋白、少数为α/γ球蛋白)
补体蛋白=10%球蛋白:C3>……>D因子
性质不稳定
热敏感:56℃ 30min可灭活 室温下易失活
补体标本保存:<-20℃
紫外线、机械震荡、部分添加剂
激活途径
旁路途径
激活物
为补体激活提供接触表面/保护性环境的成分: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G4和IgA
激活过程
C3→C3a、部分C3b(液相)+少数C3b结合固相→结合自身细胞(I因子、H因子、MCP灭活)+结合“异己”(继续激活)→(Mg2+)+B因子、D因子→Ba(液相)、Bb(结合C3b)→旁路途径C3转化酶(结合P因子更稳定)→C3b↑→再次激活旁路途径(反馈放大机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旁路途径C5转化酶→裂解C5→【后同经典途径】
意义
机体感染早期的防御机制
补体主要的效应放大机制
凝集素途径
激活物
表面表达特殊糖结构的病原体
特殊糖结构:甘露糖、岩藻糖、N-乙酰葡糖胺等为末端残基
例:细菌、真菌、寄生虫、某些病毒
激活过程
血浆中MBL FCN+激活物→MASP活化→补体级联酶促反应
血浆MBL FCN + 病原体表面特殊糖基→MASP-1 MASP-2激活
活化的MASP-2→裂解C4 C2→C3转化酶→【同经典途径】
活化的MASP-1(作用弱)→裂解C3→旁路途径C3转化酶→旁路途径正反馈↑
经典途径
激活物与条件
激活物:免疫复合物IC(依赖于抗体形成)
激活条件
[1个C1q] 结合 [≥2个Ig分子Fc]
C1q分子有6个结合补体结合位点的部位
单个IgM含5个Fc,可激活C1q
单个IgG含1个Fc,≥2个相邻IgG桥联→激活C1q
机制不明:肝素、多核苷酸等多聚分子,脂质体,C反应蛋白
激活过程
识别阶段
抗原+抗体→抗体Fc暴露补体结合部位+C1q→C1q被激活
C1q+两个以上Fc→C1r裂解活化→→激活C1s(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活化阶段
C1s酶解C4、C2→C3转化酶→酶解C3→C5转化酶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Mg2+存在
C4→C4a、部分C4b液相失活,少数C4b+IC→存活
C2→C2b液相失活,C2a+C4b→C3转化酶
+C3→C3a(液相失活)+C3b→部分C3b+C3转换酶→C5转化酶
膜攻击阶段
形成MAC(膜攻击复合体)→细胞溶解
C5+C5转化酶→C5a(液相-炎症介质)+C5b→C5b+C6、C7→C5b67(胞膜脂质双层)→+C8→C5b678→+12-15个C9→MAC
MAC作用机理
MAC插在膜上→局部磷脂双层破坏→“渗漏斑”/穿膜的亲水性孔道→可溶性小分子、离子(涌至胞外,致死量Ca2+涌向胞内)+蛋白质类大分子(滞于胞内)→细胞渗透压改变→肿胀破裂
意义
在感染中晚期/抵抗病原体再次侵入
三大途径关联与对比
近年新途径:备解素途径、蛋白酶解途径
调节因素
固有成分自身调节
补体片段极不稳定(自限性因素)
C3 C5转化酶不结合下游底物→衰变
C4b C3b C5b结合固相→经典途径激活
旁路途径C3转化酶+特定细胞/颗粒表面→稳定
调节蛋白的作用
调控补体活化方式
调控补体激活途径的关键环节:C3转化酶、MAC形成
分类
可溶性
C1抑制物(C1-INH)
抑制C1自发性活化:C1-INH + C1复合物
抑制C1r/C1s活性 / 灭活C1s:C1-INH + 活化的C1r/C1s
抑制MASP活性(调节凝集素途径)
C4结合蛋白(C4bp)
C4bp、C2a 竞争+ C4b→C4b2a↓(组装↓+分解↑)
I因子(C4bp促进) →+ C4b 水解↑
I因子
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I因子+C4b→C4c、C4d(失活)
I因子(H因子、CR1辅助)+C3b→iC3b
H因子
抑制C3bBb组装:与B/Bb竞争C3b
P因子
正调节旁路激活途径:P因子+C3bBb→C3bBb半衰期↑↑↑→裂解C3↑↑↑
膜结合
补体受体1(CR1=CD35)
C4b2a组装↓、分解↑:与C2a竞争C4b
促进I因子水解C4b、C3b
促衰变因子(DAF=CD55)
抑制C3bBb组装:与B/Bb竞争C3b
抑制C4b2a组装:与C2a竞争C4b
膜辅助因子蛋白(MCP=CD46)
促进I因子降解C3b、C4b:结合细胞表面C3b、C4b
C8结合蛋白(C8bp)
干扰C8、C9结合
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MIRL)
抑制MAC形成:阻碍C7C8结合C5b6
生物学作用、临床意义
生物学作用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溶细胞、溶菌、抗病毒
补体激活→MAC→穿膜亲水性通道→靶细胞溶解
调理作用(抗细菌、真菌)
细菌/其他颗粒+补体片段+吞噬细胞补体受体→吞噬细胞吞噬
补体片段:C3b C4b iC3b C3d C3dg
补体受体:CR1 CR3
炎症反应(C3a、C5a)
趋化作用
局部炎症
C3a、C5a+G蛋白偶联受体→吞噬细胞向炎症部位移行、聚集→炎症反应↑
适应性免疫
加速已摄取抗原APC向淋巴结迁移
过敏毒素样作用
C3a、C5a→激活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介质(组胺等)→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吞噬细胞进入局部→局部炎症
高浓度→类似过敏性休克
其他效应
器官平滑肌收缩
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
C5a→吞噬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向异物部位移动→吞噬能力↑
C5a→促进吞噬细胞表达CR1、CR3→病原体消灭↑
清除免疫复合物
补体+IgFc段
→Ig空间构象改变→抑制结合新抗原表位→IC↓
补体干扰Fc段间相互作用→溶解已沉积的IC
免疫黏附
IC+补体→活化:抗体-C3b-红细胞、血小板CR1 CR3→循环至肝脾→吞噬细胞吞噬
生物学意义
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MBL途径、旁路途径→细胞毒作用、调理作用、炎症介质作用→抗感染
适应性免疫
抗体→经典途径→抗感染
抗原提呈、活化增殖免疫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免疫自稳、记忆
识别、结合凋亡细胞→作用吞噬细胞表面受体→清除凋亡细胞
滤泡树突状细胞CR1、CR2→IC固定于生发中心→诱生维持记忆性B细胞
与其他酶系统相互作用
其他蛋白酶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肽系统
共同依赖: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多种成分级联蛋白酶裂解
举例:C1-INH
调节C1酶活性
抑制激肽释放酶、血浆纤溶酶、凝血因子Ⅵ和Ⅶ
异常与疾病
补体成分先天缺陷
可发生于
补体固有成分、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表现
补体激活↓→对病原体易感
IC清除障碍→自身免疫病
调节蛋白缺陷→补体异常活化→疾病
C1-INH↓→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HRF↓→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补体含量改变(其他疾病状态引起)
含量升高
急性感染的炎症、肿瘤
C4 C3 C9↑(2-3倍)
甲状腺炎、急性风湿热、心肌梗死
补体总量↑
→炎性反应↑↑
含量下降
重型肝炎、肝硬化
合成↓
重症感染、ⅡⅢ超敏反应
消耗↑↑
→反复发作、难控制的感染
相关疾病防治
先天(遗传性)缺陷→抗感染、纠正补体缺陷
补体异常活化
→C1-INH、CR1调控激活
→抗C5a抗体:抑制补体活化/相应片段活性
→C5a拮抗剂:阻断相应受体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