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五行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一,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编辑于2021-06-04 11:48:13这是一篇关于辨证论治的思维导图。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部分思维引图。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一,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辨证论治的思维导图。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部分思维引图。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一,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
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延伸)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是这五者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故名曰五行。
在中医学领域,五行学说主要是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基本内容
概括: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归类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正常关系,以五行的相乘(4声)、相侮来阐释事物间关系的异常。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树木枝条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特性或作用的事物属于木。
火曰炎上:火有温热、升腾、明亮、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特性或作用的事物均归于火。
土爰稼樯(qiang 禾字旁):爰通“曰”,稼指种植谷物,qiang指收获谷物。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金的产生是通过变革实现的。金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引申为具有收敛、肃杀、下降、清洁等特性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下行特性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水。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相乘、相侮说明事物之间关系的异常状态,以及人的病理现象。
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往复。
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关系,即“母子”关系。例:火能生土,故火为土之母,土能生金,金为土之子。(相生:火-土-金)
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循环往复。
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关系,成为“所不胜”和“所胜”关系。例:木的克我者是金(金克木),金为木的所不胜,木的我克者是土(木克土),土为木的所胜。(相克:金-木-土)
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有乘虚侵袭之意,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国度克制。
例:金对木不能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乘土(过度制约),使土虚。(相克:金- 木-土)
相侮: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有恃强凌弱之意,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
例:1. 木特别强盛时,不受金克制,反而对金反侮(反向制约),称为“木旺侮金”,2. 金虚弱时,不能对木克制,反受木的反侮,称为“金虚木侮”。(反向相克:木-金)
注意与区别
1. 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2. 相乘相侮的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相克的次序发生得太过克制,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的克制。相乘相侮的联系:可同时发生。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概括:以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法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分析、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用五行的特性来解释五脏的生理活动,以五脏分属五行,而五脏又联系着自己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联结在一起,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体,体现了人的整体观。
以五行关系来解释五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肺(金)气清肃下降,能抑制肝阳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滞,脾(土)的运化,则能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制约心阳的亢盛,心(火)的阳热上炎,能制约肺金清肃下行之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五行学说特别用以说明病理情况下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为“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母病及子:指疾病从母脏传及子脏。例: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肾为母脏,肝为子脏,故肾病及肝是母病及子。
子病犯母:指疾病由子脏传及母脏。例: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肝为母脏,心为子脏,故心病及肝是子病犯母。
相克关系的传变: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引起相乘的原因:一是某脏过盛,导致被克之脏受到过分制约。而是某脏过弱,不能耐受所不胜之脏的制约,从而出现克伐太过。如:肝木过旺可乘脾土,脾土过弱易被肝木所乘。(温习五行的生克乘侮)
引起相侮的原因:一是某脏过盛,而使所不胜之脏受到反向制约,二是某脏过弱,其所胜之脏,对其反向制约。如:肝火旺盛反侮肺金,称为“木火刑金”,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称为“土虚水侮”。(温习五行的生克乘侮)
3、 用于疾病诊断
内脏有病,可以反映与体表,并表现为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方面的异常,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皆有特定的联系,在临床诊断是,可综合四诊资料,联系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或诊察病情。
例: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玄象,即可诊断为肝病。面赤,口苦,脉洪数,可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弦缓,可诊断为肝乘脾。
4、用于疾病的治疗
① 指导脏腑用药。不同药物有不同颜色气味。
色:青、赤、黄、白、黑。
味:酸、苦、甘、辛、咸。
据五行归属理论:青色、酸味入肝(木);赤色、苦味入心(火);黄色、甘味入脾(土);白色、辛味入肺(金)、黑色、咸味入肾(水)。但这种方法是片面的,临床脏腑用药,必须结合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分析,辩证用药。
② 控制疾病传变
在治疗时,除对本脏腑病进行治疗外,同时还要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调整腑脏的太过和不及,以控制其进一步的传变。
例:肝病时,如肝气太过,木旺则必乘脾土,根据木乘土的规律,治疗时就要先一步乘脾,以防肝病传脾。《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 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运用母子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与“泄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补母常用方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等
泄子常用方法:肝火泄心法,心火泄胃法。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治疗时采用抑强、扶弱法则。抑强用于相克太过,扶弱用于相克不及。
常用方法:抑木扶土法、泻南补北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等。
除此之外,情志相胜疗法是中医学的一大优势
人的情志分属五脏,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因而人的情志也有相互抑制作用,如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