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部分思维引图。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编辑于2021-06-08 23:39:53这是一篇关于辨证论治的思维导图。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部分思维引图。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一,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辨证论治的思维导图。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部分思维引图。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一,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
起源
可追溯至夏商时代,《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认为阴和阳这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其规律。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人们借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皇帝内经》引入阴阳学说,将其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用以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阴阳学说。
基本概念
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最初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朝向日光者为阳,背向日光者为阴。向阳的地方光明、温暖,背阳的地方黑暗、寒冷。于是出现了阴阳的引申义——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
凡是静止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内部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变为阳,阳也可变为阴。如:白天-黑夜,春夏-秋冬更迭。
阴阳之中可以不断再分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而白昼的上午和下午相比较,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的前半夜和后半夜相比较,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制约即抑制——温热驱散寒冷、水灭火,火使水沸腾。
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结果使事物之间达到动态平衡。故阴阳对立制约的目的在于维持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平衡和统一。
夏季本应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炎热之阳;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则阳气渐复,用以制约严寒之阴,从而维持了一年四季气候的平衡协调,以适应人类及万物生存的环境。
就人体的生理机能而言,机能之亢奋为阳,抑制为阴,二者相互对立制约,从而维持人体机能的动态平衡,使人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可见,在人体生理状态下,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推动着人的生长壮老已的变化。
相互对立的双方,若一方太过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足,相反,一方的不足也会导致另一方的太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阴阳的胜负、失调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着的阴和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医贯·阴阳论》曰:“阴阳又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如上与下,寒与热。互相依存。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滋生、促进和助长对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气与血,气无形为阳,血有形为阴,气可生血,血可生气。
营养物质为阴,人的机能活动为阳,营养物质可以转化为机能活动,而机能活动又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化生;
阴指物质,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守”即守于内之意;阳指功能,功能表现于外,在外的阳是内在物质的表现,“使”即行于外之意。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额,而使不断地消长变化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对立阴阳双方,因某种缘故可使任何一方增长而强盛,势必对另一方产生过强的制约,从而引起对方的消减,称之为“此长彼消”。 若阴阳中任何一方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势必引起对方的增长,称之为“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春到夏,气候由寒、变暖、变热,是阴长阳消之过程。
此消彼长:从夏-秋到冬,气候由热变凉变寒,是阴消阳长之过程。
若互用得当,一方旺盛,则可促进另一方随之增长,称之为“此长彼长”。 如任何一方虚弱,无力滋生助长对方,结果对方随之消减而虚弱,称之为“此消彼消”。
如果这种“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平衡,在人体则呈现“阳盛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病理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事物的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的转化是当阴阳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使该事物属性发生了转化。
如自然界的气候,如人体的病症——属阳的热证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反之亦然。
阴阳转化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来阐释阴阳转化的机理。这里的“重”、“极”即为转化的条件。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是经常可见的。
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等,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变化即属由阳转阴之证。如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则正气可恢复。四肢渐温,面色红润,脉象转和,阳气渐生,病情转危为安。 前者是由阳转阴,后者是由阴转阳。
此外,临床上也常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阴阳转化的例证。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用阴阳加以概括,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
体内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上部的心肺属阳,下部的肝肾属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
人体经络亦分阴阳。如十二正经循行与肢体外侧者为手足三阳经,循行于肢体内侧者,称为手足三阴经。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功能,是阴阳两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只有阴阳之间相互为用,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
如属阳的功能与属阴的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人体生理活动(阳)是以物质(阴)为基础的,没有物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而人体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者物质的形成及其新陈代谢的进行。
就人体局部而言,任何一脏生理功能的维持,也取决于阴阳两个方面的协调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肝功能的维持,取决于肝阴、肝阳的对立制约平衡。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人体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与阳气;若机体阳气虚则不制阴,而出现虚寒证;机体阴液不足则不制阳,而出现虚热证。《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邪气也分阴阳,包括阴邪和阳邪。阳邪致病,就会导致阳盛伤阴的热症。阴邪致病,就会引发阴盛伤阳的寒证。
由于正邪抗争,病情的变化,当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常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甚至出现“阴阳两虚”。
在某些慢性病的发展过程中,常见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的生化不足,或由于阴精的亏损而导致阳气的生化无源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都可用“阴证”和“阳证”加以概括说明。
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如望诊中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闻诊中声音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
问诊中身热、口干而渴者属阳,口润不渴者属阴
切脉中浮、大、滑、数、实者属阳,沉、小、涩、迟、虚者属阴
八纲辨证中,阴阳师八纲中的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证属阴。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5、用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补其不足,泄其有余,促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对于阴阳偏盛而致的实证应采取“实者泻之”的治则,即损其有余。
如阳偏盛,出现热症,则以清法,泄热损阳,施用寒凉药物。
阴偏盛,出现寒证,则以温法,散寒温中,施用温热药物。
对于阴阳偏衰而致的虚症,应采取“虚者补之”的治则,即补其不足。
若阳不足,出现虚寒证,则以温补法,温养阳气以补不足,施用温性补阳药物
阴不足,出现虚热证,则以滋补法,滋养阴液,施用滋润补阴药物。
对于阴阳互损而致的阴阳两虚,应采取阴阳并补的治则。
6、用于归纳药物的性味
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者为阴(五味中的酸苦咸),薄为阴之阳(五味中的辛甘),气厚者为阳(四气中的温热),薄为阳之阴(四气中的寒凉)。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急或燥,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
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药物有升降浮沉四种作用趋势,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
7、用于指导预防疾病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如能保持与天地间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能够祛病延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人们在春夏季节不要一味贪凉,要注意保养阳气,以为秋冬之用;在秋冬之季,不要总是补阳,而要注意保存阴精,以为春夏之用,这是防病摄生的根本。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一年四季中,顺应四时,调其阴阳,可使人身体健康,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反,如果不能分别四时,把握阴阳,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