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诊断-常见症状2
诊断学常见症状中包括发热症状。课本知识及笔记总结快收下!包括恶心与呕吐、呼吸困难、呕血、胸痛、便血、心悸、腹泻等知识点。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1-06-07 12:14:22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
病因
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肺源性
吸气性
特点:吸气费力、困难,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重者表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三凹征” 。 常见疾病:喉部疾病,支气管肿瘤、异物或气管受压
呼气性
特点: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缓慢。 常见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支喘息型、慢阻肺并感染。
混合性
特点:吸气与呼气均费力,呼吸浅快,可有病理性呼吸音。 常见疾病:重症肺结核、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大量胸腔积液、气胸,广泛胸膜增厚者伴有运动受限,通气障碍
心源性
左心衰
劳力性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程度与体力负荷有关。 机制:活动时机体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 荷。 特点: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见于心功能不全的早期。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熟睡1-2小时发生。 特点:熟睡发生,咳嗽、坐起后10-30min症状消失,伴有喘鸣。
急性肺水肿:急性重度左心衰,肺静脉压突然增高、肺水肿导致。面色苍白、紫绀、四肢湿冷、奔马律、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从口鼻涌出,需紧急抢救。
心源性哮喘:呼吸困难发作生时,高度气喘、哮鸣声,面色青紫、大汗,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大量湿性啰音,心率增快,奔马律。常见于高心、冠心、风心、心肌炎和心肌病等。
右心衰
常见疾病:慢性肺心病、渗出性或缩窄性心包炎
其他

胸痛
病因:胸壁、胸膜及胸内脏器病变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
青壮年: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
40岁以上: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气管肺癌
部位
1、胸壁疾病:2、食管和纵隔病变;3、心脏病变;4、胸膜和肺部病变。
性质
1、刀割样或灼痛-带状疱疹;2、烧灼痛-食管炎;3、绞窄性痛伴重压窒息感-心绞痛;4、剧烈胸痛伴恐惧、频死感-心肌梗塞;5、尖锐刺痛或撕裂痛-干性胸膜炎;5、胸部闷痛-肺癌;7、剧烈刺痛或绞痛伴呼吸困难或紫绀-肺梗塞。
持续时间
阵发性痛-平滑肌痉挛或血管狭窄缺血(心绞痛);持续性痛-炎症、肿瘤、梗塞(心梗)。
影响因素
诱因、加重或缓解因素。如劳累、体力活动、精神紧张可诱发心绞痛发作,休息、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可使心绞痛缓解,而心肌梗塞疼痛则无效。胸膜炎和心包炎的胸痛则因深呼吸或咳嗽而加剧。
伴随症状
胸痛伴吞咽困难-食管炎、食管癌; 胸痛伴呼吸困难-大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渗出性胸膜炎、肺梗塞等; 胸痛伴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休克-心梗、主动脉窦瘤破裂、大块肺梗塞等;
心悸
伴随症状
心悸伴心前区痛:心绞痛、心梗、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悸伴发热:见于急性传染病、风湿病、心肌炎、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心悸伴晕厥或抽搐:见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悸伴贫血:多见于急性失血、休克,慢性失血则心悸不明显。 心悸伴呼吸困难:见于急性心梗、心包炎、心肌炎、心衰、重症贫血等。 心悸伴消瘦及出汗:见于甲亢
腹泻
起病及病程
急性腹泻起病骤然,病程较短,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 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见于慢性感染 ,非特异性炎症、吸收不良、消化功能障碍、 肠道肿瘤或神经功能紊乱等。
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急性感染性腹泻常有不洁饮食史,于进食后24小时内发病,每天排便数次甚至数十次,多呈糊状或水样便,少数为脓血便。 慢性腹泻表现为每天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亦可带黏液、脓血,见于慢性痢疾、炎症性肠病及结肠、直肠癌等。 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 粪便中带黏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急性腹泻→腹痛,小肠疾病→脐周,便后不缓解,结肠病变→下腹部,便后不缓解,分泌性腹泻→无腹痛。
伴随症状1. 伴发热: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结肠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等。 2. 伴里急后重:见于细菌性痢疾、直肠炎、直肠肿瘤
腹痛
分类
急性(<1w)
慢性(>3w)
发生机制
内脏痛特点为: ① 部位不确切 ② 疼痛感觉模糊 ③ 常伴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躯体性腹痛特点为: ① 定位准确② 疼痛剧烈呈持续性 ③ 可伴局部肌紧张 ④ 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
牵涉痛 亦称感应痛、放射痛,是腹部脏器 病变放射定位于某部体表
临床表现
腹痛部位
中上腹部:如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性胰腺炎, 右上腹: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 右下腹McBurney点: 急性阑尾炎 脐部或脐周:小肠疾病 左下腹部:结肠疾病 下腹部:膀胱炎、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
弥漫性或部位不定的疼痛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原发性或继发性)、机械性肠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铅中毒、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腹痛性质和程度
突发的中上腹剧烈刀割样痛、烧灼样痛,多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中上腹持续性剧痛或阵发性加剧,应考虑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 胃肠痉挛、胆石症或泌尿系结石常为阵发性绞痛,相当剧烈,致使患者辗转不安。
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是胆道蛔虫症的典型表现。 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伴腹壁肌紧张或板样强直,提示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隐痛或钝痛多为内脏性疼痛,多由胃肠张力变化或轻度炎症所引起。 胀痛可能为实质脏器的包膜牵张所致。
诱发因素
胆囊炎或胆石症发作前常有进油腻食物的病史; 急性胰腺炎发作前则常有酗酒、暴饮暴食史。
发作时间与体位

餐后痛可能由于胆胰疾病、胃部肿瘤或消化不良所致; 饥饿痛发作呈周期性、节律性明显者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胃粘膜脱垂病人左侧卧位可使疼痛减轻;
十二指肠淤积症患者膝胸位或俯卧位可使腹痛及呕吐等症状缓解; 子宫内膜异位者腹痛与月经周期相关;卵泡破裂者发作在月经间期。 胰体癌患者仰卧位时疼痛明显,而前倾位或俯卧位时减轻;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烧灼痛在躯体前屈时明显,而直立位时减轻。
伴随症状
1. 腹痛伴发热、寒战者显示有炎症存在,见于急性胆囊炎、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腹腔脓肿、也可见于腹腔外疾病。 2. 腹痛伴黄疸者可能与肝胆胰疾病有关。 3. 腹痛伴休克,同时伴贫血者可能是腹腔脏器破裂(如肝、脾或异位妊娠破裂) 4.腹痛伴反酸、嗳气: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 5.腹痛伴腹泻:消化吸收障碍或肠道炎症、溃疡或肿瘤。 6.腹痛伴血尿:泌尿系结石。
便血
临床表现
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量多而且停留时间短为鲜红色,停留时间长可为暗红色。直肠肛管疾病出血量少鲜红,可为便后滴血或射出。痢疾、直肠癌,常有里急后重感,血便常常带有粘液。
柏油样便:黑、亮,不成形。如果成形则称为黑便。上消化道出血>50ml即可出现黑便。
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阿米巴痢疾。 粘液脓血便:急性细菌性疾病。 洗肉水样血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 隐血便: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每日<5ml),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者,须用隐血试验才能确定。
伴随症状
1、腹痛: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 2、里急后重:肛门、直肠疾病。 3、发热: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 4、全身出血倾向:急性传染病及血液病。5、皮肤改变: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关。皮肤粘膜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提示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6、腹部肿块:肠道恶性肿瘤、结肠癌 、肠结核、肠套叠等。
呕血
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脏等消化器官的出血,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经口腔呕出称为呕血。
原因:(1)消化性溃疡; (2)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急性胃粘膜出血。
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呕血前有恶心、呕吐。胃内潴留的血液在250-300ml以上就可引起呕血,呕血后伴黑便。
呕血的性状:取决于出血量及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出血少、时间长:棕黑色、咖啡渣样(Hb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Hb);出血多、时间短:鲜红色。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伴随症状
1、上腹痛:中青年人,慢性反复发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与节律性,多见于消化性溃疡。 2、肝脾肿大:肝硬化门脉高压、肝癌。 3、黄疸:肝胆疾病、感染性疾病。 4、皮肤粘膜出血: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 5、头晕、黑朦、口渴、冷汗:提示血容量不足。 6、其他:近期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史、大面积烧伤、颅脑手术、脑血管疾病和严重外伤伴呕血者,应考虑急性胃粘膜出血。
区别咯血

恶心与呕吐
分类(发生机制划分)
反射性
中枢性(中枢性呕吐为突然发生的喷射状呕吐,吐前无恶心、吐后无不适,与进食和食物有关。
前庭障碍性(迷路炎)
临床表现
呕吐时间
育龄期女性于晨间呕吐应想到早孕反应;尿毒症病人的呕吐有时也发生在晨间; 鼻窦炎病人常表现为晨起恶心与干呕,为分泌物刺激咽部所致; 幽门梗阻常常在餐后较久或积数餐之后才出现呕吐,多发生在夜间;
呕吐与进食关系
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即刻呕吐,可能为幽门管溃疡或精神性呕吐; 餐后1小时以上呕吐称延迟性呕吐,提示胃张力下降或胃排空延迟; 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见于幽门梗阻,呕吐物可有隔夜宿食; 餐后近期呕吐,特别是集体发病者,多由食物中毒所致。
呕吐特点
呕吐前一般先有明显恶心 颅内压增高者恶心缺如或很轻,呕吐可呈喷射状。 精神性呕吐也可无恶心或仅有轻微恶心,呕吐不费力。
呕吐物性质
带发酵、腐败气味提示胃潴留; 带粪臭味提示低位小肠梗阻; 不含胆汁,梗阻多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上;含多量胆汁则在此平面以下; 含有大量酸性液体多有胃泌素瘤,无酸味者 可能为贲门狭窄或贲门失弛缓; 上消化道出血常呈咖啡渣样呕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