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25章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本思维导图内容由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心脏的发生,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变化以及相关畸形组成。心血管系统又称“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等组成。本图主要总结了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概括,考研必备知识点归纳,如果有用的话记得点个赞哦。
这是一篇关于核酸的功能与结构的思维导图。包括核酸的化学组成以及一级结构,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理化性质。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学第一章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包括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化性质。
第18、19章生殖系统,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及女性生殖系统,包含卵巢的一般结构特点、概述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心血管系统发生特点
形成最早、执行功能最早
发生时间:第3周末~第4周末
来源:中胚层
先形成原始心血管,再经生长、合并、扩大和萎缩等改建而成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血岛的出现与分化
血岛
人胚第2周末,卵黄囊、体蒂和绒毛膜的胚外中胚层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索或团
周边细胞变扁,分化为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围成原始血管; 中央细胞变圆,分化为原始血细胞,即造血干细胞
胚外、胚内毛细血管网的形成
卵黄囊、体蒂和绒毛膜组成胚外中胚层细胞→胚外中胚层毛细血管网
胚体间充质细胞→胚内毛细血管网
第3周,胚内与胚外血管相连,形成原始血管通路
主要组成
心管
一对,第4周合并为一条
动脉
背主动脉(1对) 卵黄动脉(数对) 脐动脉(1对) 节间动脉(约30对) 弓动脉(6对)
静脉
前主静脉(1对) 后主静脉(1对) 总主静脉(1对) 卵黄静脉(1对) 脐静脉(1对)
心脏的发生
原始心脏的形成
发生时间
人胚第18-19天
原基
生心区
围心腔的出现
生心索的形成
生心区的脏壁中胚层内出现围心腔,围心腔腹侧形成前后纵行、左右并列的一对细胞索,称为生心索,生心索内出现腔隙,形成两条纵行并列的心管
心管的发生与分化
心肌外套层,发育为心肌膜和心外膜
心胶质
心肌膜产生的胶样结缔组织充填于内皮和心肌膜之间,形成心胶质,分化为心内膜下层和心内膜的内皮下层
心管内皮分化为心内膜的内皮
心内膜
心脏外形的建立
演化原因
心管各部分呈现不均等的生长
演化过程
心管出现三个膨大
从头至尾形成心球、心室、心房
心球头侧延伸→动脉干
之后心房尾端出现一个膨大,静脉窦
心管的增长和弯曲
心管的游离部增长快于心包腔→心球和心室部成“U”形袢状,球室袢→心管渐成“S”形弯曲→心房的腹侧向左、右两侧扩展
第4周末,心初具成体心的外形
心脏的内部分隔
房室管的分隔
分隔物
背、腹心内膜垫
房室管
心房与心室间的狭窄通道
分隔过程和结果
房室管内壁心内膜增厚
背侧→背心内膜垫
腹侧→腹心内膜垫
(融合成)心内膜垫
第5周,2个心内膜垫融合,将房室管分割为左右房室孔,间充质增生形成房室瓣,左二尖瓣、右三尖瓣
原始心房的分隔
过程
第一房间隔
镰刀状
第一房间隔和心内膜垫完全融合后消失
第一房间孔
第一房间孔消失前,第一房间隔上部变薄出现许多小孔,融合为一个大孔
第二房间孔
第二房间隔
第一房间隔右侧,厚,半月形
卵圆孔
遮盖第二房间孔
卵圆孔瓣
第一房间隔的剩余部分覆盖在卵圆孔上
意义
出生前
血液心内分流
肺循环不行使功能,右心房压力大于左心房
下腔静脉→右心房→卵圆孔→第二房间孔→左心房
出生后
肺循环开始,左心房压力增大,第一、二房间隔紧贴愈合,形成完整的房间隔,卵圆孔关闭形成卵圆窝,左、右心房完全分隔
原始心室的分隔
心室底部近心尖组织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形成半月形的肌性隔膜
室间隔肌部
室间隔肌部和心内膜垫间的小孔
室间孔
室间隔肌部游离缘、心内膜垫、左右心球嵴融合,封闭室间孔
室间隔膜部
心球与动脉干的分隔
动脉干嵴
心球嵴
两条嵴向下延伸、螺旋状走行,在中线愈合为主动脉肺动脉隔,将动脉干和心球分隔为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
分隔结果
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形成
半月瓣的形成
静脉窦的演变
血液多经右角回流心脏,右角扩大
演化结果
静脉窦右角变大→右心房平滑部
原始右心房→右心耳
静脉窦左角变小
近侧段→冠状窦
远测段→左心房斜静脉的根部
肺静脉根部及左、右属支扩大→左心房平滑部
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胎儿血液循环
经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脐静脉经静脉导管直接注入下腔静脉
经卵圆孔,下腔静脉血大部分直接注入右心房
经动脉导管,肺动脉血大部分注入降主送脉
经脐动脉,降主动脉血大部分回流到胎盘与母体进行交换
特点
有胎盘循环(脐动脉、静脉)
有右向左分流(动脉导管、卵圆孔)
有许多短路分支(动、静脉导管)
优先供应头颈和上肢
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原因
胎盘血循环中断,肺呼吸开始
变化
脐动脉→脐外侧韧带 脐静脉→肝圆韧带
动脉导管→动脉韧带 静脉导管→静脉韧带
卵圆孔闭锁
相关畸形
房间隔缺损
常见部位
卵圆孔未闭
主要原因
第二房间孔形成过大或位置异常
第二房间隔发育异常,卵圆孔过大
心内膜垫发育不全
室间隔缺损
心内膜垫与主动脉肺动脉隔、室间隔肌部愈合
室间隔肌部缺损少见
动脉干与心球分隔异常
主动脉和肺动脉错位
主动脉肺动脉隔不呈螺旋状走行
结果
主动脉发自右心室,肺动脉干发自左心室
多伴有室间隔膜部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
主动脉或肺动脉狭窄
主动脉肺动脉隔的发生部位偏向一侧
结果
一侧动脉粗大,另一侧动脉狭小
常伴有室间隔膜部缺损
法洛四联症
特征
肺动脉狭窄
主动脉骑跨
右心室肥大
动脉导管未闭
出生后,动脉导管壁的平滑肌未能收缩,导致肺动脉和主动脉仍保持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