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
大学政治基础政治,包含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权威等。
编辑于2023-12-09 11:45:55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制素质
一、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1. 法律的含义及其历史发展
(1) 法律的含义
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准则
1||| 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
2||| 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法律效力
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 法律的历史
奴隶制法律
基本特征
1||| 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
2||| 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
3||| 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
4||| 惩罚方式极其残忍
封建制法律
基本特征
1||| 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2||| 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3||| 维护专制皇权
4||| 刑法严峻
资本主义法律
基本特征
1||| 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2|||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
3||| 是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4||| 是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
社会主义法律
基本特征
1||| 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
2||| 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3|||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表现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 党的主张和人们意志的统一
2||| 科学性和先进性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执行
1|||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
2||| 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
法律适用
司法公正
法律平等
以实为据
法律遵守
二、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1. 全面依法治国
(1) ***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
形成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实现马克思主义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全面系统地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意义
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
(2) ***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前进方向
2||| 揭示中国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 全面依法治国的人才支撑和“关键少数”
4||| 明确全面依法治国布局
2.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的必然选择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 建设法治中国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法治社会建设是基础工程
(3) 坚持全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三、 维护宪法权威
1.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1) 我国宪法的形成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6年
《陕甘宁边防宪法原则》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5-1978
文革期间宪法形同虚设
1979年7月和1980年9月
两次进行宪法部分条文的修改,但仍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
198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路线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
(2) 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改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
全国人大分别对我国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做出必要的重要的修正,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与时俱进。2018年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现代宪法修改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2. 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准则
(1) 我国宪法的地位
我国宪法
国家的根本法
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规定了国家根本制度
(2)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遵守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3.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1) 加强宪法实施
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依法立法
坚持严格执法
(2) 完善宪法监督
健全
人大工作机制
宪法解释机制
备案审查机制
合宪性审查机制
四、 自觉尊法学守法用法
1.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
包含
第一
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
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指导人民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思维
第三
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逻辑思维
第四
法律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2)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公平正义
权利保障
程序正当
2. 依法行使权力与履新义务
(1) 法律权力与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
特征
1|||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和保障,具有不可侵犯
4|||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
特征
1|||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2||| 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3||| 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4||| 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2)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力
依法行使法律权力
充要条件
权力正当性
保障权力实现
法律法规权力
政治权力
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权利
财产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
文化教育权力
(3)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权力行使
(1) 正当性
(2) 必要条件
(3) 法定性
(4) 正当程序
(4)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1||| 保守国家秘密
2||| 爱护公共财产
3||| 遵守劳动纪律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义务服兵役法
3. 不断提升法治素质
(1) 尊重法律权威
1||| 信仰法律
2||| 遵守法律
3||| 服从法律
4||| 维护法律
(2) 学习法律知识
参与法治实践
1||| 参与立法讨论
2||| 旁听司法审判
3||| 参与校园法治文化活动
(3) 养成守法习惯
增强规则意识、坚持守法守规
守住法律底线
(4) 提高用法能力
维护自身权力
维护社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