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经济学 商品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有关政治经济学商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为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内容详实,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非常值得学习。
编辑于2021-06-21 22:18:45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1
一、商品二因素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采取了商品生产的社会形式。
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起点与经济细胞,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否则即使对人有用,也不是商品。
第二,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的需要,为他人、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不能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
第三,即使是满足他人的需要,也不一定就是商品,还必须是交换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定义: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这里“人的某种需要”,指的是社会的整体、客观需要,不是单个人的个体、主观需要。
政治经济学中“使用价值”的社会性、客观性与西方经济学中“效用”概念的个体性、主观性。
物的使用价值存在私人性和社会性的不同,从而具有本质不同的经济性质。
私人性,仅对自己有意义,对他人没有其他特别的使用价值。(详见ppt)
社会性,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就成为对社会而言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也不同。
同一种商品可以兼有多种自然属性。
度量使用价值量的尺度,如斤、尺、把等,一方面是有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人们的约定俗成。
人们对商品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
某种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物品的使用价值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
使用价值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一切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政治经济学虽然不以使用价值本身为研究对象,但在研究商品关系时,又必须涉及使用价值。
第一,导论中提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要联系生产力。
第二,在市场竞争中,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获得更多的价值。
第三,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都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
交换价值的定义: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
只有在质上相同的东西,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10斤小麦=3尺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它在质上是相同的,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一种商品在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从而具有多种交换价值。
价值的定义: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把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舍去,商品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脑洞的凝结。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只有在商品经济中才存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属性,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
对商品生产者而言:商品在商品生产者手中是使用价值的形态,但是商品生产者想要的并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要取得这种商品的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
对商品购买者而言:要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这个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它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具有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就具体的有用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不是单独创造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两种要素的结合。
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表现了各种具体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为社会分工。
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是历史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相应地发生变化。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具体劳动,不是作为劳动分工的具体劳动本身,而是作为商品交换基础的社会分工的具体劳动,是同抽象劳动发生相互关系的具体劳动。
马克思那里,分工分为社会分工与内部分工。内部分工就是通过协作、完成一件产品的生产,需要进行的内部分工。这些工人是“总体工人”,他们的劳动与其他人的劳动相交换,都是通过他们集体劳动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相交换实现的。因为只有“总体劳动”才涉及独立的交换,商品的交换。
抽象劳动:它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所有的劳动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
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内,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将抽象劳动仅仅理解为纯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是不全面的。并非任何时候的抽象劳动都形成价值。
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抽象出同质的抽象劳动是由商品经济关系决定的。如果没有商品交换关系就不需要作这种抽象。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抽象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体现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统一: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差异: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这一角度来考察的,它们在性质上各不相同;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支出这一角度来考察的。
第一,为什么物质因素不创造价值?价值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显然,人只会和人进行交换,不可能和自然、和物质进行交换。
第二,为什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需要并可以对劳动进行抽象?这种抽象有什么现实根据吗?
这种抽象是有其实践基础的。自然经济时期的劳动主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一定是具体的,没法进行抽象。但是,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不是自己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是要和各种其他劳动相交换,这个时候,重要的就不是劳动的具体形式,而是能够交换到其他劳动。
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要意义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