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经济学商品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有关政治经济学商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为商品的价值。内容详实,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
编辑于2021-06-21 22:19:25第一章 商品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前提: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商品的生产供给量与社会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正好相等为前提。
1.价值的计量尺度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而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即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价值量也就是一定的劳动时间。
2.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对于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而言,不同生产者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常常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主要是由各个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一定时期在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状况。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大多数生产者所具有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量是社会所共同承认的包含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3.商品生产者之间围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竞争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者,获得利润;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者,不亏不赚;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者,亏本,将被市场淘汰。
这种相互竞争的创新活动,促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实际情况:在任何情况下,社会总是必须将总劳动按一定的比例投入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去,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多种需要。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本身最终决定,并由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生产上去的劳动量。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对比: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供给)层面的问题,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消费(需求)层面的问题。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本行业价值总量在行业内各个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割问题,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全行业价值总量的决定问题。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资源配置层面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关注的是各种资源的配置,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源配置的研究聚焦于劳动的配置。
两种不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由市场需求量直接决定的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与实际耗费在某种商品总量上的劳动时间量往往并不是总相等的。
完全相等:偶然现象
不相等:经常的必然的现象
两种不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存在三种基本情况:
1.商品的实际生产量与市场需求量正好相等,即供求相等
这种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完全由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并且所有商品的价值量加总与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量上是相等的。
在市场经济中,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成熟产业。
此时,行业整体规模是合理的,不存在资源错配,不会扩张和收缩;从行业内部来看,各个生产者的经营规模仍在进行结构性调整,在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的生产者正好是那些劳动生产率处于平均水平的生产者,高于平均水平的生产者可以进一步发展,低于平均水平的生产者则可能被淘汰。
此时行业竞争的激烈度一般。
2.商品的实际生产量小于市场需求量,即供不应求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仍然会按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来购买这些商品,从而使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于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使这种商品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量大于生产这种商品时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即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
此时社会分配到该种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少于社会对它的需求量,将会推高该种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交换比例,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投入到该生产部门,整个行业将进一步扩张。
商品实际的销售价格将比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代表的价值量高,从而使得劳动生产率低于平均水平的部分商品生产者也能够生存甚至发展,行业竞争不激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情况常见于新兴产业,或者偶然事件造成某种需求在短期内激增,如此次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对口罩、防护服、医用酒精等医疗物资需求的激增。
这种情况一般是短期的。
在这种情况下,在生产中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市场上就会实现为更多的商品价值量。
3.商品的实际产量大于市场需求量,即供大于求
在这种情况下,该种商品包含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小于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两者之间的差额就不能实现为商品的市场价值量。
其一,部分商品绝对过剩从而根本卖不出去,从而其中耗费的劳动时间根本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量;
其二,所有商品都能卖出去、但其中有一部分商品是低价销售。
这时,这部分低价销售的商品所实现的市场价值就小于实际耗费在这些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即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此时社会分配到该种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超过了社会对它的需求量,将会压低该种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交换比例。这就是全行业过剩,整个行业将不得不进行收缩。
商品的销售价格将比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代表的价值量低,从而使得劳动生产率超过平均水平的部分商品生产者也不能生存,行业竞争特别激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情况常见于夕阳产业、经济危机期间,或者偶然事件造成的短期内需求锐减,如此次疫情对餐饮业、旅游业、电影业、交通运输业的冲击。
这种情况一般也是短期的。
4.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实现程度。简单地说,第一种含义涉及价值决定,第二种含义涉及价值实现。
在市场经济中,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距体现为价值与价格的差距。
两种含义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种含义是生产领域的问题,受到生产技术、管理的影响;第二种含义是流通领域的问题,受到社会需求的长期变化和短期波动的影响。
两种含义具有内在关联,相互影响: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趋于增加;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趋于下降。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产生了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在动态调整中,促进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