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史上最全最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学说!下图介绍了病因学说的历史沿革和外感病因两个方面的内容,有含义、历代认识、探讨病因方法、六淫、疠气。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史上最全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之三焦!下图概括了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上焦、中焦、下焦的内容,有需要的同学赶快收藏下图吧!
下图讲述了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之肾与膀胱的相关知识,肾的生理特性、生理机能、别称、位置形态,膀胱的别称、位置形态、生理机能。中医学专业的朋友们抓紧收藏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病因学说
历史沿革
含义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
历代认识
先秦时期
秦国名医医和:提出阴、阳、风、雨、晦、明也
《内经》
阴
饮食不节,居处失宜,起居无常,房事失度,情志过激
多伤人内在脏腑精气
阳
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
多伤人外部肌表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东汉·张仲景
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为后世“三因学说”奠定了基础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
宋·陈无择
六淫,天之常气
为外所因
七情,人之常性
为内所因
饮食饥饱……有悖常理
为不内外因
使中医学病因理论更趋完善,对后世影响很大
元·朱震亨
提出“六郁证”
气、血、痰、火、湿、食郁
明·吴又可
提出“疠气”
中医病因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清·王清任
提出“瘀血”
补充了体内病理产物可转化成致病因素的内容
探讨病因方法
通过发病的客观条件认识病因
借助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测病因
审证求因
外感病因
六淫
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为 “六气”。
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外感性
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地域性
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
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转化性
如寒邪致病,因失治误治,而由寒转热证
六淫独特性质和致病特征
风邪
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
性质和致病特征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发散、透泄、向上、向外特性,故为阳邪
风性开泄,指其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恶风
见头痛,咽痒咳嗽,面目浮肿等症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
善动不居,游移不定
数变
致病变幻无常,发病急,传变迅速
《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之先导
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点的外邪,称为寒邪
伤寒
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
中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喷嚏等症
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 呕吐泄泻等症
寒邪直中于少阴,损伤心肾阳气,则可见恶寒踡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寒性凝滞主痛
子主题 1
子主题 3
子主题 4
湿邪
燥邪
火(热)邪
属邪
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