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主要包含完整、准确、全面贯穿新发展理念、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内容。
编辑于2023-12-16 22:50:01第六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完整、准确、全面贯穿新发展理念
1、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1)正确认识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各个阶段中心任务、 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重要经验。
①***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 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②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阶段,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
(2)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 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2、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1)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2)新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具体的实践要求。
①创新
引领发展的
第一动力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协调
持续健康发展的
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绿色
永续发展的
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④开放
国家繁荣发展的
必由之路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⑤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4)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地位
(1)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遵循 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含义
(2)高质量发展的含义
①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②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③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 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 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④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
意义
(3)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质和量
(4)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是我国生产关系在制度上的体现,在经济制度体系中 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2)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及其意义
①新概括
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起, 共同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②意义
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①公有制经济
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地位
公有制经济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 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
国有企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3)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①非公有制经济
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 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
②地位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 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经济
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
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2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要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优势,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相辅相成的。
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基本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
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决定了我国在分配制度上要坚持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致富。
同时要允许和鼓励资本、土地、知识、 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的措施
① 要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同步增长、 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②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 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
4、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 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 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把 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
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善、 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3)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1、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1)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 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 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对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 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几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 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
我们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 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
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
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 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在潜力
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 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2)正确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
①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
2、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
(1)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
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 把稳定经济运行作为重点。
(2)必须发挥比较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
(3)保证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3、大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1)着力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配适性。
(2)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 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3)着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4)着力推动产业链供给链优化升级。
建立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巩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 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重要性
①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②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③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伴随着我国产业体系的不断发展壮大。
(2)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①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保持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 是支撑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石。
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是引领 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③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④发展现代流通产业。
⑤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⑥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②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 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扎实稳步推进。
(4)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 必须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
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①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②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
农产品主产区
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
(3)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镇化最基本的趋势
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 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 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 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