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维导图
下图总结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主权时代、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国的多彩民族、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6-30 15:21:3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主权时代:尊重主权与维护国家统一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
什么是主权:
主权的概念
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
主权与国家
主权是国家的固有权利;主权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的完整性,保护全体国民的利益。
主权的构成
管辖权、平等权、独立权、自卫权
主权国家的要素
主权国家的定义
主权国家是具有固定领土、一定的居民、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和主权的政治单位。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
世界上共有195个主权国家,包括193个联合国会员国和2个联合国观察员国。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永久的人口
固定的领土
有效的政府
人口的民族组成
单一的民族国家
多民族国家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子主题
维护国家统一是各国的基本主张
多民族国家是常态
传统多民族帝国转型到主权国家
俄罗斯、印度、中国等
由殖民统治而形成的多民族国家
大多非洲国家
由于移民引发的国民民族成分的多样化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三种类型
多民族国家建设
为了促进多民族国家建设,很多国家在其根本大法——宪法中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1992年)第一章第五条。
《西班牙宪法》(1978年)第二条。
《俄罗斯联邦宪法》(1993年)前言中。
我国宪法关于多民族国家的规定
我国宪法序言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一章《总纲》的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第五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总之,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国民的团结,是多民族国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大一统”的文化与和合理念
大一统及其价值
大一统的概念
“大一统”最早出现在《公羊传·隐公元年》中。 “大”意为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大一统的价值
《荀子·王制篇第九》中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后文又说: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大一统推崇的价值是“和”与“一”。
从形成国家凝聚力的角度讲, 是一种概念,一种拥有无限向心力的概念; 是一种气魄,一种积极开拓奋发向上的气魄; 是一种胸怀,一种兼收并蓄包容一切的胸怀; 大一统,让我们的民族从分散归至凝聚。
和合理念
概念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一词最早出自《国语.郑语》。 和合的最初含义是指协调各种关系、各种规范,是治理国家的方式。
龙凤图腾
龙与凤所诠释和承载的文化,都是和合理念,并作为重要的符号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社会。
“大一统”的政治制度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民族事务治理
中国制度的近代转型
大一统的历史主流
“多元一体”理论
提出:1988年费孝通先生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发表学术演讲,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内涵:费孝通认为多元是指我国的民族成分或者说整个中华民族的组成是多元的,包括56个民族成分。民族是分层次的作为国民集合体的中华民族,具有本民族文化认同的56个民族。
理解
如何理解民族及其文化的多元。
如何理解“滚雪球”与汉族的形成
如何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汇
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基础
生态自然空间
经济依存互补
文化兼蓄并收
外辱内聚锻造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在新中国,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 , 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中国的民族
变幻的调色板——中国的多彩民族
多姿多彩的各民族
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 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 12.2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 口数的91.51%;其余55个 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 国总人口数的8.49%。
人口一千万以上的有4个: 壮族、满族、回族、维吾尔族
人口不足五千的有三个: 高山族(台湾省未统计)、珞巴族、塔塔尔族
传统经济类型
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
满族、朝鲜族、维吾尔族
渔业经济
京族、赫哲族
原始狩猎经济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
畜牧业
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部分蒙古族和藏族
原始农业
布朗族
渔猎采集
独龙族、傈僳族
社会发展阶段
封建地主制经济占主导
满族、白族等
封建农奴制(牧奴制)
藏族等
奴隶制
彝族
原始公社制残余
部分布朗族
政治制度
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
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
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
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
山官制度、前白虎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语言
民族语言约有80多种,文字约有20多种,分属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信仰
世界三大宗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多神信仰等 佛教:例如藏族、傣族 伊斯兰教:例如回族、维吾尔族 基督教:例如哈尼族、佤族、
节日
开斋节、泼水节、火把节、西迁节、芦笙会等
传统分布
东北地区
满族、 朝鲜族、 蒙古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
西北地区
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
西南地区
羌族、傣族、彝族、藏族、珞巴族、门巴族怒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水族、景颇族、布朗族白族、普米族、德昂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苗族、阿昌族、独龙族基诺族
中东南地区
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
分布新特点
流动性大(集齐56个民族的5个城市)
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快(广东省最快)
走廊连起板块分布的各民族
六大板块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中原地区、沿海地区、北部草原地区、高山森林区
三大走廊
西北民族走廊、藏彝走廊、南岭走廊
丝绸之路
各民族不可忽略的历史贡献
政治上的开疆拓土与维护国家统一
经济、科技、文学、艺术 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享誉世界的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京剧的传播与推广
正确认识我国的多民族国情
民族地区重要
边疆9省区住着全国近60%的少数 民族人口 森林资源蓄积量占全国的47% 草原面积占全国的75% 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66% 矿藏资源也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发展有困难
2011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680个县中,371个在民族地区
符合国情的选择——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
多维认知——民族概念的历史演进
中国古代传统的族类概念
南朝顾欢《夏夷论》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词
中国近代的民族概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20世纪初至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
斯大林民族概念
四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再辟蹊径——民族概念的中国化
共同历史渊源 共同子主题生产方式 共同语言 共同文化 共同风俗习惯 共同心理认同
科学集成——中国的民族识别
民族识别三阶段
第一阶段( 1950- 1954年) 第二阶段(1954- 1965年 ) 第三阶段(1978-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