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缺血再灌注损伤
这是一个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思维导图,包含概念、影响因素、发生原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等内容。
编辑于2023-12-18 17:05:48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发生机制
活性氧增多——启动因素
增多机制
活性氧(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物质)
类型
氧自由基(外层轨道上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的总称)
过氧化氢
单线态氧
活性氮
脂性自由基
活性氧增多的机制
黄嘌呤氧化酶(XO)形成增多
缺血时,ATP减少,钙泵功能障碍,细胞内Ca²⁺增加,激活Ca²⁺依耐性蛋白酶使XD(黄嘌呤脱氢酶)转化成XO
缺氧时,ATP生成减少,分解增加,代谢为次黄嘌呤
再灌注后提供大量O₂,缺血时积累的大量次黄嘌呤在XO的作用下生成黄嘌呤,并释放超氧阴离子;黄嘌呤在在XO的作用下,继续转化成尿酸,也释放氧自由基
中性粒细胞(PMN)的呼吸爆发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活动中耗氧量增加,经NADPH/NADH氧化酶系统产生氧自由基用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缺血缺氧时,更多的白细胞向缺血组织趋化浸润,当再灌注时,大量的O₂供应,经NADPH/NADH氧化酶系统,氧化成更多的氧自由基(呼吸爆发加剧)
线粒体单电子还原增多
机制
缺血缺氧时,ATP生成减少,钠泵失调,使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增加,再经Na-Ca交换,使钙离子增加,使细胞色素C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再灌注时,氧分子经单电子还原,生成氧自由基
缺血缺氧条件下,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氧自由基生成增多
特点
SOD、谷胱胺肽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活性下降
儿茶酚胺自身氧化增强
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产生儿茶酚胺
代偿调节作用
再灌注后供应大量O₂,在单胺氧化酶作用下生成大量氧自由基
诱导性NOS表达增强
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
存在于内皮细胞催化合成少量NO——维持血管功能的保护因子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存在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受刺激时大量产生NO(毒副作用)
再灌注时被激活,表达上调
活性氧清除能力下降
酶性抗氧化剂系统、非酶性抗氧化系统(功能低下)
低分子清除剂——维生素A、C、E、GSH
酶性清除剂——SOD、CAT
活性氧(ROS)清除减少 生成增多
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生物膜脂质过氧化增强
细胞内Ca2+超载
DNA断裂和染色体畸变
蛋白质变形和酶活性降低
诱导炎症介质产生
促进细胞凋亡
损伤作用
膜脂质过氧化增强
破坏膜的正常结构——膜的液态性、流动性降低,通透性增加
破坏细胞膜——膜受体失活、离子通道变构、酶活性改变
破坏溶酶体膜——溶酶体释放
破坏线粒体膜——ATP生成↓
破坏肌浆网膜——细胞内钙超载
间接抑制膜蛋白功能
间接抑制钙泵、钠泵及Na⁺—Ca²⁺交换系统→细胞浆Na⁺、Ca²⁺↑——细胞肿胀和钙超载
抑制受体、G蛋白与效应器偶联而影响信号转导
促进自由基和其他活性物质生成
蛋白质变性和酶活性降低
酶、离子通道、受体功能障碍
破坏酶的活性中心-疏基
破坏酶活性所必须的脂质微环境
蛋白之间交联形成多聚物
攻击酶活性中心部位的氨基酸
可激活一些酶
细胞间基质破坏
透明质酸降解、胶原蛋白交联导致基质疏松、弹性降低
破坏核酸及染色体
碱基修饰、DNA断裂、DNA交联
钙超载——共同通路
概念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Ca²⁺含量异常增高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
生成增多的机制(主要是内流增多而非外流减少)
Na⁺-Ca²⁺交换异常(钙超载时进入细胞的主要途径)
直接激活
缺血缺氧时,ATP减少,钠泵活性降低,使细胞内钠浓度增加
当再灌注时,活性氧使钠泵活性下降,胞内Na⁺↑,激活钠钙反向交换,使钠离子外流,钙离子内流使钙超载
间接激活
缺氧时,无氧代谢使H⁺↑,酸中毒
再灌注时,血液流动带走了组织间液的高浓度H⁺,而胞内H⁺浓度仍然很高→跨膜H⁺浓度梯度差↑,激活H⁺-Na⁺交换蛋白,使Na⁺内流H⁺外流,再继发性激活Na⁺-Ca²⁺交换,使钙浓度升高,钙超载
儿茶酚胺增多(应激)
作用于α₁受体,激活PLC传导通路,使PIP₂分解生成IP₃与DG
IP₃作用于肌浆网,促进Ca²⁺释放
DG激活PKC,促进H⁺-Na⁺交换,进而促进钠钙交换,使胞内钙浓度升高
作用于β受体→AC→cAMP,激活PKA,促进L型钙通道磷酸化,使钙离子内流
生物膜损伤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产生氧自由基,加重损伤;钙浓度增加破坏膜磷脂,进一步加大对钙的通透性,是胞内钙浓度升高
线粒体及肌浆网膜损伤——胞浆钙离子浓度↑
线粒体——ATP生成不足,钙泵能量供应不足
肌浆网膜——钙泵功能抑制,摄Ca²⁺能力下降
线粒体功能障碍
ATP减少;ROS生成增多;抑制氧化磷酸化,ATP减少加重
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线粒体功能障碍
钙超载刺激线粒体钙泵摄取钙离子,ATP消耗增多
钙盐沉积影响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ATP生成减少
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MPTP)开放
膜电位迅速下降及电子传递脱耦联现象
氧自由基大量生成
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3→凋亡
线粒体钙释放→激活蛋白酶、磷脂酶→细胞坏死
激活多种钙依赖性降解酶
磷脂酶→磷脂分解
蛋白酶→膜和骨架、蛋白破坏
ATP水解酶→ATP↓、H⁺↑
XO→ROS↑
核酸内切酶→染色体损伤
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白细胞的损伤作用——关键原因
缺血-再灌注时白细胞增多的机制
趋化因子增多——启动因素
缺血组织细胞受损
磷脂分解
白细胞增加,分泌有趋化作用的炎症因子
细胞粘附分子生成增多——主要因素
缺血再灌注时,VEC/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增多
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无复流现象
概念:局部组织在缺血一段时间后,重新恢复血流,不能再通,缺血区得不到充分的灌注。
①细胞肿胀
②VEC肿胀
③微血管通透性↑
④心肌细胞挛缩
⑤微血管痉挛和堵塞
阻塞微循环
粒细胞在微血管内黏聚,微血管堵塞,灌注阻力升高
炎症反应失控
释放活性氧和各种颗粒成分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性心率失常
氧自由基和钙超载引起钙内流增加,在AP后形成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
儿茶酚胺刺激α受体,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
再灌注后电解质紊乱明显降低心室颤阈,心肌不应期缩短,发生房颤或室颤
电解质紊乱和心肌受损程度不同引起AP时程的不均一性,引起折返激动
心肌顿抑
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收缩力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出现一段时间的“低功能状态”,为可逆性心肌功能障碍
微血管顿抑——冠脉对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
消除缺血原因,控制再灌条件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
保护生物膜,改善缺血组织能量代谢
抑制炎症介质产生,抗白细胞疗法
减轻细胞内钙超载,调节血管张力
缺血预适应和后适应,调动机体内源性适应保护机制
开展耐力运动,提高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
发生原因(组织器官在缺血基础上的再灌注)
全身性:休克微血管痉挛解除
组织器官:器官移植、断肢再接
某一血管再通后
影响因素
缺血时间的长短
或长或短均不易发生IRI
不同种属耐缺血时间不同
不同器官耐受缺血时间不同
组织缺血前的状态
丰富或缺血后易形成侧支循环者不易发生IRI
缺血前有功能能状态改变的器官易发生IRI、有缺血前预处理的不易发生IRI
需氧程度越高,越易发生IRI
再灌注的条件
低温、低压、低流速、低PH、低钠、低钙液灌注时不易发生IRI
※概念
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液灌注后,不但不能恢复其正常功能和结构,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