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局部解剖学
呕血整理,肯定对大家的局解学习有所帮助,本人将陆续发布个章分开总结的内容,希望小伙伴们点赞关注支持。
编辑于2021-07-02 01:14:08局部解剖学(第九版)
绪论
一、局部解剖学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1
学习局部解剖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解剖 dissecting 与观察 observing 人体标本,使学生掌握人体各 部位器官和结构的位置、形态以及层次和毗邻关系,从而为学习临床课程,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 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学习手段是对人体标本进行解剖和观察
1. 理论指导实践
2. 掌握解剖技能
3. 密切联系临床
4. 注意体表标志
5. 重视相关知识
6. 借助新兴媒体
二、人体的分部、层次和基本结构2
人体的分部
人体可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包括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和四肢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可进 一步分成若干个亚区。
与解剖操作有关的人体基本结构的特点
皮肤 skin
组织学上可分为两层,浅层为表皮,深层为真皮。
人体各部皮肤厚薄不一(0. 5~4mm),通常股体屈侧皮肤较薄,伸侧较厚, 但手、足的皮肤相反。 手掌、足底及项、背、肩部皮肤最厚,眼险、乳房、阴茎、小阴唇的皮肤最薄。 另外,身体各部的皮肤纹理(Langer 线)也不一致,做皮肤切口时应注意上述特点
浅筋膜 superficial fascia
又称皮下筋膜或皮下组织,属疏松结缔组织,内有纤维交织且富有脂肪,几乎遍布于全身皮下。
浅筋膜的发育情况因人而异,儿童、女性及丰腆者浅筋膜较厚;老年、男性及瘦弱者则相反
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因器官机能的不同,浅筋膜的厚度也不一致
洗筋膜内纤维束的强弱和松紧,关系到皮肤的移动性以及解剖时剥离皮肤的难易。
腹股沟区的三条浅动脉(见相应章节)则位置恒定、易于辨认,临床上常用其建立皮瓣。
深筋膜deep fascia
又称固有筋膜,是位于浅筋膜深面井包裹着肌的纤维组织膜。
在解剖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各处深筋膜的厚薄、纤维走向及与肌的关系,还要注意其形成的结构,如肌间隔、支持带、血管神经鞘等
肌muscle(指骨骼肌)
(五)血管
1. 动脉 管径较伴行静脉小,壁厚,腔圆,有弹性。 没有灌注固定液的人体标本,动脉颜色发白,管腔内空虚,不含血液。
2. 静脉 管径较同级动脉粗,管壁较薄,弹性较差。 人体标本的静脉管腔内常含有凝固的血块,呈紫蓝色。静脉内有瓣膜,瓣膜处明显膨大,且含淤血。静脉的属支多,吻合多,浅静脉常在皮下吻合成网;深静脉常与动脉伴行,与中、小型动脉伴行的静脉常为两条,位于动脉的两侧。
(六)淋巴管与淋巴结
(七)神经nerve
(八)骨与骨连结
(九)脑与脊髓
(十)内脏
内脏viscera是指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的器官,分布于头、颈、胸、腹、盆各部。
按结构可分其为两类,一类是有腔型(中空型)器官,;另 一类是实质性器官,多为分叶性结构
三、解剖器械的准备和使用4
( 一)解剖器械的准备
常用的解剖器械包括解剖刀、解剖慑、解剖剪、血管钳、拉钩、肋骨剪、椎管锯和咬骨钳等。
(=)解剖器械的使用
1. 解剖刀scalpel
2. 解剖摄forceps
无齿解剖慑用于夹持和分离血 管、神经和肌等
有齿解剖慑仅用于夹持皮肤或非常坚韧的结构,不可用于夹持血管、神经和肌等容易损坏的结构。
3. 解剖剪scissors
4. 血管钳或称止血钳hemostatic forceps
用于钳夹皮肤,协助翻皮。 也常用于分离软组织及神经、血管等,还用于钳夹肌腱、韧带等韧性结构,起牵引固定的作用。
5. 拉掏hook
一般用于牵拉、暴露和固定结构,以利于深层结构的解剖操作。
6. 真他解剖器械
肋骨剪,常用于剪断肋骨
椎管双刃锯,常用于打开椎管
弓型锯,常用于锯开颅骨
咬骨钳,用于咬断骨并修整骨的断端等
四、解剖操作的基本技术与方法5
(一)皮肤剥离法
(二)浅筋膜解剖法
解剖浅筋膜的目的,主要是寻找观察浅筋膜中皮神经、浅静脉和浅动脉。
(三)深筋膜解剖法
深筋膜包被于肌的表面。 通常用有齿解剖慑将深筋膜提起,用解剖刀的刀刃紧贴肌的表面切断深筋膜的纤维。 运刀方向可与肌纤维的方向一致,也可与肌纤维的方向垂直。
(四)肌解剖法
解剖肌要注意修洁出肌的边界,去除肌表面的结缔组织,即上述的深筋膜,观察肌的位置、形态、层次、起止、肌纤维的走行方向、肌腹和肌膛的配布及血管、神经的分布,并注意理解该肌的作用。
(五)血管神经解剖法
解剖血管和神经的目的是将其清晰地暴露并观察之。
(六)浆膜腔探查法
探查浆膜腔的目的,是为了体会和了解其位置、形态、境界、毗邻和大小等。
(七)脏器解剖法
解剖脏器的目的是暴露和观察其形态、位置、毗邻和内部结构,探查其血管和神经的分布等。所以,首先要原位暴露脏器,观察其位置、表面形态、浆膜配布、毗邻关系和体表投影,然后解剖暴露其血管和神经。
(八)骨性结相处理法
骨组织坚硬,不同部位的骨可用不同的器械处理
五、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
1要体现人文精神
2. 要珍惜动手机会
3. 要认真做好预习
4. 要规范解剖操作
5. 要仔细观察辨认
6. 要重视变异与畸形
第一章 头部
第一节概述9
一、境界与分区 9
头部以下顿骨下缘、下顿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头部又以眶上缘、颤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二、表面解剖 9
( 一 )体表及骨性标志
1. 眉弓supercilliary
为位于眶上缘上方,额结节下方的弓状隆起,男性隆起较显著。 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2. 眶上切迹supraorbital notch
有时成孔,即眶上孔,位于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距E中线约2. 5cm,眶上血管和神经由此通过o 用力按压时,可引起明显压痛。 据统计,两侧均呈切迹者占59.2%,两侧成孔者占36.1%,一侧成孔而另一侧为切迹者占4. 7%
3. 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
位于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0. 8cm处,眶下血管及神经由此穿过。此处可进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4. 额孔mental foramen
位于下顿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顿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或其稍上方,距正中线约 2. 5cm 处。此孔呈卵圆形,开口多向后上方,有额血管和神经通过,为额神经麻醉的穿刺部位。额孔的位置和开口方向均有随年龄变化,位置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移和后移,在7~8岁儿童略低于成人,15 岁时接近成人位置,脱牙老人由于下顿牙槽吸收则多接近下锁体上缘;开口方向在婴儿期朝前上方或前方,6岁以后则朝向后上方。 眶上切迹(孔)、眶下孔和额孔三者之间的连线,一般为一条直线(图1-1)。
5. 翼点pterion
为额、顶、颖、蝶四骨汇合之处,位于颤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约 3. 8cm)处,多呈“H”形。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沟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6. 颤弓zygomaticarch
由颖骨的颤突和颤骨的颖突共同组成,全长均可触及。 颤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颖叶前端的下缘。额弓下缘与下顿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对应,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顿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7. 耳屏tragus
为位于耳甲腔前方的扁平突起。在耳屏前上方约1cm处可触及颠浅动脉的搏动。耳屏前方也可以检查颖下顿关节的活动情况。
8. 瞟突condylar process
位于颤弓下方,耳屏的前方。 在张、闭口运动时,可触及保突向前、 后滑动,若慎突滑动受限,将导致张口困难。
9. 下额角angle of mandible
位于下顿体下缘与下顿支后缘相交处,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下顿角位置突出,骨质较为薄弱,为下顿骨骨折的好发部位。
10. 乳突mastoid process
位于耳垂后方,其基底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在乳突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乳突根治术时,须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11. 前卤点bregma
为冠状缝与矢状缝的相交点,故又名冠矢点。新生儿此处的颅骨骨化尚未完成,仍为结缔组织膜性连接,呈菱形,称为前囱anterior fontanelle,在1~2岁时闭合。 临床上可借前囱的膨出或内陷,判断颅内压的高低。
12. 人字点lambda
为矢状缝与人字缝的相交点。有的人此处呈一线性凹陷,可以触知。 新生儿的后囱即位于此处。 后囱较前囱为小,呈三角形,出生后3~6个月即闭合。患佝偻病和脑积水时,前、后囱均闭合较晚。
13. 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是位于枕骨外面正中的最突出的隆起,与枕骨内面的窦汇相对应。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施行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做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14. 上项结superior nuchal line
为自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至乳突的骨峙,内面与横窦平齐。
( 一 )体表及骨性标志
(二)体表投影
为了判定脑膜中动脉和大脑半球上外侧面主要沟回的体表投影,可先确定以下6条标志线(图1-3)。①下水平线:通过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②上水平线:经过眶上缘,与下水平线平行;③矢状线:是从鼻根越颅顶正中线到枕外隆凸的弧线;④前垂直线:通过额弓中点:⑤中垂直线:经幌突中点;⑥后垂直线:经过乳突基部后缘。 这些垂直线向上延伸,与矢状线相交。
1脑膜中动脉的投影 本干经过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交点;前支通过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后支则经过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 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状况,时有变异。探查前支,钻孔部位在距额骨额突后缘和额弓上缘各4.5cm的两线相处,探查后支,则在外耳门上方2.5cm处进行。
2. 中央沟的投影 在前垂直线和上水平线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介于中垂直线与后垂直线间的一段。中央沟位于冠状缝的后方约两横指,且与冠状缝平行,其上端在鼻根与枕外隆凸连线中点后方1cm处。
3. 中央前、后固的投影 分别位于中央沟投影线前、后各1. 5cm宽的范围内。
4. 运动性语言中枢的投影 通常位于左侧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其投影区在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相交点稍上方。
5.外侧沟的投影 其后支位于上水平线与中央沟技影线夹角的等分钱上,前端起自翼点,沿颗骨鳞部上缘的前份向后,终于顶结节下方不远处。
6. 大脑下绿的投影 为由鼻根中点上方1.25cm处开始向外,沿眶上缘向后,经颤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第二节 面 部
面部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区和面侧区,后者又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本节仅叙述面部浅层结构、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一、 面部浅层结构
(一)皮肤与浅筋膜
(二)面肌面肌属于皮肌,薄而纤细,起自面颅诸骨或筋膜,止于皮肤,收缩时使面部呈现各种表情,故又称表情肌。面肌主要集中在眼裂、口裂和鼻孔的周围。 面肌由面神经支配,面神经受损时,可引起面瘫。
(三)血管、淋巴引流及神经
1.血管 分布于面部浅层的主要动脉为面动脉,有同名静脉伴行(图1-4)。
(1)面动脉facial artery:于颈动脉三角内起自颈外动脉,穿经下顿下三角,在咬肌止点前缘处,出现于面部。面动脉行程迂曲,斜向前上行,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毗,改称内毗动脉angular arte巧。面动脉的搏动在下顿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可以触及。面动脉供区出血时,压迫此点可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面动脉的后方有面静脉伴行,浅面有部分面肌覆盖,并有面神经的下顿缘支和颈支越过。面动脉的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2)面静脉facial vein:起自内毗静脉,伴行于面动脉的后方,位置较浅,至下额角下方与下领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穿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面静脉经眼静脉与海绵窦相交通。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瓣膜,面肌的收缩可促使血液逆流进入颅内。
2.淋巴 面部浅层的淋巴管非常丰富,吻合成网。这些淋巴管通常注入下顿下淋巴结和旗下淋巴结。此外,面部还有一些不恒定的淋巴结,如位于眶下孔附近的颤淋巴结,颊肌表面的颊淋巴结和位于咬肌前缘处的下顿淋巴结。以上3群淋巴结的输出管,均注入下顿下淋巴结。
3.神经面部的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面肌的运动神经是面神经的分支。
( 1)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为混合神经,发出眼神经、上领神经和下顿神经3大分支,其感觉支除分布于面深部外,终末支穿面颅各孔,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 以下只叙述3个较大的分支。
1)眶上神经 supraorbital ne凹e :为眼神经的分支,与同名血管伴行。 由眶上切迹或孔穿出至皮下分布于额部皮肤。
2)眶下棉经infraorbital nerve :为上领神经的分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穿出眶下孔,在提上唇肌的深面下行,分为数支,分布于下险、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3)颊神经 mental nerve :为下顿神经的分支,与同名血管伴行,出额孔,在降口角肌深面分为数支,分布于下唇及颖区的皮肤。三叉神经3个主支在面部的分布以眼裂和口裂为界,眼裂以上为眼神经的分支分布,口裂以下为下顿神经的分支分布,两者之间为上顿神经的分支分布
(2)面神经facial nerve :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人腮腺,先分为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5组分支,支配面肌。
1)颞支 temporal branch :有 1 -2 支,多为2 支,经下颁骨幌突浅面或前缘,距耳屏前1. 0 -1. 5cm 处出腮腺上缘,越过颤弓后段浅面,行向前上方,分布至枕额肌额腹、眼轮臣肌的上份及耳部肌。
2)颧支 zygomatic branch :有 1 -4 支,多为2 -3 支,经腮腺上前缘穿出,上部分支较细,行向前上方,经耳轮脚与外毗连线的中1/3段,越颠骨表面至上、下险眼轮臣肌;下部分支较粗,沿颤弓下方平均1.3mm向前至颤肌和上唇方肌深面,分布至此二肌。在做翼点入路开颅时,切口应尽量靠近对耳屏,分离浅筋膜时,应注意不要损伤面神经的颖支和颤支,以免引起术侧不能皱额。
3)颊支 buccal branch :出腮腺前缘,支配颊肌和口裂周围诸肌。
4)下额缘支 marginal mandibular branch :从腮腺下端穿出后,行于颈阔肌深面,越过面动、静脉的浅面,沿下顿骨下缘前行,支配下唇诸肌及顽肌。
5)颈支 cervical branch :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顿角附近至颈部,行于颈阔肌深面,并支配该肌。
二、面侧区 13
面侧区为位于在页弓、鼻唇沟、下顿骨下缘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之间的区域,包括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 一 )腮腺咬肌区
1.腮腺
( 1)腮腺的位置和毗邻
(2)腮腺咬肌筋膜
(3 )腮腺管parotid duct
(4)腮腺淋巴结 parotid lymph node
2.面神经与腮腺的关系
面神经 facial nerve 在颅外的行程中,因穿经腮腺而分为3段
第1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1.5cm,向前经过茎突根部的浅面。此段虽被腮腺所遮盖,但尚未进入腮腺实质内,故显露面神经主干可在此处进行。
第2段:为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于腮腺后内侧面进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再发出分支,彼此交织成丛,最后形成颖、额、颊、下领缘、颈5组分支。面神经位于颈外动脉和下顿后静脉的浅面。正常情况下,面神经外膜与腮腺组织容易分离,但在病变时二者常紧密粘连,术中分离较为困难。腮腺肿瘤可压面神经,引起面瘫。
第3段:为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的部分。面神经的5组分支,分别由腮腺浅部的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3.穿经腮腺的血管和神 经
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颗浅动、静脉,下顿后静脉及耳颖神经;横行的 有上顿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和面神经及其分支。上述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 经及其分支,下顿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颖神经
下额后静脉retromandibular vein 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穿入腮腺,汇合形成下颌后静脉,在颈外动脉的浅面下行,分为前、后两支,穿出腮腺。前支与面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注入颈内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合成颈外静脉。
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 由颈部上行,经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深面,、入下颌后窝,由深面穿入腮腺,行于下颌后静脉的前内侧,至下颌颈平面分为两个终支。 上颌动脉行经下颌颈内侧入颞下窝;颞浅动脉在腮腺深面发出面横动脉,然后颧弓至颞区。
耳颞神经 auriculotemporal nerve 穿入腮腺鞘,经腮腺深面至颞区。 当耳颞神经因腮腺肿胀或受肿瘤压迫时,可引起由颞区向颅顶部放射的剧痛。
4. 咬肌masseter muscle
5.颞下额关节tempo「omandibula「joint
(二)面侧深区
此区位于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其 上部通颞窝。
第二节面部11
一、面部浅层结构 11
三、面部的间隙19
第三节颅部20
一、颅顶 20
二、颅底内面 24
第四节头部解剖操作32
一、解剖面部 32
二、解剖颅部 35
第五节临床病例分析37
第二章 颈部
第一节概述40
一、境界与分区40
二、表面解剖40
第二节颈部的层次结构42
一、浅层结构42
二、颈筋膜及筋膜间隙43
第三节颈前区的
一、舌骨上区的
二、舌骨下区46
第四节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53
一、胸锁乳突肌区53
二、颈根部55
第五节颈外侧区58
一、枕三角58
二、锁骨上三角59
第六节颈部淋巴引流59
一、颈上部淋巴结59
二、颈前区淋巴结60
三、颈外侧区淋巴结61
第七节颈部解剖操作61
一、解剖颈前区和胸锁乳突肌区61
二、解剖颈根部63
三、解剖颈外侧区64
第八节临床病例分析65
第三章 胸部
第一节概述67
一、境界与分区67
二、表面解剖67
第二节胸壁68
一、浅层结构68
二、深层结构70
第三节踊73
一、位置和分部73
二、裂孔74
三、隔的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74
第四节胸膜和胸膜腔74
一、胸膜74
二、胸膜腔75
三、胸膜反折线的体表投影75
四、胸膜的血管、淋巴sl流和神经76
第五节肺76
一、位置和体表投影76
二、结构76
三、血管78
四、淋巴引流79
五、神经79
第六节纵隔79
一、概述79
二、上纵隔81
三、下纵隔83
四、纵隔间隙88
五、纵隔淋巴结88
第七节胸部解剖操作90
一、解剖胸壁、胸膜和肺90
二、解剖纵隔92
第八节临床病例分析93
第八章 下肢
第一节概述249
一、境界与分区249
二、表面解剖249
第二节臀部250
一、境界250
二、浅层结构250
三、深层结构251
第三节股部253
一、股前内侧区253
二、股后区259
第四节膝部260
一、膝前区260
二、膝后区260
三、膝关节动脉网262
第五节小腿部262
一、小腿前外侧区262
二、小腿后区263
第六节躁与足部265
一、躁前区与足背265
二、躁后区266
三、足底268
第七节下肢解剖操作269
一、解剖股前内侧区269
二、解剖小腿前外侧区与足背270
三、解剖臀区及股后区271
四、解音irn国窝及小腿后区272
五、解剖足底273
第八节临床病例分析274
第七章 上肢
第一节概述210
一、境界与分区210
二、表面解剖210
第二节肩部212
一、腋区212
二、三角肌区及肩脚区216
三、肩脚动脉网219
第二节臂部219
一、臂前区219
二、臂后区221
第四节肘部223
一、肘前区223
二、肘后区224
三、肘关节动脉网224
第五节前臂部225
一、前臂前区225
二、前臂后区227
第六节腕和手229
一、腕229
二、手掌230
三、手背235
四、手指236
第七节上肢的解剖操作239
一、解剖胸前区与腋窝239
二、解剖臂前区、肘前区及前臂前区241
三、解剖腕前区与手掌面243
四、解剖三角肌区、肩脚区、臂后区、肘后区及前臂后区244
五、解剖腕背区与手背面245
第八节临床病例分析246
第六章脊柱区
第一节概述191
一、境界与分区191
二、表面解剖191
第二节层次结掏192
一、浅层结构192
二、深筋膜193
三、肌层194
四、深部血管和神经196
五、脊柱198
六、椎管内容物200
第三节脊柱区解剖操作205
一、切口205
二、层次解剖206
第四节临床病例分析207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第一节概述158
一、境界与分区158
二、表面解剖158
第二节盆部158
一、骨盆整体现158
二、盆璧肌159
三、盆踊159
四、盆筋膜160
五、盆筋膜间隙161
六、盆部的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162
七、盆腔内的腹膜配布165
八、盆腔脏器167
第三节会阴176
一、RI区176
二、尿生殖区178
第四节盆部解剖操作184
一、观察辨认盆部结构184
二、解剖盆部的主要血管185
三、解剖盆部神经186
第五节会阴解剖操作187
一、标本体位与切口187
二、解剖尿生殖区(尿生殖三角)187
三、解剖RI区(月工三角)188
第六节临床病例分析188 0 ° 158
第四章 腹部
第一节概述95
一、境界与分区95
二、表面解剖96
第二节腹前外侧璧97
一、层次97
二、局部结构103
三、墨丸下降与腹股沟捕的关系105
第三节结肠上区
一、食管腹部
二、胃106
三、十二指肠
四、肝114
五、肝外胆道
六、膜126
七、脾129
八、肝门静脉130
第四节结肠下区131
一、空肠和回肠131
二、盲肠和阑尾134
三、结肠135
第五节腹膜后院138
一、概述138
二、肾138
三、输尿管腹部143
四、肾上腺144
五、腹主动脉145
六、下腔静脉146
七、乳靡池147
八、腰交感干147
九、腰丛148
第六节腹部解剖操作149
一、解剖腹前外侧壁149
二、解剖腹膜与腹膜腔150
三、解剖结肠上区151
四、解剖结肠下区153
五、解剖腹膜后隙154
第七节临床病例分析155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