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课程
中公公交是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第6章,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编辑于2021-07-02 21:09:37第六章 课程
1.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 课程的含义及意义
1. 课程的由来以及内涵
1||| “课程”的由来:始于唐代,兴于南宋朱熹,斯宾塞首次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并将其概念化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与1918年出版《课程》为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该领域的诞生。
2||| 课程的含义
I. 一般来讲,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与安排。
II. 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德智体等全部教育内容的综合
课程建有计划、途径、标准含义,规定了个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2. 课程的集中典型定义
1||| 教学科目——斯宾塞——是指为知识或系统化的知识。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 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博比特、泰勒、加涅——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
3||| 学习经验——杜威——敲掉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和个性。重视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兼顾过程与结果预期以及未预期的经验。
很难落实
4||| 有计划地教学活动——麦克唐纳、斯腾豪斯、布拉特——强调课程设计包含了多种因素,目标、评价、内容。
5||| 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帝斯——社会文化的反映。
6||| 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学生关心社会现象。
3. 课程的意义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水平和人才的培养的质量。
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来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教师上课和评价教育而效果的主要依据。
二、 课程的类型
1.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根据学科固有属性
1. 学科课程: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中国“六艺”;古希腊“七艺”中小学“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
2.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需要、儿童心理发展顺序、儿童在活动中探索
研学旅行课程
3.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1||| 目的方面,上学科课程重视传授人类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精华,课程通过重视活动
2||| 编制方面,学科课程重视逻辑构造,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 教学方式方面,前者讲授,后者自主实践
4||| 评价方面,前者终结性评价,后者过程性评价
2.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 分科课程
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主导价值在于是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夸美纽斯“泛智课程”赫尔巴特“六种兴趣”斯宾塞功利主义原则设置的课程
2. 综合课程
1||| 综合课程的含义:基于各们学科内的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怀海特
2||| 综合课程的特点
I. 目标上,学生知识i的增长和统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II. 内容上,跨学科性质,内容组织上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和界限,强调客观对象的整体性。
III. 形式上/类型上,多样的。
3||| 综合课程的类型
I.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
II.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
III.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以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兴趣黑暗里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
3.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1. 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2. 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二者具有等价性;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对独立,有内在统一。
4.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1.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识,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实施上有强制性。
一级
2. 地方课程: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级
1||| 地域性
2||| 针对性
3||| 社会性
4||| 探究性
3. 校本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三级
5. 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
1||| 基础型课程:“三基”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 拓展型课程:拓展知识能力,开阔视野,发展不同特殊能力。
3||| 研究型课程:培养探究态度与能力,注重过程甚于结论。
6. 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或对学生的影响方式
(1) 显性课程:也叫公开课程。
计划性
(2) 隐形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
I. 观念性隐性课程——意识形态如:校风、学风、教育观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II. 制度性隐性课程——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III. 心理性隐性课程——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3) 二者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7. 古德莱德归纳的五种课程
(1) 理想的课程
(2) 正式的课程
(3) 领悟的课程
(4) 运作的课程
(5) 经验的课程
三、 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 社会要求——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 学科知识水平——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四、 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1. 学科(知识)中心课程论
(1) 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2) 基本主张:学校教育应该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重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3) 评价
优点
1||| 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2|||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对其掌握与运用
3||| 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
4||| 课程简单,易于评价
局限性
1||| 容易割裂各门知识;不利于整体性认识
2||| 编制课程从成人生活需要出发,忽略儿童兴趣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
3||| 出现重复,增加学习负担
2.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1)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2) 基本主张:课程重点放在社会问题上,关心社会现象。不应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3) 评价
优点
1||| 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2||| 重视个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性
1||| 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
2||| 忽视个门学科的逻辑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哥们学科的系统知识
3||| 夸大教育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
3. 经验主义课程论
(1) 代表人物:杜威
(2) 基本主张:第一,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第二,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其既有的经验和能力。
(3) 评价
优点
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偶然性和随机性打,不能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教育质量不易得到保证。
4. 存在主义课程论
(1) 代表人物:奈勒
(2) 基本主张: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是存在主义课程的核心。
1||| 课程的设置是最终要有学生的需要决定
2||| 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
3||| 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3) 评价
优点:重点发掘学生的人生价值,注重学生的情感反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局限性:缺乏系统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破碎,难成体系;衡量课程的有效性常常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评价、
5.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 代表人物:多尔
(2) 基本主张:“4R”标准,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3) 评价
优点
1||| 把知识看做对动态、变化、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内涵
2||| 把课程当做一个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重视个体的课程时间中的体验,强调学习这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求意义、文化和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师与学生应不断沟通与对话来探究未知领域,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主动创造的地位
局限性:本身比较缺乏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措施来实现她所呼吁和提倡的理念。
2. 第二节 课程组织
一、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的含义
1||| 含义: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治理、体制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2||| 意义: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 课程目标取向的分类
1||| 生成性目标
考虑学生兴趣、能力差异但难实施。
2||| 行为性目标
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具体明确,便于操作;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
3||| 表现性目标
关注学生创造精神,批判思维;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差异性。
4||| 普遍性目标
出于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总之和教育目的。
3.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 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
2||| 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 对学科的研究(学科发展的需要)
4. 三维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是课程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
I. 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
II. 基本技能: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终身学习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
I. 过程: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II. 方法:基本学习方式与具体学习方法
a. 基本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b. 具体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待事物的基本看法与倾向性的要求。
二、 课程内容
1.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 顺序性:后续学习内容建立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之上
2. 连续性:不断重复。
3. 整合组织性:寻求内在联系;建立适当关联。
2.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3. 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
三、 课程设计
1. 含义——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2. 设计的基础
客观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成长的需要、知识增长的影响
思想基础,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3. 基本模式
1. 目标模式
2. 过程模式
3. 自然设计模式
4. 情境分析模式
四、 校本课程开发
1. 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1) 校本课程的开发
(2) 校本的课程开发
2.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
(1) 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2) 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3) 行动研究的过程
(4) 学校及社区的特色
3.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学生为本、决策分享、全员参与、教师为主体、以个性化为价值追求
4.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 建立组织、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课程解释与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
5.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 合作开发
2. 课程研究与实验
3. 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五、 课程实施
1. 含义: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 过程结构
(1) 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原则
(2)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 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 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可得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
(6)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 课程方案的特征(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明确性;复杂性;实用性
(2) 教师的特征:教师的参与;教师的课程决策;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能力;教师间的合作
(3) 学校的特征:校长的工作;学校的行政工作;支持系统;环境;学生的学习
(4) 校外环境的特征:学区与社会
4. 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1) 忠实取向
(2) 相互适应(相互调适)取向
(3) 创生取向
六、 课程评价
1. 含义
2.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1) 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
(2) 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
(3) 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3. 课程评价的功能
(1) 评估需要
(2) 诊断与修订课程
(3) 比较与选择课程功能
(4) 了解目标达成程度
(5) 判断成效
4.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 目标评价模式
(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 CIPP评价模式
(4) 差距评价模式
3. 第三节 课程资源
一、 课程资源的含义
广义上,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上,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二、 课程资源的类型
1.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2.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
3.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
4. 自然课程资源与社会课程资源
5. 文字课程资源与非文字课程资源
6. 原生性课程资源、内生性课程资源与外生性课程资源
三、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1) 共享性原则
(2) 经济型原则
(3) 实效性原则
(4) 因地制宜原则
2.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理念
(1)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2)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3) 学生及时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4) 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3.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1) 进行社会调查
(2) 审查学生活动
(3) 开发实施条件
(4) 研究学生情况
(5) 鉴别和利用校外资源
(6) 建立资源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