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写给领导干部》读书笔记
为更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引导和营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组织编写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写给领导干部》和《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探索》,目前已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是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系列教材”成果之一。
编辑于2021-07-13 17:48:34城市规划思维导图,包含基础资料搜集、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用地系统、城市交通、城市工程系统、编制成果。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包括该概念内涵、发展历程、实践探索、政策解读、广东试点、问题与思考等,想了解的朋友赶快收藏下图吧!
为更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引导和营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组织编写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写给领导干部》和《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探索》,目前已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是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系列教材”成果之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城市规划思维导图,包含基础资料搜集、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用地系统、城市交通、城市工程系统、编制成果。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包括该概念内涵、发展历程、实践探索、政策解读、广东试点、问题与思考等,想了解的朋友赶快收藏下图吧!
为更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引导和营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组织编写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写给领导干部》和《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探索》,目前已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是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系列教材”成果之一。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写给领导干部》
1、如何认识国土空间规划
1.1、如何理解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重大意义
1.1.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加快形成
1.1.2、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家园
1.1.3、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1.4、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全球空间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2、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2.1、怎么编?建立‘五级三类’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
1.2.2、怎么用?完善规划实施监督体系
1.2.3、怎么关?健全规划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
1.3、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1.3.1、体现战略性
1.3.2、提高科学性
1.3.3、强化权威性
1.3.4、加强协调性
1.3.5、注重操作性
1.4、国土空间规划有哪些主要内容
1.4.1、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
1.4.2、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
1.4.3、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
1.4.4、镇乡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
1.4.5、相关专项规划的主要类型和重点要求
1.4.6、详细规划的主要类型和重点要求
1.5、确保国土空间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2、如何谋划市县发展的总体格局
2.1、如何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
2.2、如何找准市县资源禀赋与发展定位
2.2.1、什么是核心资源禀赋
2.2.2、挖掘本地资源禀赋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2.2.3、全球视野选择准确的发展定位
2.3、如何制定市县的近远期目标
2.3.1、寻找‘对标城市’进行趋势预测
2.3.2、应对不确定性,完善多情景规划策略
2.3.3、分阶段绘制实现发展的‘蓝图’
2.3.4、与地方年度重大工程安排和财政支出衔接
2.4、如何分析自然地理格局及其演变
2.4.1、什么是自然地理格局
2.4.2、为什么分析自然地理格局
2.4.3、系统分析自然地理格局的各种要素
2.4.4、把握自然地理格局分析的空间尺度
2.4.5、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格局及演变
2.5、如何统筹全域国土空间的开发和保护
2.5.1、把握‘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
2.5.2、形成开放式、网络化、集约型、生态化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2.5.3、构建多心多层、组团式、网络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2.5.4、优先确定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和开敞空间网络体系
2.5.5、保障集约、优质、稳定的农林渔牧业发展空间
2.5.6、构建功能融合、安全韧性的城乡发展空间
2.5.7、彰显自然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地方特色魅力空间
3、如何守住市县发展的底线
3.1、面向粮食安全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3.1.1、了解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3.1.2、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3.1.3、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
3.1.4、六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重大建设项目类型
3.2、面向生态安全的生态保护红线
3.2.1、生态保护红线是什么
3.2.2、如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3.2.3、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和禁止的活动
3.3、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镇开发边界
3.3.1、什么是城镇开发边界
3.3.2、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
3.4、面向文化自信的历史文化保护线
3.4.1、历史文化保护线有哪些
3.4.2、统筹划定管理历史文化保护线
3.5、面向蓝色国土的重要海洋控制线
3.5.1、重要海洋控制线有哪些
3.5.2、重要海洋控制线怎么划
3.6、面向高品质生活的城市‘四线’
3.6.1、城市绿线
3.6.2、城市蓝线
3.6.3、城市紫线
3.6.4、城市黄线
3.7、面向安全保障的其他控制线
3.7.1、河湖管理线和洪涝风险控制线:面向水安全
3.7.2、公益林、基本草原、重要湿地控制线:面向生态资源安全
3.7.3、重要矿产资源开发控制线:面向矿产资源安全
3.7.4、城市通风廊道:塑造舒适宜人的城市‘流’空间
4、如何统筹市县的用地用海安排
4.1、如何摸清用地用海和资源利用状况
4.2、通过‘双评价’和有关评估连接国土空间状况
4.2.1、通过‘双评价’明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4.2.2、通过规划实施评估研判国土空间治理中的问题
4.2.3、通过风险评估和需求趋势分析发现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的潜在威胁
4.3、如何优化用地用海结构和布局
4.3.1、如何构建有序的城镇村体系
4.3.2、如何优化全域用地用海结构和布局
4.3.3、如何优化中心城区用地结构和布局
4.3.4、加强适宜性,建立土地混合利用、空间留白和动态调整机制
4.4、如何统筹陆海空间
4.4.1、统筹谋划陆海一体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4.4.2、面向全球竞争、为开放战略提供空间支撑
4.4.3、精细化利用岸线、近海空间、滩涂和海岛资源
4.4.4、促进海域空间立体复合、动态可持续利用
4.5、如何统筹地上地下空间
4.5.1、坚持安全优先,统筹地上地下空间防灾
4.5.2、立体开发利用,统筹地上地下功能布局
4.5.3、完善产权体系,统筹地上地下空间权利
4.5.4、实施关键举措,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管理
4.6、如何推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4.6.1、水资源节约利用
4.6.2、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4.6.3、能源资源节约利用
4.6.4、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矿山建设
5、如何推动高品质生活营造
5.1、如何使城市更安全更韧性
5.1.1、如何衡量城市的韧性程度
5.1.2、保护自然调蓄空间
5.1.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5.1.4、建设低碳城市
5.1.5、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5.1.6、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
5.2、如何提高交通可达性和便捷性
5.2.1、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布局 一体化
5.2.1、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
5.2.3、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
5.2.4、打造绿色安全的慢行系统,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
5.3、如何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5.3.1、布局一体化、复合化、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5.3.2、形成公平共享、弹性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5.3.3、提供可负担、可持续、差异化的城市住房保障
5.3.4、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的社区生活圈
5.4、如何凸显是市县特色和地域风貌
5.4.1、传承地域文化基因,谨防‘千城一面、万村一面’
5.4.2、塑造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交融的城市景观风貌
5.4.3、打造‘记得住乡愁’的乡野田园风貌,建设美丽乡村
5.4.4、塑造精致、宜人、有温度的公共空间
5.4.5、开展多级多类城市设计,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空间场所
5.5、如何推动生态修复和城市更新
5.5.1、生态修复主要任务
5.5.2、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的途径
5.5.3、推进全域土地整治
5.5.4、城市更新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5.5.5、划分城市更新空间单元
5.5.6、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国内外实践做法
6、如何加强空间治理的纵横协调
6.1、统筹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
6.1.1、总体规划上下层级间如何传导约束
6.1.2、总体规划对详细规划应如何传导管控
6.2、协调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6.2.1、国土空间规划和发展规划的关系
6.2.2、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衔接优化规划目标、发展战略和重要项目库
6.2.3、‘总专’结合,做好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
6.3、推进邻近市县合作发展
6.3.1、把握网络驱动的城镇格局,探索圈层互促对流发展
6.3.2、促进区域产业协作和转移,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6.3.3、加强重要生态系统统筹,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6.3.4、推动区域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交通一体化发展
6.4、落实全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6.4.1、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关键
6.4.2、推动规划地类‘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
7、如何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监督实施
7.1、如何落实主体责任
7.1.1、分级明确政府主体责任
7.1.2、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制度
7.1.3、完善规划实施的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制度
7.2、如何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
7.2.1、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工作流程
7.2.2、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内容
7.2.3、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体系
7.2.4、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智能化水平
7.3、如何实现‘一张图’监督管理
7.3.1、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7.3.2、用好自然资源‘一张图’、‘一张网’、‘一个平台’
7.3.3、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7.3.4、用好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工作
7.4、如何面向未来加强规划智能化
7.5、如何实现部门协同和公众参与
7.5.1、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政策法规
7.5.2、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7.5.3、扩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度
7.5.4、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宽监督渠道
7.5.5、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空间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