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思维导图,信息素养是融合意识、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素养,是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是人们应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生活、学习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编辑于2023-09-26 22:04:12 湖北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定义
信息素养是融合意识、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素养,是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是 人们应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生活、学习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背景
学生::2020 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系统 2020 年版》首次将“学生信息素养达标率”纳入教育质量类指标
老师的必要性
1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2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3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
信息来源
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
教育信息化 2.0 背景下高校教师 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
如何培养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研究
具体内容和筛选信息
大学生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缺点
倾向于通用性标准,忽视了地区之间的差异。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多关注于通用性、全国性的 信息素养评价,对区域性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关注 度不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内容之一, 关于国内区域性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差异,从不同 地区的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也可见一斑。这 些差异大多由区域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而定。由 此,国内各地由于区域性因素,对于信息素养有不同 的要求,因此在构建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时不能局限 于通用性标准,应考虑到地区的差异。
更新不及时。我国国内已有的信息素养评价 标准多发布时间较早,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大数据、全球化的科技变革大背景不断发展,信 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不断完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也应随之更新。此外,目前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并 未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大学生存在信息分析、辨 别能力缺乏、信息安全意识较淡薄、信息素养不足等 现象。并且就现状来看,已有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过 多的关注于计算机相关知识、软件操作,忽略了对信 息素养本身、计算思维、问题解决与创新方面的考 量,在评价标准构建领域仍有欠缺。
修改原则
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具有系统性的标准。目前有关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国内外已经累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作为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参考。纵观已有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其形式均分层次逐级向下细分领域与表现进行具体评价。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具有系统性的标准,有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有层次、有逻辑地开展。
基于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具有科学性的标准通过梳理信息素养概念与内涵、已有评价标准与培养目标,总结成果,分析局限,继而构建具有科学性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有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规范、客观地开展。
依据时代发展需求,构建具有动态性的标准。不同的时代对信息素养有不同的需求,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也随之发展。高等教育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非一成不变之物,应不断根据信息素养的新内涵进行更新,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剖析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新要求,构建具有动态性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有助于避免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落入时间的局限性之中。
参考区域特征需要,构建具有区域性的标准。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数字经济单独列为一篇并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领域,由此,各地均依据区域的发展现状及需要,制定了区域性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具体表现上,各区域应从自身需要的实际出发,依据区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构建具有区域性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使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更符合区域发展的需要。
将指标落到实处,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指导。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有助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结果建立在科学、客观的数据之上。因此,应将指标落到实处,全面描述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表现。
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可作为新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参考,让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有标准可依
在实践上,有助于支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此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具有启发性意义。传统的信息素养评价侧重知识层面,多依靠纸笔测验的形式开展。随着信息素养概念内涵变化带来的评价标准改变,单纯依靠纸笔测验的形式再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尤其是融合与创新维度。因此,在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如何结合多种评价理论、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手段,以能力考察为核心,全面客观地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
教育信息化 2.0 背景下高校教师 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
现状
改进方法
学校
完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做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顶层设计。
改善数字校园软硬件环境 学校依托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测评的依据。
构建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学校构建分建分类别、分层级、多样化的信息素养培训模式
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共同体 学校搭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合作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共同体。
教师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信息素养意识
加强实践操作,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应加强团队协作,组建教学共同体,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如何培养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研究
改进方法
教师
合理组织培训形式。目前培训多数采用网上自主学习,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但缺点是教师工作量繁重,忙起来就忘了学习,到培训结束之前匆忙学习,最后导致无效学习。如果各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进度合理组织同一学科教师集中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训后集中测评。学校还可以开展信息技术大赛(如课件制作大赛等),使教师将所学的内容能及时应用到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从中查漏补缺。
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乡镇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经济投入。某些乡镇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相当落后,全校只有一间到两间多媒体教室,平时授课全部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黑板授课。只有上公开课时学生才有机会通过多媒体学习,这种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兴趣度高,课堂“特别”活跃,走马观花,不知道哪些知识是重点,只流连于图片视频的新奇中。要想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就需要将多媒体教学变为常态教学,这样学生长时间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就能及时捕捉教学重点,又能轻松攻克教学难点,教师在每次备课时也培养了信息技术素养,其整体信息技术素养就得到了提升。并且通过利用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教师获取高效信息、综合整理、实际应用的能力都能有所提升,信息素养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开展教师培训前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在国家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基础上,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学校集中测评,通过开展培训前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可以有效了解教师信息技术现状,对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以及取得更好地培训效果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合理制定培训课程容量。根据培训前的自评结果,合理安排培训课程的容量,容量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这样既能保证教师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又能保证信息技术培训的学习效果。
学生
教育部于 2000 年 11 月 14 日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该纲要将原有的“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是要求“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而所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及时实践,对于掌握这门技术会有很大帮助。学校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办一次与信息素养有关的班会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集成信息
PPT
反思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