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事法律行为思维导图
民事法律行为有关知识点包括概念、特征、分类、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区别、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区别、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成立与否、若成立具有效力与否等方面,希望梳理的内容可以帮到你!
编辑于2021-07-20 16:02:17这是一篇关于【HD】新《公司法》时间效力的思维导图,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新修订的公司法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为解决公司法施行后新旧法律的衔接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本规定,以确保公司法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适用。
民事法律行为有关知识点包括概念、特征、分类、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区别、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区别、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成立与否、若成立具有效力与否等方面,希望梳理的内容可以帮到你!
民法的基本原则的知识,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一个方面的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HD】新《公司法》时间效力的思维导图,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新修订的公司法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为解决公司法施行后新旧法律的衔接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本规定,以确保公司法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适用。
民事法律行为有关知识点包括概念、特征、分类、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区别、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区别、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成立与否、若成立具有效力与否等方面,希望梳理的内容可以帮到你!
民法的基本原则的知识,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一个方面的内容。
民事法律行为
概念: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 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特征:民事性,表意性,目的性,事实性
分类
双方行为,单方行为,多方行为,协议
双方:由两个意思表示是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单方:由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多方:由同一内容的多个意思表示的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协议:由多个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对是否一致无要求
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财产行为以不要式为原则,要式为例外
身份行为为要式行为
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以外的形式
要物行为与不要物行为 (实践行为,诺成性行为)
以除了意思表示外是否还需要现实成分如物之交付为标准
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
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以发生财产上效果的为目的的行为
以发生身份上效果为目的的行为
负担行为与处分能力 前者又称债权行为
是指发生债权债务的行为
是指使特定权利发生得丧变更之行为 有处分能力才行
物权行为
物权上权利的变动
物权独立性(我国不认同物权无因性),以abc手表那个例子为例 a依据物权所有权向c要求归还表
准物权行为
物权以外的其他权利的变动
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
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以财产给付为标的之行为,以双方当事人都取得利益或一方当事人取得利益为标准
主行为与从行为
以行为相互关系为标的之行为
不以其他行为存在为前提的法律行为
以其他行为的存在为存在前提的行为
独立行为与补助行为
以法律行为是否有独立的实质内容(权利义务)为标准
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以行为的发生与其原因是否能够分离为标准
票据行为就是无因行为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区别
对意思表示的要求不同
对行为能力的要求不同
产生法律后果的依据不同
成立要件构成不同
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区别
产生法律后果的依据不同
但都有意思表示
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
两者关系:法律行为必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两者区别:描述的概念的范畴不同
前:人的行为的法概念
后:人的意思活动的法概念
成立与否
一般成立要件
当事人
标的
意思表示
特别成立要件
有些行为有特定的要求
若成立,具有效力与否
判断依据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
概念:是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活动的内部效果意思 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构成
内部
表示意思
表示行为人意识到其所参与的法律行为的交往, 而且通过其行为发出某种法律意义上的表示
效果意思
希望表示引起特定法律后果的表示
真意
表示上的效果意思
两者区别:前者只需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法律意义 后者是企图依其意思表示发生特定的法律效果
外部
表示行为
概念:即将引起特定法律后果的意思通过一定方式表示出来
表现形式
明示形式
口头
书面
默示形式
推定(作为的默示形式)
沉默(不作为的默示行为)
法律规定
当事人约定
习惯
意思表示存在问题
欠缺主观上的要素的意思表示,表示不成立
欠缺客观上的要素的意思表示,表示不一定不成立
意思表示有瑕疵
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意思表示不自由
意思表示自主及信赖保护等问题
欠缺效果意思或表示意思,表示成立,可以撤销
分类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有无表示对象或是否需要受领
要约承诺,债务免除
遗嘱,抛弃所有权
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与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要约承诺
悬赏广告
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是否可以同步受领
口头,电话
信函
独立的意思表示与非独立的意思表示,是否独立完成(即单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
债务免除,遗嘱
股东大会,合同的成立
明示的意思表示与默示的意思表示
生效时间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对话形式:了解主义
非对话形式:到达主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表示完成时发生效力
公告方式的意思表示
公告发布时生效
意识表示有瑕疵
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故意的不一致
真意保留
表意人故意隐其真意做出与其真意不一致的意识表示
原则上有效,相对人明知的除外
虚伪表示
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与其真实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意思表示 又称通谋虚伪意思表示
原则上无效,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无意的不一致
错误
动机错误
原则上不影响法律效力
内容错误
可撤销
表示错误
可撤销
传达错误
与表示错误一致
受领错误
可撤销
重大误解
构成要件
发生错误
误解的重大性(意思表示内容错误,损失较大)
因错误意思表示成立法律行为
可撤销
意思表示不自由
欺诈
当事人欺诈
欺诈人为当事人一方的,被欺诈人有权撤销其意思表示
第三人欺诈
无相对人之意思表示,表意人有权撤销其意思表示
有相对人之意思表示,以相对人明知或应知该欺诈行为为限, 表意人得以撤销其意思表示
概念: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导对方做出错误意思表示 ,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胁迫
概念:以不法加害威胁他人,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并基于该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之行为
可撤销
显失公平
可撤销
不违反法律
不违背公序良俗
法定条件,法律行为的附款(特别成立要件)
判断后结果
有效
无效
欠缺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未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效力的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法律行为
虚假表示的法律行为
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法律行为, 但是该规定不导致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须申请,法院或仲裁机关一经发现就认定无效
可撤销
意思表示有瑕疵,法律赋予表意人撤回权的民事法律行为
重大误解
欺诈
胁迫
显失公平
撤销权:形成权
撤销权的消失
除斥期间经过
权利人抛弃(明示或推定)
除斥期间
主观
重大误解:90天
其他:一年
客观:五年
不同阶段,效力不同
除斥期间,未行使撤销权之前,效力待定
行使撤销权,行为被撤销,效力溯及民事行为成立时无效,或行为变更不完全效力得到补正
撤销权消失,行为有效
需申请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认定
效力待定
行为成立时有效或无效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尚待有他人追认或拒绝追认的意思表示来确定其 效力的法律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够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
无代理权的法律行为
无处分权的法律行为
债权人同意的欠缺的法律行为
追认权:形成权
追认权人追认的
行为自始有效
追认权人拒绝追认的
行为自始无效
催告权
相对人得知与对方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有效力未定的事由后,向有追认权人为意思表示 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予以确认的权利
撤销权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相对人撤销其意思表示的 权利
相对人采取明示的方式
在追认权人追认权撤销
相对人须善意相对人
不生效
其他一些法律行为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概念:是指在法律行为中确定一定的条件 并且把该条件的成立与否作为该法律行为 生效或失效的根据的法律行为
条件
将来发生的,不确定的,约定的,合法的事实
分类
延缓条件与解除条件
肯定条件与否定条件
停止条件与解除条件
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效力
条件成就或不成就
成就:失效或生效
不成就:失效
当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正当阻止条件的成就的 视为已成就 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未成就
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期限与条件区别
期限:一定会发生
例:如果你考上大学,给你钱
条件:不确定
例:我死了把遗产给你
生效与效力的区别:效力属于中性的评价
效力的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行为是否具有法律认可或保护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