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课程思维导图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课程部分知识点,包含中学课程的来源、类型、课程目标、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等,内容丰富全面值得收藏学习哦!
编辑于2021-07-22 00:05:37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课程部分知识点,包含中学课程的来源、类型、课程目标、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等,内容丰富全面值得收藏学习哦!
心理学基本规律笔记总结!复习可用。本思维导图总结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过程、社会心理与行为、个性心理。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社会心理与行为主要为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印象形成、人际关系、群体心理;个性心理主要讲解个性心理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中学课程该怎么设计?这份思维导图梳理了中学课程关于以下方面的内容: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开发管理实施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快来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课程部分知识点,包含中学课程的来源、类型、课程目标、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等,内容丰富全面值得收藏学习哦!
心理学基本规律笔记总结!复习可用。本思维导图总结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过程、社会心理与行为、个性心理。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社会心理与行为主要为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印象形成、人际关系、群体心理;个性心理主要讲解个性心理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中学课程该怎么设计?这份思维导图梳理了中学课程关于以下方面的内容: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开发管理实施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快来学习吧!
中学课程
概述
来源
唐:孔颖达(意义相去甚远)
宋: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专门术语,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美国博比特《课程》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含义:学科总和及其课程安排
意义:学校教育的核心 教师教学的“施工蓝图”
类型
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内在逻辑
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
中国古代“六艺”、西方古代“七艺”
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
代表人物:杜威
直接经验
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
相对独立性,逻辑体系完整性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泛智课程)、赫尔巴特(六种兴趣)、斯宾塞(功利主义原则)
西方组织分科课程第一人,亚里士多德
综合课程
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代表人物:怀特海
分类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
广域课程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问题中心课程)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一级课程,主导价值,体现国家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
省教育厅
二级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现实需要
必修课
校本课程
开发主体:教师
选修课形式
学生为本,全员参与
展现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
呈现方式
显性
计划性,公开课程
隐性
观念性隐性课程:无计划,校风、班风、教育理念
物质性:建筑、布置、环境
制度性:学校管理体制等
心理性:人际关系状况、行为方式、心态
潜在课程,自发课程:隐性课程,杰克逊,《班级生活》首提
课程任务
基础性课程(基础学力,读写算)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
拓展性课程(知识与能力)选修课出现
研究性课程(探究态度与能力)
古德莱德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
知识
儿童(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
任何学科都能以某种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
“内在奖励”、发现法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巴格莱
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钦斯
“永恒学科”为课程核心
经验中心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主义、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杜威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主张:儿童是课程的中心,课程应以学生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奈勒
“自我实现的人”这一理想,是其理论核心
人文学科为重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多尔
课程为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重视个体在课程实践中的体验
丰富性
循环性
关联性
严密性
课程目标
课程组织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最为关键的准则
分类
生成性目标:自然而然生成的目标
行为目标
泰勒、布鲁姆
强调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和效果
目标具有显性化、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表现性目标(学生的创造化表现)
普遍性目标(普遍典型)
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共鸣
目标的确定
学习者的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学科的发展
课程设计
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课程开发
影响因素
学生的需求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文化发展水平
学科特征
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
代表人物,泰勒
以目标为基础和核心
四个基本问题 (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目标的确定
内容的确定
方法的采用
目标评价
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斯腾豪斯
关注过程,而非目的
情境模式
代表人物,劳顿
“文化分析”理论
灵活性、适应性较强
课程实施
忠实取向
相互适应取向
创生取向
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科里斯文
评价的重点转移:目的转移到结果
CIPP
斯塔弗尔比姆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CSE
斯泰克
形成性评价
课程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最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教学过程同样重要
课程改革
新课程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改革目标
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地方、学校
改革实施状况
课程结构改革
小学综合,初中分科和综合,高中分科
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学三到高三
必修课程
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标准
普及、基础和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