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柏拉图思想概述思维导图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 柏拉图。" 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说:"二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只不 过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系列注解而已。"
编辑于2021-07-24 11:29:01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柏拉图思想概述
1. 上街寻找苏格拉底
1. 柏拉图生平
柏拉图的母系亲戚是贵族派的领袖,他因为父亲早逝 ,而母亲改嫁的缘故,他的继父是民主派的领袖 伯里克利的好朋友,所以柏拉图从小认真学习,一心 —意想为城邦服务,要在政治方面有所贡献
由于这 样的家世背景,柏拉图接受了当时最完美的教育,他 很早就学会了绘画、作诗、撰写宗教祭典的颂词,进 而又学习了写作抒情诗,以及当时最流行的悲剧作品
2. 柏拉图遇到苏格拉底
拉图在20岁就写 了自己的悲剧,充满信心准备参加竞赛,他在前往剧场的路上,看到路边一群人在聊天,就凑上去听一 听 ,原来这是苏格拉底在与人对话
苏格拉底的年纪比柏拉图足足大了42岁 ,在雅典这 个人口不到40万的城邦里面,柏拉图早就听说过苏格拉底这个公民了,他出身平凡,但他这个人总爱在街头、在体育馆、在市场边跟别人聊天,柏拉图第一次目睹了这样的场面
他看到苏格拉底纯熟地使用反诘法 ,态度从容,言语犀利,问题层出不穷,论证环 环相扣,使对话的人辞穷理屈,只好随着苏格拉底的说法不断探问人生最根本的意义的问题
柏拉图听完这场对话之后f 内心大为震撼,立刻下定 决 心 ,要转向哲学,因为哲学是爱智慧,你人生所有的问题到最后都要归结为你能否用理性做一个清楚而彻底的思考, 以便掌握到真理
3. 柏拉图向苏格拉底学到什么?
他学到了要用真诚而开放的态度追求真理 ,把每一个人天赋的理性,能够思考的理性充分 发挥出来
第一个是原则 ,原则就是用理性的态度探讨真理,因为古代希腊有很多神话,很多传说,很多未经证实的假设,而现在人应该发挥理性的作用
第二个是题材,人生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关键问题,到底人活着有意义吗?人 生的目的何在?应该如何界定呢?
他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人不能只活在一个充满 变化的世界上,而是要设法追求人生里面永恒的一 面。
以及他学到了方法 ,至少包括反诘法,反诘法就是根据别人问题里面的一个词汇不断地反问,请他把话说清楚;另外就是 归纳法以及辩证法,我们常常提到这些方法了
4. 柏拉图之后的发展
第一方面,在学术上,柏拉图跟随苏格拉底8年 ,苏 格拉底被当时的民主制度.经过合法的审判过程判处 了死刑,虽然他是冤枉的,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与几个同学离开雅典,到埃及与南意大利以及其他的城邦去游历增长见识
他12年之后.40岁 了 ,回到雅典 ,创办了一所学院,这是欧洲的第一所大学,一 直存在了九百多年,他在学院里面所教的是什么呢? 有数学、物理、天 文 ,学生还要参加公开的缪斯女神 的崇拜仪式,也就是说他注意到人的心智方面的发展 ,还有心灵方面的需求
简单来说f 就是要以科学 精神实事求是,目的是要培养政治家兼哲学家,这是 在学术方面的成就
接着在政治方面,柏拉图年轻的时候,有从政的理 想 ,后来他转向了研究哲学,他的希望是为城邦培养 出来一位哲学家君王
但是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他 后来到了西西里岛,到一个城邦叫叙拉古 (Syracuse), 希望培养一位哲学家君王,他三度前往 叙拉古,最后还是无功而返,铩羽而归
还有第三点,柏拉图对于后代有何影响?苏格拉底过 世的时候,柏拉图特别强调"老师死了,我们都成了 无父的孤儿",他的意思是把苏格拉底当做精神生命 的父亲
柏拉图对后代的影响非常深远,从他的思想 里 面 ,你可以看到许多后代的观念,包括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女权主义、节育与优生学、道德与贵族统治、自然教养与自由意志的教育、生命哲学、心理分析等等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 柏拉图。" 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说:"二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只不 过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系列注解而已。"
2. 认识:大家都在洞穴中
洞穴比喻
柏拉图说,人类都是双手双脚被捆绑在椅子上,只能 看着前面的墙壁。墙壁上出现很多影像,来来去去, 有各种活动,我们就以为那是真的。有一个人比较调皮 ,他慢慢挣脱了绳索,回头一看,哎呀,原来后面有一道矮墙,矮墙上面有很多道具,再看过去那面有 —个火炬,原来是一个火炬照着矮墙上道具的变化,影子射在我们眼前的墙壁上。我们一生就以为那就是真实,原来那只是道具的影子而已
换句话说,我们长期以来把墙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 只看到实在事物的倒影,只听到真理的回声,所见的 世界残缺不全;人们被自己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又 因为语文的媒介而被别人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
这样的心态就像无知的孩童,但是执迷不悟的脾气完全像是大人,丝毫不想逃离这个囚笼。偶尔让他看到真相的话,他的眼睛也因为无法适应而宁可接受原有的影像
我们刚刚提到有一个囚犯他不愿意接受这个情况,挣脱了绳索,向后看去,然后就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道具的影像。他不甘心继续走,发现原来上面还有一个洞口,他就爬出了洞口来到外面,看到光天化日的世界 ,原来所有道具的原本、原型都在这个新的世界里面。他从黑暗进入光明,开始的时候因为眼睛不能适应 ,几乎要瞎了 ,这叫做〃使人目盲的光明",在西方就成为一句很有名的术语
当你忽然发现从前所见的 都是虚幻的东西,而这时候你发现真相的时候,会不 会觉得完全不能适应,眼睛好像瞎了一样
那么他这时候又心怀不忍,想说我这么多同伴还在洞穴里面,他就走回洞穴想劝同伴说:〃大家来,我们去外面,外面才是真正的原版的世界。〃当他从光明进入黑暗,眼睛又看不清楚了,这第二次眼睛真的是模模糊糊的,因此走路跌跌撞撞,偶尔还摔一跤。他跟别人说「这是假的,外面才是真的。〃别人说 :〃你连这里都看不清楚,走路还摔跤,还想骗我们吗? 〃大家不喜欢被打扰,不喜欢被唤醒,就把他打一顿,甚至把他杀害了
这个比喻里面的人,在柏拉图0 的想法里面f 当然就是 苏格拉底了。所以追求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你 一个人如果要追求真理的话,你就必须怎么样?如果你想看到真理,必须转身,转身之后你才能够真的发现 ,也就是张开心灵之眼,去看到真相
对"把知识当作知觉"的批判
柏拉图说出这样一个比喻,他的目的何在?因为当时很流行的〃辩士学派〃的思想, 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 of Abdera , 482 ・ 411B -C .), 他 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
听起来很好听,但这个〃人〃是谁呢?是''个人〃。如果是个人的话,每 —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到最后只能诉诸于他的感觉
所以就出现一个问题,什么是知识?难道知识就 是你的知觉吗?我感觉今天很热,那就很热了;我觉得很冷,那就是冷了。这个冷热是真的吗?要用你的知觉来决定。这种想法当然是一种〃相对论〃,它有各种复杂的问题,最后可能陷入"怀疑论〃
所以柏拉图 提出这个比喻,主要是要针对这种一般习以为常的想 法。我们就要顺着柏拉图的思想提出五点批判■就是 要批判〃把知识当作知觉〃这种说法
知觉会产生矛盾的印象
同一样东西,近看的时候比较大,远了一看就很小了;一样东西是轻还是重, 要看它跟什么东西比较;在不同光线之下,—样东西是白色的也可能变成黄色的
所以,任何东西的大小、轻重、颜色都是相对的,这种知觉会产生矛盾的印象。例子很多,譬如你看到远处的铁轨是相交的,筷子放到水中是弯的,这代表知觉不可能产生有效的知识
如果知识就是知觉的话,那么所有的学说以及所有的讨论,加上论证,都是相对的,都不可能普遍有效
再进一步,如果知识就是知觉的话,你不可能对未来有任何知识,因为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未来如何如何 ,请问,它会实现吗?譬如,我觉得今年会遇到贵人。事实上,这不见得是可靠的知识
.如果知觉就是真理的话,请问动物有没有知觉呢?动物也有知觉,那它是不是跟人一样,也可以说它是万物的尺度呢?
所以普罗塔哥拉这些辩士学派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个人认为他所看到的是真,那就是真的,他所看到 的是假,那就是假的。那现在,我认为普罗塔哥拉跟 他所说的是假的,那他不就错了吗?所以这种说法破 坏了真理的客观性,使真假之分毫无意义。
所有的知觉里面其实都含有非感觉所能提供的要素
譬如我说这张纸是白的,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能靠 知觉吗?因为我要先判断这是一张纸而不是一块木头 ,那为什么称它为纸呢?那就要看看它跟木头之间有什么差别,我们在分类的时候说纸属于哪一种类别
好 ,再看,这是白色的,你要说它是白色的,你 还是要跟别的颜色比较才能说。它是长方形的,要跟 其他形状的比较才能做判断
所以把这些整合起来说 ,这一张纸是白色的,长方形的纸,就要用到许多过去的经验、其他的资料才能够进行判断。把这一切整合在一起的绝不是知觉,而是心灵的其他的能力
所以柏拉图要用很大的力气来批判〃把知觉当作知 识〃的一种说法,他也批判说很多人〃把知识当作意 见〃,因为有些意见是猜测的
换句话说,柏拉图要强调,知识是建 立在理性上面,要有正确的观念
感悟
1.感官所掌握的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我们这样说并 不是否定感官,而是要继续探求真实的东西,要提升 到感官以及感官的对象之上
2.我们要张开心灵之眼,让理性开始运作,这样才能 够使我们认识真相,进而做勇敢的抉择
我们今天学会一个术语一使人目盲的光明,就是 让人眼睛都快瞎的光明。一旦得到了真知,从前人云 亦云的想法,一时之间不是像一片漆黑吗?我们忽然 见到了光明能够适应吗?所以"洞穴比喻"提醒我们: 我们要转动整个身体,并且要勇敢地摆脱幻想以及相 信的心态,去追求可靠的真理
3. 人性:拥有魔戒你会做什么?
我们要设 法说明人性十分脆弱,经不起检验,所以需要法律与 教育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
柏拉图要探讨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是要为善还是为恶他是不是完全自由的呢?他就提出这样一个古代的传说。在古代希腊,有个城邦叫做吕底亚( Lydia ) , 这个城邦的国王叫做盖吉兹 ( Gyges) , 这就是他的故事,这个故事一般就称作《盖吉兹的戒指》 (The Ring of Gyges)
柏拉图讲这个故事用意何在呢?我们再继续看。后面 他说:〃假设有两枚这样的戒指,—枚给一个我们所 知的好人,另一枚给一个我们所知的坏人,看看他们 后面的表现如何。"
也就是说你可以隐形•那么你还是需要做好事吗?你还怕做坏事吗?结果柏拉图非常失望 ,他说:〃最后,这两个入根本分不出谁是谁呵。"有谁可以免于这样的诱惑呢,可以隐形的时候依然走在人生的正路上,不去侵犯别人的产业?
然后在市场上可以取得任何你要的东西而不会被发现,到别人家里去夺取任何你要的东西,可以跟任何人做爱,可以自由地谋杀任何人,或从牢房里放走任何人 ,这简直就是成为人群中的神啊。结果呢?我们刚刚说到,好人跟坏人就分不清楚了
所以柏拉图下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相当让人失望的 ,他说:〃没有人是心甘情愿去行善的,没有人是以行善为乐的每一个人行善都是有一些压力,都有被迫的成分
也就是因为你不能隐形啊,所以你必须遵守规范,天下有很多人本身没有行善却被别人相信他是行善的,但是有谁愿意真正做个善入而不只是被相信他是行善的呢?简单的结论就是,一个人行善是为了行善而行善,或者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名声,或是有形的报酬而行善,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深刻
人性其实很软弱
事实上,在多年前,美国就做过一个民间的调查,在民间发出问卷,其中有个问题就是问老百姓 ,如果你可以隐形的话,你要做什么?结果呢,你能想象吗? 80%的受访者都说要抢银行。我们现在才知道银行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保安啦,这么多的警卫 还有摄像机啊,因为人性太脆弱了,太经不起诱惑了
人性确实很软弱,都是好逸恶劳,希望不劳而获,同 时又贪得无厌,完全禁不起诱惑。我们自己可以思考 一下, 如果我们可以隐形的话,最希望做什么事?当 然是随心所欲啊。
这句话有出处的,我们在《论语》里面读过,孔子说他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而立r - 路发展上去,努力修行,到最后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化换句话说,孔子是一个典范•人类的典范 ,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了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说明什么?在七十岁之前孔子如果从心所欲就有可能逾矩
我们一般人千万不要心存侥幸,以为人性是善的,这 个说法是一种太冒险的想法,你如果真的以为入性善 的话,这个社会恐怕不堪设想了
所以,柏拉图在晩年的时候就特别强调法律的重要, 柏拉图的《对话录》留下来的有26篇 ,最后一篇就 是 《法律篇》 ,这个时候他已经接近八十岁了 ,等于 是对整个的一生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他认为如果你不能找到理想的君王,也就是不能找到哲学家来担任君 王 ,那就只能靠法律了 ‘所以他认为法律是次佳的选择
柏拉图的“法律金律”
有关法律方面,柏拉图提出一些观点。第一个就 是他提出的一个金律。所谓的金律就是我愿意别人对 我做什么,我也要如此对别人做,也就是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
柏拉图这句话说出来之后经过了四百年, 耶稣出现了,他说了类似的话,几乎完全一样,耶稣 说 :"你们愿意别人怎么对你们做,你们就要先对别人怎么做。”而孔子说的话,一般被称作银律,那就 是我们所熟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金律、银律怎么分呢?
金律代表积极的,我要对别人行善,因为这个善是我自己愿意的,我也希望别人这 样对我,这是积极的作为,所以称作金律
银律代表 消极的,我不要做哪些事呢?我不要对别入做我自己 不愿意碰到的事,这叫做银律。事实上,这两者是不能区分的
既然如此,如果我们可以隐形,我们能做什么侵犯别 人的事吗?当然不行。
柏拉图还进一步强调,对自我有强烈的执着,是一切罪恶的最常见的来源,这在我 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如此,也就是执着于自我
我们前面提到盖吉兹的戒指,不就是因为隐形,使自我变成世界的中心,有如神明一样吗?在这个时候,你如果所做的事情违反法律的规定,适合吗?
所以在这里要问什么?别人看不到,你隐形的时候, 别人看不见你,但是神明看得见,然后,如果你隐形 的时候可以去做这些事,别人跟你一样,也做这些 事 ,那后果会如何呢?所以,这些都是从魔戒这个观 念引申出来的思考。
感悟
第一点,人性确实软弱,我们到今天如果还在社会上 站得很稳的话呢,不是因为我们很坚强,而是因为我 们还没有碰到真正的考验,所以对于人性不能够掉以 轻心,要随时保持警觉,不断进行修炼
第二点,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常常想,如 果我是他,如果他是我,我们应该如何互动、如何来 往呢?这种换位思考,是我们儒家很好的思想,叫做 恕道,在西方来说,也会慢慢发现这是人与人相处最 重要的基础
第三点,法律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柏拉图晩年的 时候呢,他不能达成他最早的理想,就是希望出现一 位哲学家君王,或是让君王学哲学,他认为这个太难 了 ,他自己在有生之年,也曾经做过试验,结果失败 了 ,所以他说:"法律是次佳的选择。”
4. 教育:让孩子心想事成 ,正是害了他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这是因为人性并不完美,从前面两节我们已经说过了, 柏拉图提出一个〃洞穴比喻〃,他说「很多人把假的当真的,在幻想的世界里面过日子,并且非常执着于自己所见的。"另外一个是盖吉兹的戒指(Ring of Gyges ) 这个传说,也就是可以让人隐形戒指,这说明人性根本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胡作非为。所以, —方面人性很固执,很执着;另一方面,人性又很软弱 ,非需要教育不可
教育可以帮助人得到幸福吗?
柏拉图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知道说''知识就是德行〃。换句话说,受教育就是让你得到真正的知识,了解人生的幸福何在而德行跟幸福似乎是不可分的,如果一个人无知的话,那是最大的罪恶了。
柏拉图甚至说:"一个人无知的话,还不如不要出生。〃因为这一生可能完全浪费了 ,甚至误人误己 ,对城邦也是一个伤害
谈到"知识就是德行",重要的是请问这个知识别人告诉你的,还是你从内在自己的人生体验里面也慢慢 引发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需要合作的艺术,不管老师怎么教,你受教者一定要配合。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士,所以他从小就知道怎么替别人接生婴儿。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也像助产士一样,可以帮助别人生出智慧的胎儿。所以柏拉图也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智慧,一定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但在最初的阶段,从小幵始一定需要有好的教育
如何获得好的教育?
柏拉图首先提出一个基本的原则,他说:’'幸福 的人生,不能在财富、名声,各种装饰品里面寻找, —定要转向内在,在自己的心灵中寻找。〃
但是怎么 样达到这一步呢?这就要看他对于教育的一些具体想 法
拉图甚至强调,整个城邦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孩子 是一切动物中最难相处的,所以必须勤加管束,看到 孩子行为失检■每一个市民都有责任要加以纠正。等 到孩子离开学校之后呢,城邦要让他们学习法律,要 学习统治与被统治,否则就会受到矫正,这是当时对 教育的一般的要求,也是柏拉图特别强调的重点
这个阶段过了之后,后面就比较容易上轨道,一路发 展上去。所以简单说来,这边所说的教育规划呢,可 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要控制内在的混乱状态,因为人刚刚出生的 时候等于是灵魂进入身体,身体充满了感受与激情, 所以他会陷入一团混乱。这个时候要控制内在的混乱 状态,让孩子可以设法慢慢调试自己
在青少年阶段,就要注意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互 动 ,要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在这里面求得快乐与 荣誉
后面就要进入到更高层次了,学习数学,最后学习辩 证法。辩证法就是柏拉图所谓的哲学,一种思维的能 力 ,让你可以不断地往上提升•找到最后的真理
柏拉图后来创办了一所学院,在学院的门上还写着:不懂几何学的,请勿入内。几何学就是一种抽象的学问 ,你要能抽象才能脱离具体的有形可见的物质世界 ,慢慢进入思维的领域去探寻永恒不变的真理
感悟
第一点:教育十分重要,要学会正确的价值观。因为 每一个人在小时候都一样,他都有点像柏拉图所说 的"洞穴比喻〃.从小就有一些成见,一些先入为主的 观念,非常固执并且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同时对于柏 拉图所说的盖吉兹的戒指,也说明人经不起诱惑,如 果你可以隐形的话,做任何事都不用负责任的话,你 还会遵循社会的规范吗?还会行善避恶吗?所以人是 不能够没有教育的。
第二点:要学会内外兼顾,以及身心平衡。我们内心 里面有各种主观的想法,各种欲望冲动,但是外在世 界是什么情况,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公平的方 式、竞争的方式来跟别人互动,来取得自己应该有的 位置以及荣耀。
还有第三点:人与群体要有良性的互动。柏拉图是古 希腊人,古希腊都是城邦的社会,个人生命与城邦的 存在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他绝不会只就一个个 人 ,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情况下,好像我只替我自己着 想 ,他不认为有那样的一种可能性,人不能离开群 体 ,而古代希腊是城邦,现代就是国家——整个社会。 所以我们在思考个人的教育过程的时候,不能忽略这 个重点
5. 政治:不存在的国度——梦幻的理想国
柏拉图对现实政治的观察
柏拉图是雅典人 ,那时候正好是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the Peloponnesian War , 431 - 404 B.C.)失败之后的情 况 ,整个雅典陷入没落的处境。柏拉图因为家世背 景的关系,对雅典的两大政治势力一一一个是贵族制 ,一个是民主制,他都有很好的亲戚关系。
他早期 很希望从事政治活动.以便对城邦有所贡献;但他很快就对政治失望了,他认为政治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努力 ,而需要集结党派,但一旦有了党派之后,正义就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常常提到中文里面〃党同伐异"这个词,就是这个意思
他还强调,—个人如果 要为正义而奋斗就要保持缄默,否则很容易就受到伤 害了
在柏拉图年轻的时候,雅典经历过寡头制以及民主制
所谓的寡头制,就是由有钱人组成的执政集团, 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罔顾正义。后来又改为民主制,民主制是由群众做主
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人诬告判处死刑,就好像我们今天说 的〃群众的年龄只有13岁 ,民主政治很容易就变成暴民政治〃。
所以柏拉图对于现实的政治处境,基本上 是非常失望的
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构想
《理想国》这本书有什么内容呢?
柏拉图认为 ,当时的政治人物就像厨师一样,他们建了港口、军械库,制造各种商品,就好像是提供甜食给百姓而忽略百姓真正的福祉;他们并不关心善,只求得到表面的强大与富裕。
柏拉图认为:政治组织是基于人与 人的互相需要,每个人的天赋、才干不同,各有所 长 ,所以要进行专业的分工,使效率更高
那么 ,理想的城邦应该如何呢?
他认为应该分三个阶级 :第一个是统治者,第二个是卫士,第三个是一般 的市民
当时的雅典是一个城邦,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 像“小国寡民"一样的结构。他认为最理想的城邦是 5040人 ,人口实在太少了,有时比一个乡村还小。 为什么要5040人呢?因为5040可以被3除尽
他还拿神话来作为这个背景,让一般人更容易接受。 他 说 :〃当初神造人的时候,用了金、银以及铜铁, 用金造成的就是统治者,用银造成的就是卫士,用铜 跟铁造成的就是一般的市民。这三种成分的人,各有 他的职务与工作,不可以混淆。"
听起来好像宿命论 ,你生下来家庭背景如何就应该担任什么样的工作吗 ?这里柏拉图又有一些缓冲,他 说 :’'这三种成分的人所生的子女可以有不同的品种。〃事实上,你怎么知道谁生的子女是什么样的品种呢?这就要靠长期的教育了
能够通过层层的教育的考验达到最高的层次,学到哲 学辩证法的,那就是统治阶级了。
所以柏拉图还强调 :"如果哲学家不能成为君王,那就只有设法使君 王成为哲学家。"这个说法有机会实现吗?答案是没有。
我们常听到有关柏拉图与共产主义的关联,柏拉图确实谈过这个题材,但他这种想法是限制在卫士这个阶级
卫士等于军人,要负责保家卫国,他们必须共产、共妻、共子。因为你一旦有自己的家庭的话,就会有私产;一有私产的话,就很难为国家、为城邦服务。这是柏拉图的想法。所 以 ,我们谈到柏拉图的共产的思想,应该有所限制。
那么这三种不同的阶级,各有什么要求呢?
这就要谈到古希腊时代四大德行,一般称为"四枢德〃,"枢〃是〃枢纽〃的〃枢",代表是关键的德行。第—种是明智,第二种是勇敢,第三种是节制,第四种是正义,这是很有名的希腊的〃四枢德〃
柏拉图对政治结构及政体类型的看法
感悟
1.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但是首先需要管理好自己, 至少依法律而生活。
2 . 希腊时代强调四枢德一 -明智、勇敢、节制、正 义 ,这个在今天的社会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只是重 点未必相同
3.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值得再做深入思考。
6. 审美:艺术是骗人的吗?
教育不能够没有艺术
柏拉图就会特别强调,有些艺术很糟糕,它会 带来负面的效果,哪些艺术呢?
基本上,艺术家有两种,一种是有知识而去模仿的, 那么这个时候一个艺术家跟哲学家差不了太多,因为 他有知识,他真的懂得里面的道理,然后就以模仿的 方式表现出来。
第二种就不一样了是无知识而模仿,他根本没有正确的理解,他也去模仿许多人生的 事情
柏拉图对艺术家的批判
什么叫做坏的艺术家呢?
他们的创作是靠灵感而不是靠知识,这是最大的差别。很多人生下来就很聪明啊 ,我们说,一个人才华很高,很有创意,但他并不见得真的了解他到底在表达什么,这时候是靠灵感来从事创作。他们诉诸的是情感以及观众的反应,然后就会使人远离真理啊
柏拉图把诗人排在第六等,当然是很严重的批判。但是们还是要再回顾一下前面说的,诗人分两种,一种是知道而去创作,—种是不知道而去创作。如果你是第一种的话,不要忘记,跟哲学家列在一起,这样一来的话,对诗人就有比较公平的论断
柏拉图对艺术的见解
柏拉图他说,艺术作品也是为了迎接生命中的美与善
而他所排斥的艺术呢是很容易受到群众意见所摆布 的 ,就是为了讨好群众而制作的艺术,那么坏的艺术 家如果只想取悦群众的话,会有很大的问题。柏拉图 特地发明一个词叫做"剧场统治",用戏剧来统治,用 它取代了精英统治
艺术家也是教育者,有教化的功能,所以好的艺术家 对于他所创造之物有真正的认识,这种认识跟哲学家 的知识是同一类的
在 《法律篇》里面,也就是柏拉图最晩、最成熟的作品中,他特别强调艺术有两种正 面的作用,第一种是,他说年轻人由艺术引发正确的感受,在理性成熟之前,由正确的事物获得快乐,每—个人在最初的教育都需要太阳神阿波罗跟缪斯女神的协助,第二种是对老年人来说,艺术会带来松弛与休息,那是诸神同情人类的劳苦,使人可以在艺术中恢复身心的活动,这些对艺术正面的说法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感悟
第一,教育不能没有艺术,艺术为人生服芻
第二点,要预防坏的艺术,避免情感冲动,以免远离 真理
第三,要接近好的艺术,由之而行,走向美善人生
第四点,掌握哲学,是辨别好的艺术、向好的艺术靠 近的一个途律
7. 拷问:柏拉图对灵魂的看法
柏拉图对灵魂的看法
柏拉图 的灵魂观是受到我们以前介 绍过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as)的影响.就是 把灵魂当作生命的原理,它是不死的。而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所以人生的目标何在呢?
就是要让灵魂越来越纯粹,越纯净,最后可以回归神 明的家园
他进一步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因为死亡才能使 灵魂从身体这个监狱中得到解放。人生的麻烦何在 呢?他看到人间充满战争,都是为了争夺财富,而财 富也就是人为了照顾这个有形的身体而努力追求的, 也就是为了财富,人变成身体的奴隶,这完全是一种 颠倒错乱,因为真正的人是他的灵魂
如何证明灵魂不死
第一个是基于轮回的观念
所有的事物都是从它的反面产生出来的,现在活着的灵魂是过去已死之人的灵魂 ,我现在活着,将来死了,灵魂又再度来到下一个人的身体上,这叫做〃灵魂的轮回〃
这种轮回是双向的 ,有去有回,否则的话所有的一切最后都会抵达同样的终点而不再存在。你看到人类生生不息,就知道从轮回来说的话,是由死而生,由生而死,好像很有道理
第二点怎么说灵魂不死呢?就是基于柏拉图所强调 的〃回忆说〃,回忆说就是肯定〃知识就是回忆"
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灵魂在理型的世界里面 ,见过一切理型的原始模型,只是出生的时候就忘记了,那么这一生你所得到的知识就是对理型的回忆 ,等你再回忆起前世见过的那些理型,你才可能有知识。
这样说的用意是要强调什么?强调人的知识具有普遍性,如果你不是在前生已经知道的话,那知识就没有普遍性了因为你只能靠归纳法,在现实的经验里面慢慢去找材料,永远是到此为止有效,后面呢 ,就没有把握了
所以从回忆说来看,知识的普遍 性就需要有灵魂的不死
第三点呢就是柏拉图所特有的〃理型论〃(the theory Of Ideas ) 了
"理〃就是理性的理,〃型〃就是模型的型,理就是理性,型就是模型。柏拉图认为存在的东西有两种 :一种是理型,另一种是生灭之物
所谓的生灭之物就是我们在世间用感官所见的万物,它不断在变化 中 ,但是呢,我们用理性所掌握的就是原始的模型称作理型
灵魂是跟理型直接有关的,灵魂跟理型有关—定有相似的部分,也就是说灵魂必须接近神性,它才能够领悟真正的理型,如果这两者性质完全不一样 ,灵魂就不可能领悟理型了,所以灵魂是不死的
灵魂不但如此,它还是单纯的不可分解的,因而也是 不死的
我们再看第四种■灵魂是一种主动的力量,它本身具有一种自发的、自动的生命,也就是说它是生命原理 ,人的身体要有任何作用都需要灵魂发号施令,所以灵魂本身是一个自动的原理,它必须不死
还有最后第五点•一个人的身体生病的话会老、会死 ,因为身体内在的各种问题使他生病。但灵魂不一样 ,我们说一个人做坏事,等于灵魂生病了,但是很多人做了很多坏事,他灵魂不是继续存在吗?
所以内在的一种恶的因素并没有使灵魂死亡,那是因为灵魂 在根本上就是不死的
那么以上五点能不能证明灵魂不死呢?恐怕要每一个 人自己去判断,而柏拉图是这样认为的,这是他对人 生的一种信念,因为如果你不强调灵魂存在的话,所 有的人到最后都死了,那么这一生的事情该如何做充 分的理解呢?如果无法理解的话,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呢?
灵魂内部的区分
柏拉图认为灵魂不死之后呢,他又发现灵魂呢可以作〃三分法〃。柏拉图对于〃三分 法“好像很执着,变成他的公式了
《理想国》里面有三个阶级,这三种人一个爱好智 慧 ,一个爱好名誉,还有爱好利益的。而灵魂内在的 结构跟这个也可以对应,柏拉图发现,灵魂的内部有 它的冲突,一种"激情"出现的时候呢,我"知道"不应 该顺从它,但同时呢又觉得"愤怒"。
子主题
感悟
1・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那么人生要如何被理解呢? 如果人生要有意义的话,显然要肯定灵魂的存在,否 则人死如灯灭,所有的入都统统结束了,我们还谈什 么人生的问题呢?那么人生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呢?这 些都不能回答,所以要肯定灵魂的存在。至于灵魂是 否轮回,如何轮回,这是宗教的范畴,哲学家对这一 点呢没办法加以解说,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第一点。
2.灵魂内部确实有些矛盾,所以要问:灵魂的哪一部 分是不死的?柏拉图认为应该是知性的部分,也就是 我们理智思考的作用这一部分,所以人生要提升理智 的作用,而减低身体本能对我们的控制。事实上在柏 拉图之前,我们中国的孔子早就说过了,"君子有三 戒 ",要注意到血气的变化,也就是身体的本能、冲 动、欲望对人的控制,年轻的时候不要好色,中年的 时候不要好斗,老年的时候不要贪得无厌。那么孔子 的说法跟柏拉图的观点也可以对照来看,他们都认为 入的身体有他的问题,而灵魂呢也不见得是单纯的。
3.只有探求真理才有可能走上美好的人生,才能知道 人生中最珍贵的部分。古代的希腊人,他们并不关心 天堂或地狱,他们关心的是人现在的生命,在现在的 生命里灵魂是主动的、完整的,可以融合可知之物与 自然之物。只有灵魂可以领悟理型,引发和谐而有韵 律的活动,以及引发善的生命。
8. 理念:柏拉图是唯心论吗?
人类认识的途径
柏拉图谈到人的认识的时候,他认为有两种:
—种是通过感官看到、听到、闻到、接 触 到 ,这都是 充满变化的。充满变化代表什么?代表不可靠。你看 到的是某一个特定的个体随着时空而转移而改变,它 外在跟内在的情况,那么你还可能有真正的认识吗? 个口J呢。
而另一种认识的方法是什么?就是透过理性。比如说街上有很多车不管是什么样的车都叫做车,所以你 要掌握的是车的形状、车的样式,这在哲学上称作〃形式〃。
这个"形〃显然比〃实质〃的〃质〃更重要,否 则你怎么知道它是车呢?你把它归为车之后,再去细 分哪种品牌的,那就是再往下的另一个区分了
而车 本身还有卡车、牛车、马 车 ,现在的汽车、各种三轮车 ,都算车。所以车这个概念,你掌握的是它的形式 ,也就是它是哪个类型,有什么基本的规律,有什 么设计好的目的
这才能够让你真的理解一个个别的东 西 ,所以人类在认识的时候所要把握的不是每一个不同的东西,而是要把握这个东西属于哪一种形式,你把这个形式把握住之后,才能真的了解这样东西这 个 形 式 ,在柏拉图就称作〃理型气eidos , id e a ), 所以柏拉图称为〃理型论〃
理型是指一物的"类型、规律、标准”
柏拉图的理型在说什么呢?我们还是要说清楚一点。 —样东西的理型它需要考虑三种情况:
第 一 个 ,这样东西分类归纳之后它属于哪一种类型。 比如说你看到卡车、牛车、马车、汽车、三轮车,它 分类归纳之后可以属于"车〃这个类型,那''车〃就是理 型
所谓的理型是说它所属的类型。比 如 ,张三是男人, 李四也是男人,请问男人是什么?这就是把张三、李 四都归类为〃男人〃这个理型,如果没有〃男人〃这个理 型 的 话 ,就不容易说清楚他们为什么是同一类的
第 二 点 ,这样东西的自然法则、它的规律是什么。车 是载人的,在路上跑的,它跑起来是什么样的情况, 这叫做规律
第二点要按照一样东西的规律,也就是它的自然法则 来看。比 如 ,张三的理型可以把它归纳、简化成他所 有行为的自然法则,就是张三这个人他会做什么事, 他做事的风格如何。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同时就 会掌握到这就是他的理型
第 三 点 ,这样东西的目的与方向,也就是它的标准是 什么。车是要载人到达一个地方的,飞机也是一样, 都属于交通工具
还有第三点,就有点抽象了,就 是 张 三 (他 ) 的理 型 ,它有什么样的标准作为他的理想跟目的?我们这 个时候还不如这样说:你知道这是一辆车,因为你见 过车的理型,而眼前这辆车再怎么样都不可能是完美 的 ,因为完美的只在那个理型上面。所有的车都只能 够分享完美,或接近完美。譬如说你看到马,没有任 何一匹马等于马的完美的理型,它只能够分享马的理 型。这匹马比那一匹马更完美,可能是因为这匹马分 享了90%的马的理型,另一匹只分享了70%
发现而非发明"理型"
那 么 ,为什么我们强调把柏拉图当作唯心论未必正确呢 ?
一句话就够了 ,柏拉图认为,人是发现理型而不是发明理型
发现跟发明当然不一样了 :你发现理型说明什么?理型早就在那儿了,永远存在,你只是发现 它 ;如果你说发明的话,代表什么?是我想出来的 ,我创造的,不能离开我的存在
所 以 ,真正的唯 心论往往是偏向发明这一边。如果不讲发明的话,至少是我想出来的,不能脱离我的理解能力;如果发现的 话 ,就代表那个对象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它本来就在那儿;如果本来就在那儿,怎么可以说我是唯心论呢?
五种理型按重要度排序
1 •价值上的理型
第一种是伦理学,以及美学上的价值理型。这在说什么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什么是善,什么是美,还有节制、正义、虔诚、勇敢这些,都是属于人类的特定的行为。这些德行要如何理解呢?你不了解的话能够加以实践吗?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价值理型"。
这是因为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理想,希望在人间找到永恒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有关价值的理型,这样可以保证人的生命是走向善与美这样的目的
2.数学上的理型
第二种理型是数学上的理型。像1、2、3、4这些数字以及圆形、方形、三角形这些图案,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数字跟形状的话,我们根本不可能进行抽象的思考。所 以 ,数学理型是非常重要的
3.概括的理型
第三种理型是概括的理型。譬如说这两样东西相似、 相等、大于、小 于 ,也就是两样东西进行比较的时 候 ,这些词都是概括的。还有许多连接词一一 我"和"你、我"或"他,这些所谓的词都是概括的。你 不使用这些词的话,根本不能讲任何一句话。你只要 说一句话,说 :"这个人……"那么请问:"这个是什么 意思?"柏拉图把这些都当作是理型,称为"概括的理 型"。所以前面三种理型,像价值的、数学的、概括 的 ,显然是比较重要的。
4.自然物的理型
第四种就是自然界的万物。譬如一匹马、一头牛、一棵 树 ,你怎么知道这是一棵树呢?你看到的树是常常在变化的,树之所以为树,它的本质就是你对它的理型认识
5.人工制品的理型
最后一种,第五种就是人工所造的东西。像我们说的 桌子、椅 子 ,如果在木匠的心中没有先设定一个桌子 的原型,他怎么可能造出桌子呢?一般人看到桌子的 时 候 ,怎么知道那是桌子呢?同样的,也是对桌子的 原型有所认识,否则你怎么判断这是桌子而不是椅子 呢。这就是我们对于人工制品的了解,也是需要先掌 握理型的
感悟
1 •人类认识世界的时候基本上有两个方法:一个是靠 感官知觉,一个是靠我们的理性认知的能力。柏拉图 认 为 ,靠感觉的话,面对的是许多变化生灭的个体, 基本上都是不可靠的。感觉会让人上当的,我们以前 分析过了。然后靠人的理智才能掌握到你认识对象的 形 式 ,知道这样东西之所以归类为这样东西,它的本 质到底在什么地方。只有理智可以掌握到真正的知 识 ,理智的对象就是那个永远存在的理型
2.我们学到的第二点是,柏拉图认为,我们是发现而 不是发明理型。所以他不是一般所说的唯心论
3.柏拉图谈到理型的时候,他真正关怀的理型按照先 后的顺序,排在前面的才真的重要。第一种是价值方 面 ,就是在伦理学与美学方面的理型;第二种是数学 方面的理型;第三种是概括的理型:这三点当然是比 较重要的
9. 探索:什么是对爱与美的追求?
什么是“神圣的疯狂“?
首先,我们看一下,所谓的”疯狂〃是什么意思?
在古希腊时代,疯狂有四种,第一种是预言,第二种 是神圣的仪式,第三种是诗人创作,第四种呢就是我 们所要强调的爱了
我们先说第一种预言。预言的能力来自于谁呢?来自于太阳神阿波罗(Apollo), 因为阿波罗太阳神嘛, 光明照见一切,让你知道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那预言当然针对未来了,在一般人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情况 ,所以称他为预言的疯狂
第二种是神圣的仪式。那么这种疯狂来自于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 ) , 好像一个人喝醉酒了之后 呢 ,就可以表演出他生命里面一种合一的情调,那么 这恐怕只有在特殊的庆典上,某些负责表演的巫师,他们特别有体验
那第三种爱呢就是一般所谓的写作的灵感。在古希腊神话里面有九位缪斯女神,是阿波罗的很好的伴侣,那么你写作有时候会觉得是神来之笔,就好像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第四种就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爱了。那么这种爱是每一 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这样的爱在说什么呢?
在希腊神话里面,有一段它谈到第一个是美之神,第 二位是爱之神。美之神就是阿芙洛狄忒( Aphrodite ) , 爱之神是厄洛斯(Eros ) , 很多人把厄洛斯当做阿芙洛狄忒的儿子,其实在希腊神话的版本中,有不一样的说法。在阿芙洛狄忒生日宴上呢 ,一位男性的富翁跟一位贫困的女性,在她的生日宴上结合,生下来厄洛斯
所以,厄洛斯作为爱神, 他有个特色,一方面是丰富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情感 的对象很缺乏,丰富跟缺乏合在一起之后呢,产生很强的生命力
所以,一般在西方讲到厄洛斯的时候,他就代表一种生命力,那这种生命力就要看它向什么方向发展。所以 ,在这个时候,你如果听到柏拉图式的恋爱,那就等于是说这个生命力应该朝向一个比较特别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朝向理型
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
所以,什么叫柏拉图式的恋爱呢?就是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呢,你不能只爱他的身体,因为人的身体会衰老 ,会生病,最后还会结束。那你要爱什么呢?要爱他的理型,简单来说,他的灵魂。所以在这个时候,后代就出现一个词叫做〃灵魂伴侣",都跟这有关。那这种爱它是没有具体的接触的,但是想象到对方的完美 ,跟自己本身的完美可以对照,会产生一种内心里面互相珍惜的感受。
爱与美
你要爱,那爱什么呢?
有人爱利益、财货,有人爱名誉,爱名声、荣誉,也有人爱智慧啊,那怎么样把对美的爱转到爱智慧,让柏拉图的思想形成一个系统呢?所以,为什么要特别谈美,原因就在这里
苏格拉底从狄奥提玛那里听到有关美的描述是什 么呢?照顺序来看呢,由浅到深有七种美
第一种是你喜欢一个美的身体。你翻开很多时尚杂 志 ,里面只能说美女如云啊,俊男啊也是一个接一个 ,看的你眼花缭乱。所以,人首先会被美的身体所 吸引,但是身体本身会有它的限制,所以,很多人重视整形
但是,美的身体,一个接一个,让你应接不暇,所以 ,就要提升到第二层,叫做身体的美,这就不一样了。当你说美的身体的时候,强调个别的,就是这一 个 ,我就要这一个,不要别的,但是这你可能是色衰爱弛了,慢慢转换啊,一蜚子也爱不完啊,怎么办呢?所以就要提升到身体之美
到这个时候呢你就超越了个别的人、个别的身体,进入到一种普遍的美。通常我们对于外国的模特,因为不认识他们是谁,比 较容易从身体之美来加以判断,但是这显然还不够,因为身体毕竟还是有形可见的,充满变化的东西
所以第三步呢就要进到灵魂之美。这个时候呢就要有—点抽象的能力,因为灵魂简单来说就是生命原理,我们常常说内在美所指的就是这个
你跟一个人相处久了之后呢,慢慢就忘记他外在所谓的美或不美,因为人年纪慢慢大了,很多老朋友见面之后会觉得特别亲切,觉得他内在的光华也慢慢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就到了第三个层次灵魂之美了
那么再接着到第四个层次的时候呢,就开始进入到群 体。也就是说每一个城邦都有它的传统,都有它的法 律跟制度,那这种传统、法律、制度所形成的美呢显 然是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才能产生的。所以,你从欣 赏一个人的灵魂转移到欣赏一个城邦,它的有形可见 的落实在群体里面的一种秩序跟美感
到第五层,就可以欣赏到知识之美。因为每一个个别 的城邦还是不一样,到最后变成所有的城邦,所有的 人类了,所有的人类他都需要追求某些可靠的知识, 那这时候就是知识或学问之美
到第六个层次,就到了美的海洋,什么叫美的海洋 呢?它就超越了人类的限制了,不受现代人的局限, 可以掌握到古往今来所有的人、所有的民族对美的欣 赏 ,进入到一片美的海洋了
最后的,最高的境界呢,就是美的知识。所谓的美的 知识,就是了解美之为美,这时候发现美跟真、跟善 其实是一个整体,是合一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呢有一个简单的技巧,还记得 吗?我们第一步说美的身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 某人的身体,然后到身体之美,从身体之美进入到灵 魂之美,从灵魂之美再进入到群体、社会、一个城邦 里面的制度、法律,这些美的表现,就代表秩序、和 谐 ,然后到知识之美,学问之美,那是普遍人类共同 所向往的,然后到美之海,最后到美的知识的时候 呢 ,就是美之所以为美
感悟
第一点,柏拉图所谓旳愛是神圣的疯狂,是什么意 思 ?他并不是真旳疯狂,而是因为愛旳力量来自于神 明 ,来自于美之神与愛之神,而愛的力量可以让我们 因为不同的目标而显示人生境界旳高低
第二点,我们要强调的是,任何一种爱都代表自己有 所不足。所以在爱的时候就要问,有什么是可以让你 内心的追求真正得到满足的,可以由此安顿下来的, 那是什么呢?那当然就是三种之一了,一个是爱利, —个是爱名,而最好的当然是爱智慧。爱智慧等于了 解了真善美的本身,了解了它们的理型,这一来的 话 ,生命就可以得到安顿了
第三点,我们学到了美的上升的阶梯,顺着一个具体 的身体,美的身体到身体之美,灵魂之美,法律、传 统之美,知识之美,再到美的知识
10. 人性:当下的欲望得到满足是幸福吗?
古希腊时代对于快乐的看法
当时一般人对于快乐有什看法?很多人很直接地:快乐就是对我有利的,让我过得开心、愉快 ,心想事成。但是这种情况你如果没有分辨的话 很容易陷入另外一种困境
古希腊时代也有人有类似的想法,就认为说快乐就是 吃喝玩乐身体方面的享受。所以柏拉图就提到,地狱 里面有种惩罚是最严重的,什么惩罚呢?就是让你用 竹篓子或是有洞的桶去装水,怎么装也装不满
人的欲望有个特色,欲望会越来越强烈,然后刺激越来越递 减 ,到最后你就发现自己简直无法招架了。欲望就跟滚雪球一样,开始的时候一点点雪珠、雪花卷在一起 ,到山脚下可以把村庄、城镇冲毁。所以如果在开始的时候没有了解欲望的问题,最后可能不堪设想
所以 ,如果你把快乐建立在身体的本能、欲望的需求 上 ,那么恐怕没完没了
快乐与知识的关系
任何一种快乐都需要知识,什么叫知识呢?譬如谁喜欢看牙医,看牙医都很痛苦,但 是你自己知道你的牙齿有问题,不看牙医你会更痛苦 ,所以长痛不如短痛。这是因为你了解,他可以替你治病。其实所有的医生他都有这样的功能,看医生很痛苦,很多人都逃避。但是这个痛苦过了之后,会带来更大的快乐
所 以 ,这种知识可以让我们知道,你如果经过这个小的苦,后面可以得到大的乐;或是倒过来,如果你要得到眼前这个小的乐,后面可能会有大的灾难。这叫做你需要有正确的知识
否则的话 ,你说开车,谁不希望开快车呢,但你不守规则发生车祸怎么办;有时候朋友聚餐的时候很高兴多喝了几 杯 ,喝醉了那就麻烦了。所 以 ,真正的快乐不能离 开知识,只有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如何经过小的苦得到大的乐;或者说,你如果一定要得面会有大的苦。了解这些之后,才能试图安排人生
所有的快乐一般来说都需要计算,就是我要算一算这 个苦、乐比例如何■我如何接受小的苦可以得到大的 乐 ,在里面计算。其实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真正的知 识
柏拉图的幸福人生的六层次
1・适度满足自然的需求
第一种幸福,最基本的,就是适度满足自然的需求。 你总要活下去,并且要活得安稳一点。所谓自然的需 求 ,就是说非自然的你就尽量不要;所谓非自然的, 简单来说就是广告告诉你的。这是第一步。如果你只 按自然的需要而活,其实你需要的并不多,你很容易 就觉得很开心、很愉快
2.快乐而不含痛苦
第二种就是你可以追求各种快乐,但要记得不要带有 后遗症。如果这个快乐给你带来痛苦,那不是自找苦 吃嘛。所以我们中国人常常说"吃饭最好吃七分饱〃, 就是这个道理。这是第二步
3 拥有知识与能力,可立足于社会
第三步,你要有知识与能力,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所 以 ,第一步是人要活下去,满足自然的需求;第二步 是你可以得到快乐,但不要有任何痛苦的后遗症;第 三步是你在人群里面有专业的知识跟能力,可以在社 会上立足,受到别人的尊重
4.明智处世,言行适当
第四步,就是一般与别人来往的时候,言行表现能够 恰到好处;就是能够明智处事:活在世界上看起来很 明 智 ,对任何事情都有适当的判断,言行方面都中规 中矩,了解人情世故
5•妥善安排生活,显示比例、完整与和谐
到第五阶段的时候就到更高层次了。就可以安排自己 的生活,多少时间工作、休 闲 ,照顾亲情、友情、爱 情 ,也就是在身、心、灵各个方面都可以安排得很 好。显示一种比例、完整与和谐,这种境界已经非常 高 了 ,但还有最高的一种
6.知德合一 ,由内到外,表现中庸合宜之道
最高的就是知与德的合一。你到知与德合一的时候, 就是又回到柏拉图一贯的立场,就是我的认知是因为 知道了善、美、真的理型,然后我这种爱好智慧可以 使我的生命一直在发展之中,不断地摆脱身体的限 制 ,往上提升上去
这种往上提升并不是说脱离这个世界,不是的。柏拉 图也在雅典办学院;他也在认真地教学生,希望培养 人 才 ,造福城邦,造福人类;柏拉图也跟别人互动来 往 ,他也办演讲会……他的目的何在?就是让一个人 的生命所有的正面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能够注意到 你要从爱好利益提升到爱好名誉,再到爱好智慧。而 智慧是属灵的,也就是你让灵魂的需要不断地发展, 最后跟神明可以做适度的结合。这样一来的话,你活 在世界上但不属于这个世界,你的生命它可以超凡入 圣。这种想法跟中国、西方、印度的许多圣贤的观点 已经可以相通了
感悟
1 . —般人认为幸福是追求快乐,享受当下欲望的满足。而事实上,这种观念是盲目的。因为当下欲望的满足永无止境,刺激递减,最后可能变成走火入魔而完全无法收敛。人的欲望像滚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所以对于这样的快乐观,我们要有一种警惕与自我约束
2•任何一种快乐不能脱离正确的知识。你是否了解这种快乐的后果呢?如果了解的话,你还会选择吗?或是适可而止,或是调节自己的欲望?英文里面的"快乐"与"幸福"这两个字不容易分辨,"快乐"是happy ;"幸福"呢,变成名词了--- happinesso 我 们可以这样理解:快乐是过程,幸福才是目的;快乐是针对一时一地当时的情况,幸福是比较长久的,由于德行的修炼而显示一种稳定的状态
3.柏拉图认为,幸福分为六个层次。我们至少可以从 前面三个层次着手:适度满足自然的需求;快乐而不含痛苦;拥有知识与技能,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这三点我们先建立好,然后再往上走,到最后走向知与德的合一。那就是领悟了真、善、美的理型,那是最高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