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这里是中国:带你重新认识时空下的中国之美
1、中国从哪里来?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挤压,形成了三个阶梯;青藏高原作为巨大抽风,影响东亚季风携带水汽洒在祖国大地,形成烟雨江南、大漠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作为超级水塔,形成无数河流湖泊孕育着中华文明。 2、什么是中国? 时间维度:中国历史发生过四次重要的转型,从商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最终走到了从清末开始的古今之变。 空间维度:中国历史是一个多元体系,包含中原、草原、海洋、高原、西域,这几个空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概念。 3、生活在中国 中国作为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人口,34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上下五千年耀眼历史,生活中祖国大地每一片山河土地上。享受着多样的美食,乘坐着便捷的交通工具,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向往着星辰大海。
编辑于2024-01-11 10:42:59根据国家和相关政策文件,根据上海市安全管理专家进行政策解读。将重大事故隐患的来源和依据列出,提供相关监督管理标准。为监督机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为项目管理人员解惑。
1、中国从哪里来?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挤压,形成了三个阶梯;青藏高原作为巨大抽风,影响东亚季风携带水汽洒在祖国大地,形成烟雨江南、大漠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作为超级水塔,形成无数河流湖泊孕育着中华文明。 2、什么是中国? 时间维度:中国历史发生过四次重要的转型,从商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最终走到了从清末开始的古今之变。 空间维度:中国历史是一个多元体系,包含中原、草原、海洋、高原、西域,这几个空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概念。 3、生活在中国 中国作为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人口,34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上下五千年耀眼历史,生活中祖国大地每一片山河土地上。享受着多样的美食,乘坐着便捷的交通工具,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向往着星辰大海。
根据心肝脾肺肾等身体不健康信号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采取中医养生方法进行对症治疗,确保身体健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根据国家和相关政策文件,根据上海市安全管理专家进行政策解读。将重大事故隐患的来源和依据列出,提供相关监督管理标准。为监督机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为项目管理人员解惑。
1、中国从哪里来?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挤压,形成了三个阶梯;青藏高原作为巨大抽风,影响东亚季风携带水汽洒在祖国大地,形成烟雨江南、大漠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作为超级水塔,形成无数河流湖泊孕育着中华文明。 2、什么是中国? 时间维度:中国历史发生过四次重要的转型,从商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最终走到了从清末开始的古今之变。 空间维度:中国历史是一个多元体系,包含中原、草原、海洋、高原、西域,这几个空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概念。 3、生活在中国 中国作为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人口,34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上下五千年耀眼历史,生活中祖国大地每一片山河土地上。享受着多样的美食,乘坐着便捷的交通工具,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向往着星辰大海。
根据心肝脾肺肾等身体不健康信号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采取中医养生方法进行对症治疗,确保身体健康。
这里是中国:带你重新认识时空下的中国之美-ShawnGao
中国从哪里来?
板块碰撞造山,形成三个阶梯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形成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青藏高原,大碰撞的“洪荒之力”向外扩散,形成祁连山脉、太行山脉等.
青藏高原控风,造就三大分区
青藏高原吸收太阳能加热地表上方空气,地面气压降低,吸收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形成大型“抽风机”将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吸进来。大陆东亚季风自西向东吹,层层山脉阻隔降雨,形成森林、草原、雪山、沙漠、戈壁等气候
烟雨江南
东亚季风裹挟着大量水汽西进、北上,深入中国腹地。东部地区降水增加,更加温暖湿润,形成“烟雨江南”。
黄土高原
西风受青藏高原阻挡改道,吹起西北大漠沙尘,沿北部边缘向东推进,在太行山以西、秦岭北降落形成黄土高原
大漠西北
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形成了广大的沙漠、戈壁
青藏高寒
青藏高原海拔3-5km;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不足10℃;形成青藏高寒区。
超级水塔管水,孕育中华大地
青藏高原大气层中水汽凝结形成大量降雪、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冰川、湖泊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形成平均海拔超过4千米的“超级水塔”
冰川
冰川4万多条,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湖泊
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面积大于一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000多个,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
河流
中国西北部
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
中国东部
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地势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
中国西南部
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在发生什么变化?
板块挤压,形成地震
印度板块仍以每年44~50毫米的速度北进,力量不断向外围扩散,使高原内部及其周围都成为地震高发带,如汶川、雅安、玉树、九寨沟地震等。
风机吸风,引发洪涝
高原“抽风机”持续抽吸着季风,在甘肃南部、四川、云南形成大量降水,洪水、泥石流多发。
冰川融化,影响江河
冰川融化、湖泊扩张,青藏高原变得愈发湿暖。“超级水塔”影响下的江河会因此出现重大消长,甚至影响着周边30亿人的生存和发展。
什么是中国?
时间维度:中国历史发生过四次重要的转型,从商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最终走到了从清末开始的古今之变。 空间维度:中国历史是一个多元体系,包含中原、草原、海洋、高原、西域,这几个空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概念。
商周之变,中华普世主义理想的出现
中国 概念
中国宝鸡出土了青铜器“何尊”,铭文上说“周武王要宅兹中国“,就是说要“住在‘中国’”。在古代“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央”(文明意义上的中心)。
天命观与祭祀
商人认为天命降于商人,战争俘获羌人进行人祭
古人重视天命,认为天命所归才能成为君主。商人认为天命降于商人,采用人祭,通过战争俘获羌人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 羌人:商王朝西部商朝人以外的所有人
羌人反抗
周人组织羌人群体来反抗商朝,周起兵攻商,商纣王组织奴隶抵御,牧野之战商王的军队临阵倒戈,商朝随之覆灭。
新天命观
天命将于周人,周人要压制周人以外群体。天命降于周王,则周王是天下共主为所有人主持正义,是真正的普世主义观念。
周秦之变,中原分封割据进入大一统
诸子百家三大流派
儒家:回归传统--克己复礼
法家:抛弃传统--君主意志
道家:都无所谓--无为而治
法家最能提升战争效率,得到诸侯们政治上的大力支持
秦统一 六国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秦始皇统一六国
商鞅变法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建立严密户籍制度,推行连坐;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
汉朝官方思想转变与儒道法结合
法家极致战争效率导致王朝的终结
秦靠法和战争掠夺外部资源滋养内部,统一后只能掠夺百姓,难以长期维继致使二世而亡。
法向道的倾斜:高祖刘邦无为而治
汉承秦制,然而法家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经济凋敝,需要休养生息
大汉从貌似分封回归到本质大统一结构
汉初经济复苏后,君主采取推恩令、平叛等方式消除诸侯王、封国势力,使得大汉从貌似分封回归到本质大统一结构
独尊儒术:儒家理论为政治稳定提供保障
实质上的统一后,政权合法性受到挑战,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以德治国”等理论君主合法性找到了理论基础,规范并限制了王权,为政治稳定提供保障。 自此之后中原地区有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制度、理论基础。
中原与草原的相互塑造
纯汉人王朝无法同时稳定持续的统治长城以北
1、什么是汉人 接受儒家文化,并按儒家文化的指导生活的人,在古代就被视作汉人。与此同时,个体还必须生活在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结构当中才行。儒家文化所要求的这种特定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要求有比较稳定的家庭组织,而稳定的家庭组织,前提是你得是定居。 2、儒家文化的地理依赖性 定居的前提是农耕,而农耕有一个最硬性的约束条件,就是年降水量。东亚大陆上,如果一个地方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话,靠农耕是活不下去的。 中原农耕地区扩张极限是400毫米等降雨线(基本和长城重合),长城以北为草原,只能游牧才能生存。 因为自然生态原因,儒家越不过去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儒家文化只能在中原地区展开。 3、通知长城以北难以为继 出兵驱逐,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太大,军队退回后草原民族重新占领。派兵驻扎,后勤跟不上,就地取材只能游牧化,就不是汉人军队。只能守长城抵御外敌。
草原王朝靠速度、战斗力等优势能够一统天下
1、中原王朝的统一造就草原王朝的出现 草原上的资源有限,除了肉、奶等少数产品外,游牧者需要的很多种生活资料都要从南方农耕地区获得。这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战争与贸易,贸易显然是成本更低的办法。 中原统一后,帝国垄断了中原市场,贸易获取必需品难度急剧增加。如果无法获得必需品只能抢。 草原小部落无法有效抢劫,就联合成大的部落联盟,形成强大游牧帝国。 2、草原帝国战斗力 (1)草原上是骑兵,对上中原的步兵时,基本是碾压性的优势,速度快、冲击力大、骑射水平高。 (2)草原上的生产、生活、战斗的单位是合一的。战斗效率高,后勤压力低,远非中原军队可比。 (3)草原上比中原贫穷,对于草原帝国来说,战争近乎是净收益。对中原帝国来说,则战争近乎是净消耗,两边的战争收益和欲望大不相同。 这一系列原因,使得草原帝国会对中原帝国构成巨大军事压力 3、气候的变化加速草原王朝入主中原 小冰期导致降雨减少,人口对资源的压力一下子变得很大,会导致北方胡族大规模南下。
中原与草原继承逻辑的区别,造就胡虏无百年之运
1、草原的周期性继承危机 草原采取兄终弟及,第二代子侄都有继承权,就会分裂发生内战。 
二元帝国破除周期性继承危机
所谓二元帝国,就是在长城以南,能以中原儒家的方式来完成统治,统治者的身份是皇帝;在长城以北,则按草原游牧的方式来完成统治,统治者的身份是大可汗。 大可汗在入关后,可以用中原这边的庞大财富,一下把所有的草原骑兵全都养起来,军事贵族就被赎买掉了,然后再用草原骑兵来控制中原。 继承顺序终于能从兄终弟及转化为父终子及,周期性的继承危机破掉了,“胡虏”就可以超过一百年了。 
豪族兴起
汉武帝雄才大略的副产品
1、豪族兴起的原因 (1)战国时期贵族的后代,几百年来留下的世家大族盘根错节 (2)文景之治的几十年,社会很自由, 发展起来的很多大商人 (3)地方的大侠、豪强,他们乐于去结交更多的人,愿意去庇护走投无路的人 2、地方官僚与豪族结盟 (1)朝廷越来越依赖于通过官僚体系压制贵族 (2)官僚得靠钱来养啊,可是正因为豪族兴起,朝廷缺的就是钱 (3)最终地方上的官僚们开始跟当地豪族联手,造就了豪族社会 3、王莽:抑制豪族 (1)武帝之后的汉朝历史,恶性循环在不断加深。豪族越发展,朝廷越衰弱,朝廷越衰弱,豪族就越肆无忌惮。王莽作为豪族的代表众望所归,夺取了大权,篡位成为皇帝。 (2)王莽宣布了土地都属于国有 ,民间不可以自行买卖,奴婢也不可以私自买卖,盐、铁这两种最重要的民用物资、山川林泽、铸造货币的权力,等等全都被收归国有。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都是要抑制豪族,重新恢复帝国朝廷的统治能力。 4、刘秀:与豪族共治 豪族的兴起是个历史大势,王莽不肯接受这个大势,就被推翻了王莽的政权。刘秀作为这些豪族的领袖,建立了东汉政权。就凭刘秀的这些支持力量,东汉也注定只能是个皇帝与豪族合作共治的朝代
后汉皇帝喜欢“亲小人,远贤臣”
1.土族一代代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家大族,他们垄断了知识和地位,垄断了社会上的舆论。这些人就是所谓“贤臣”,他们差不多把持了朝廷和地方的各种重要职位。 2.官官和外戚的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赖于皇帝,这些人就是所谓“小人” 3.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实际上只不过是皇帝通过宦官之手,跟这些世家大族进行PK,是皇帝进行中央集权的努力。
魏晋 南北朝
豪族代表问鼎皇位和豪族集团带来的政治不稳定
中华大地不断进行中原、草原的二元统一的尝试
后三国时期制度创新奠定隋唐统一基础
1.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汉化改革,直接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北魏瓦解后,分成了东魏和西魏,再加上南边的南朝,这就是所谓后三国时代: 2.后三国时期,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创新,北周混一胡汉、建立二元帝国的事业,征服北齐一统华北,奠定了隋、唐世界帝国的基础。
唐宋之变,社会结构从豪族进入平民社会
皇权与豪族的抗衡
官僚与贵族的区别

科举考试是压制贵族的重要制度建设
科举的目的就是,要在贵族之外发掘人才,充实官僚系统,替换掉不怎么听皇帝招呼的贵族。
安史之乱促使豪族的终结,王朝走向平民社会
安史之乱人民仓促难逃,原先社会关系切断,江南成为平民社会。 江南经济为帝国带来新的财政,皇权下的官僚体系对抗豪族获得了政治的可能
多体系的整合
回鹘、吐蕃、大辽、宋、元、明,各朝代尝试多元帝国的整合与探索,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的整合趋于完善
大清--古代政治制度的集大成者
1、大清的多元帝国 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在不同地方也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作为体系的中国,其内部整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原以皇帝的身份出现,这是儒家所赋予的身份。 在满蒙地区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现,游牧者的军队主导着整个帝国的军事秩序。只要有满蒙骑兵,就能控制中原。反过来,只要有中原,就能统御满蒙的军事贵族。 在西藏地区以文殊菩萨转世的身份出现,提供了帝国的精神秩序。西域地区,则是主导着整个帝国所需要的安全战略空间。因为外蒙与新疆、尤其是北疆,在军事地理上可以说是同一个空间 2.在整个帝国的层面上来看,大清以汉文化水准已经很高的满洲为中介,把蒙古和中原给联系起来。又以蒙古为中介,把雪域高原以及西域新疆与整个帝国联系起来。
古今之变,古代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
近代转型
天平天国时期中国开始认识世界的新秩序
收复新疆以海关税收为担保,中国海陆枢纽地位显现
海洋秩序的输入与中国的身份认同
现代转型
民国的两个法统保障祖国的统一
1、《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国人民是包括汉、满、蒙、回、藏的所有人,但是临时参议院的议员代表只来自部分省份,并没有召集到来自全国的代表,它的权威很难获得满、蒙、回、藏地区的认可,因为人家本来只认大清皇上。 2、清帝退位诏书 诏书用的还是天命这说法,这就相当于一次特殊的禅让。也明确了满、蒙、回、藏都应成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弥补了《临时约法》的先天不足。
国民党:民族主义不能救中国
1、民族主义对内无法整合多元的中国 民国的基本原则是“五族共和”,就是说汉满蒙回藏(实际上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加在一块构成一个“大中华民族”,然而民族主义的理念与是没法真正用来整合内在多元的中国的 2、对外无法理解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关系 民族主义的格局太小,没能把自己获得的超级正当性转化为在国内整合各种力量、在国际争取更多支持的契机,因此也导致了国民政府后来的败局。
共产党:马列主义与中国人民的双向选择
马列主义作为更大格局、更高效的组织,使得共产党更好的整合内部民族问题,理解社会秩序 1、“内部控制”的组织机制 列宁主义不仅是一套意识形态,还是一套史上前所未见的、超级有效率的组织模式。 共产党的内部控制路线,是指它用一套理想信念由内及外地刷新组织成员的精神世界,让每一个微观的组织成员都对宏观的事业有一种信仰和忠诚。沦陷区农村的国民党统治都瓦解了,但是只要派几个共产党员过去,就算他们跟延安的信息沟通不畅,也能很快就搞起一大摊事,并且都不会偏离组织目标。 2、用共产主义格局处理民族问题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不仅为共产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效率,还给它提供了一种超级宏大的视野。 共产党因此就对少数民族问题给出了一种复合结构的解决方案,既承认了汉满蒙回藏的差异性,又在阶级政治的基础上论证了它们的统一性。而国民党为了确保统一性,就只能否认差异性。两相比较,自然共产党的方案更能获得少数民族接受。 3、用共产主义视野理解世界秩序 朝鲜战争是中国加入大陆秩序的宣言书,对越自卫反击战则是中国加入海洋秩序的宣言书。中国凭借超大规模性,占据海陆枢纽,有效整合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要素,竞争优势终于充分释放,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增长。
中国--世界枢纽
中国崛起
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奇迹
1、崛起能力:完善的供应链网络 西方进入创新经济时代,其制造业将生产流程大规模地外包。中国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把弹性与效率这两个要求放到了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处理。 高度专业化的单个小企业,确保了生产效率;而这些小企业组成的在不断动态重组的网络,又确保了弹性。弹性与效率两个条件就同时满足了。 2、崛起机遇:财税改革遇上世界订单 中国能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的第二个关键改变,恰恰就来自于中国的土地财政改革。中国的土地财政的发展,刚好使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发展起来了,使得供应链网络获得成长空间。
世界经贸双循环
中国成为“双循环”经贸结构枢纽 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构成一个循环:中国向西方国家出口制成品,从西方进口技术、资金以及各种高端服务业贸易,这个过程可以看作第一循环。 中国与其他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构成另一个循环:中国向这些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这是第二循环。 
中国--世界枢纽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枢纽,把海洋与大陆这两种秩序联系起来。 一个是它的多元成分(海洋,有大陆,还有海陆中介),另一个是它的超大规模性。
中国未来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连接祖国大地,重组各种资源,修复脆弱生态
1、连接: 跨越大江大河,跨越高山峡谷,跨越海峡海湾,把这个庞大的国家连成一体。 2、重组: 人口迁移、产业聚集、北粮南运、南果北上、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一个个大范围、大规模的资源重组,让这个原本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国家,得以释放潜力,高速运转。 3、修复: 1978年,一项超级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期启动。它没有钢铁洪流,主角是一棵棵看似柔弱却充满生命力的草木。它至今仍未完成,其规划工期长达73年,直到2050年才能收官。它雄心勃勃,要在西北、华北、东北的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它就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望1949年,70余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终于终结了衰落。十亿级人口的工业化进程,灿若群星的城市崛起,无与伦比的规模效应,让我们逐渐接近一个梦想,一个中国人从1840年起就没有停止过追求并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生活在中国
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人口,34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上下五千年耀眼历史,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34个省市自治区
四:两湖两广两河山
通:蒙贵川云青陕甘
八:四市四江福吉安
达:新藏两江加海南
港澳台
陆地地貌
山地33%
高原26%
盆地19%
丘陵10%
平原12%
吃:八大菜系-沿江沿海的美食盛宴
沿海沿江水产丰富食材种类多,一年四季都能以本地、本季食材为主,选用不重复的食材和烹饪手法,做出一桌宴席。
沿海从北到南:鲁苏浙闽粤
山东鲁菜九转大肠
浙江浙菜西湖醋鱼
广东粤菜太史蛇羹
福建闽菜鸡汤汆海蚌
江苏苏菜狮子头
沿长江从东往西:徽湘川
安徽徽菜臭鳜鱼
四川川菜回锅肉
湖南湘菜组庵豆腐
行:四通八达-天地河海的交通网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一个干支衔接、四通八达的全国交通网络。
跨越大江大河,跨越高山峡谷,跨越海湾海峡,连接岛屿岛礁,穿越沙漠戈壁,穿越高原冻土,终于形成了一个连接全国的交通网络。 519.81万千米的公路网(其中高速公路网16.1万千米)和14.6万千米的铁路网(其中高速铁路网3.8万千米)。 12.77万千米的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以及2.2万个港口泊位,连接着全国主要水系和口岸。 241个民用航空机场又织成了一张天空之网。 2020年年底,我国已建成11座长度超过20千米的特长铁路隧道,公路与铁路隧道合计3.8万条,总长达4.2万千米,相当于沿着地球赤道绕了一圈。
铁路--铁骨中国的炼成
隧道--中国人的穿山之路
进藏之路-此路只应天上有
桥梁--进击的中国跨度
住: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充满繁花绿树的中国,这里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雾霾治理--对流层保卫战
大坝--十万“勇士”的诞生
长江防洪--看得见、看不见的防线
国家公园--大熊猫最后的栖息地
国土绿化--平凡的生命,伟大的工程
梦想--宇宙、星辰大海
火箭
中国人的飞天之路
50多年前,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50余年后,一代代中国运载火箭奔向星辰大海
神州
一个国家的记忆
1999年11月20日 高度相当于20层楼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在巨大的轰鸣声中 火箭腾空而起 搭载着我国第一艘宇宙飞船 “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绝尘而去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这一年是1999年 对中国来说是个转折之年 而对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这一年是里程碑之年
北斗
排兵布阵20年
2020年6月23日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最后一颗北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 至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太空中,45颗导航卫星环绕地球 地面上,2700多个基准站组成“天罗地网” 这也是一个艰难的工程 从立项到完成 30多万名科技人员,400多家研发单位 奋战20多年,终于梦想成真 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覆盖全球,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GNSS)。
蛟龙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探索海洋的深处
2020年11月10日 “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深度10909米 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 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
持续提升,不断精进-Shawn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