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与环境
预防医学卫生学人与环境内容,总结了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环境与人群健康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1-19 17:04:35人与环境
环境与人群健康
环境
物质环境-自然环境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共同组成的稳定系统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生态平衡是人类健康的生态学基础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物质环境的特征
整体性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区域性
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地球化学性疾病
多变性
自然作用、生物作用、人类活动
生物富集
食物网
生物之间彼此以食物的形式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链状关系。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作用
食物链在维系生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概念:又称生物浓缩,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较低的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并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作用过程。
生物富集必须具备的条件
易为各种生物所吸收
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排泄
该物质逐渐积累时,不会对生物体造成致命的伤害
通过食物链进行
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物质环境对立统一性
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物质上统一
人类与物质环境间的双向性
物质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良好的物质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
不良的物质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作用
社会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
人既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唯一决定者,同时也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对象
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主要通过对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起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的健康
非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 人为或自然原因,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进而使环境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物
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生产性污染源:工业三废、农业污染
生活性污染源:粪便、污水、垃圾、废气
交通运输性污染源:噪声、振动、废气
其他污染源:辐射、自然灾害
环境污染物的转归
迁移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特点:梯度性、广泛性、多向性
生物转化
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过程,使其本身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
生物解毒作用、生物活化作用(苯并芘)
自净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危害逐渐减少
环境自净能力取决于环境的结构、状态和污染物的性质、数量
方式
物理净化:稀释、沉降、吸附、蒸发、升华等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中和
生物净化:吸收、分解或降解、转化
污染物在体内
吸收
经消化道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特点
消化道任何部位均具吸收能力,小肠是污染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以扩散方式为主,也可经载体转运;
可在肠肝循环的过程中反复被吸收
影响因素
污染物的脂溶性、肠道细菌及肠道蠕动状况等
经呼吸道
特点:肺泡总表面积大,壁薄,肺泡间毛细血管丰富,通透性强,经呼吸道吸收的污染物不经肝脏转化、解毒,直接由肺循环进入血循环
影响因素: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分压、污染物的溶解性、血气分配系数及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分散度、人的活动度、通气量等
经皮肤
环境污染物主要通过表皮和皮肤附属器吸收
特点
经皮吸收需通过三道屏障
表皮角质层:主要屏障,可阻止分子量>300Da的物质进入 连接角质层:阻止水、电解质、水溶性物质,容许通过脂溶性物质 基膜(表皮与真皮间):阻止少数物质
经皮吸收的污染物,可以不经过肝脏解毒。
分布
进入体内的污染物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污染物在体内分布因素
时期
早期:取决于不同组织器官血液供应
中晚期:污染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机体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污染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脂溶性)
贮存
靶器官和贮存库
贮存部位就是该化学物质的毒作用部位,此部位即为该化学物的靶器官或靶组织
某些化学物质在贮存部位含量虽高,但未显示出明显毒作用,此部位即为该化学物的贮存库
蓄积作用
物质蓄积:储存在体内的毒物的量逐渐增多的现象
功能/损害蓄积:有些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没有检测出其原形或代谢产物,但由其引起的损害逐步积累,最终可能导致疾病
转化
进入生物体的外来化合物,在酶的催化下,发生的一系列代谢变化过程称生物转化过程
生物转化的形式
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反应:结合
转化的主要部位(肝脏)和主要的酶
转化结果具有双重性
生物解毒作用、生物活化作用
排泄
从肾脏排泄:肾脏是排泄环境化学物的最重要的器官
从消化道排泄(肝胆)
从呼吸道排泄
其他途径如毛发、唾液、乳汁等
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
通常把环境中存在的毒物称为环境毒物
化学物毒性大小常以引起某种毒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来表达
引起某种毒效应所需毒物的剂量愈小,该毒物的毒性愈大
安全限值
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及各种环境介质中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量
低于此值,可视为相对安全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环境致病因素
概念:能使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环境因素
健康效应谱
将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及病理效应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
生物标志
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宏观或微观上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生物标志是预测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早期危害和制订各项安全限值的重要依据
危害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 3.致癌作用 4.致畸作用 5.致突变作用 6.免疫毒性作用 7.间接危害
危害的特征
1. 广泛性 2. 复杂性 3. 多样性 4. 长期性
危害的影响因素
体内因素(机体因素)
个体的易感性
易感人群:在同一接触水平下,对环境有害素特别敏感的人群
体外因素
污染物剂量或强度
剂量:进入机体的化学物质的数量,一般用mg/kg表示
强度: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的强度,其单位各异(如分贝、焦耳等)
剂量-效应关系
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化学物后所引起某一生物个体、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改变,这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称之为量效应
剂量-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学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用发生率来表示
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
三种类型的反应曲线:S型曲线、抛物线及直线
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限量
人体必需的元素及化合物
V型曲线或U型曲线
低剂量兴奋效应(hormesis )
倒U型曲线
弱刺激加速生命力,中等强度刺激促进生命力,
强刺激抑制生命活力,但很强刺激却能致死
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在一定剂量或强度条件下,暴露(或接触)时间长短或暴露频率对作用的后果具有重要影响
环境因素
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暴露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联合作用类型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联合效应的强度为各单独作用 强度的总和
协同作用:两种化学物质所产生的联合效应的强度远远超 过各单个物质作用强度的总和
增强作用(增效作用):指某一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另一化学物对机体有一定毒性,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毒性增强
拮抗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危险度评价(HRA)
收集和利用毒理学试验资料和人群流行病学资料等科学数据,按一定的评价准则和技术路线,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暴露人群的健康危害进行综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的过程
危害鉴定 暴露评价 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 危险度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