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环境与健康
预防医学卫生学环境与健康内容,总结了空气环境与健康、室内环境与健康、饮水与健康、土壤与健康等。
编辑于2024-01-19 17:12:08环境与健康
空气环境与健康
空气的性状
空气的物理性状
空气的物理性状包括太阳辐射(紫外线)、空气离子(负氧离子、超氧离子)和气象因素(气温、气湿、气流、气压)
空气的化学性状
空气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混合气体。组分几乎是恒定的
空气的生物性状
空气中一般无天然的微生物
空气污染
概念: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含有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来源:生产性、交通性、生活性污染
影响空气污染程度的因素
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排放量、排出高度、与污染源的距离
气象因素:风、气温、气压、气湿
地形:山地和谷地、陆地和水地、城市热岛
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直接危害
急性中毒
慢性炎症
长期吸入大气污染物可引起眼和呼吸系统的慢性炎症
变态反应
致癌作用
致畸作用
非特异性疾病多发
间接危害
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CO2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酸雨
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酸雨形成主要原因是大气中SO2、NOX等污染物溶于水汽中,经过氧化、凝结而成
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
导致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
常见空气污染物
SO2
水溶性刺激性气体(化石燃料、有色金属冶炼等)
(1)对眼睛、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作用。
(2)刺激上呼吸道平滑肌内的末梢神经感受器而产生反射性收缩,使呼吸道管腔变窄、发生炎症。
(3)SO2与烟尘产生联合作用,毒性增加。
(4)H2SO3气溶胶可进入肺的深部,引起慢阻肺
Nox
煤油、重油燃烧
(1)引起呼吸道阻力增加,纤毛运动减弱,肺吞噬细胞吞噬能力降低。(2)进入深部呼吸道的NO2能溶解于液体中,形成亚硝酸及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与腐蚀作用,导致肺水肿。(3)NOx与烃类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光化学烟雾
颗粒物
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为<100μm
可吸入颗粒物 粒径<10μm,又称PM10
细颗粒物 粒径<2.5μm,又称PM2.5
超微粒物 粒径<0.1μm,又称PM0.1
颗粒物对健康的危害
(1)吸附有害物质,进入肺泡、血循环
(2)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胚胎产生毒性
(3)损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
(4)一类致癌物
臭氧(O3)
来源: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光化学烟雾的指示剂)
危害:刺激呼吸道,引起咽喉疼痛、胸闷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损伤神经系统,引起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损伤皮肤;损伤免疫系统等
室内环境与健康
室内微小气候(居住环境):由于建筑物的墙、屋顶、地板、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
包括四个指标: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室内空气污染来源
室外来源
室内来源
(1)燃料燃烧、烹调油烟等。 (2)人的生理活动 (3)香烟烟雾 (4)室内建筑装饰材料及家具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引起中毒性疾病,CO引起急性中毒甲醛引起肝功能和肺功能异常
诱发癌症,甲醛、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
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尘螨、甲醛、花粉引起变态反应
感染性疾病,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可引起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空调冷却水中的嗜肺军团菌可引起军团菌病
导致病态建筑物综合征
导致空调综合征
CO对健康的危害
来源:家庭烹饪和燃料燃烧、以及吸烟等人为活动;室外的工业废气、交通工具的尾气。
危害: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诱发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死亡
甲醛对健康的危害
来源:建筑装修材料、脲醛树脂、酚醛树脂作为粘合剂
危害: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引起变态反应,主要是过敏性哮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损伤、致癌作用
总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
TVOC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总称,一般把有机物中沸点50-260℃,能产生有机蒸气的化合物的总称。常见的有苯、甲苯、二甲苯、二氯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乙烯等。
来源:主要来自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
危害:臭味和不适感,刺激作用、过敏反应,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和神经毒作用。
噪声对健康的危害
来源:
1 交通噪声
2 工业噪声
3 施工噪声
4 生活噪声
危害:
1 噪声对睡眠休息的影响
2 噪声对听觉的影响
3 噪声对工作的影响
4 噪声对健康的其他影响
饮水与健康
水资源:全球水体中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可用的水量/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量
水污染
概念: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使得进入水中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而导致天然水的理化性质和水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或破环生态环境的现象
来源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生物性污染:引发介水传染病
化学性污染
氰化物
来源:炼焦、电镀、选矿、钢铁热处理、贵重金属的提炼、染料、化工、医药和塑料等工业废水可导致水源污染
危害:头痛、头昏、心悸等症状。摄入体内的氰化物,可与硫代硫酸盐生成硫氰化物在体内过量蓄积,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造成甲状腺功能低下,使甲状腺增生和肿大
汞和甲基汞
来源:汞矿冶炼、化工、仪表
镉
来源:土壤镉、含镉工业废水。
危害:在肝、肾组织蓄积,损伤肾小管;骨骼代谢受阻,骨质疏松、萎缩、变形
酚
污染来源:焦化厂、煤气厂、化工厂、制药厂、炼油厂、合成纤维厂、染料厂等的工业废水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及造血系统损害症状、黑尿等。酚类化合物干扰内分泌功能
多氯联苯
健康危害:多氯联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干扰机体内分泌功能。人类接触多氯联苯可使免疫功能受损。中毒症状表现为皮疹、色素沉着、水肿、无力、呕吐等,已证实多氯联苯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来源:工业上常用多氯联苯作为增型剂、绝缘剂、高温润滑剂、橡胶软化剂以及油漆的添加剂等。如未经处理任意排放,可造成水源污染。
物理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照射损伤、诱发疾病;致癌致畸
水体热污染
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的措施
水源水的选择:深层地下水、泉水、浅层地下水。地面水选择顺序: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池塘水
集中式供水水源选择时考虑: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
水源水的防护:卫生防护带、周边无污染源
水质处理
混凝沉淀:加混凝剂 过滤:石英砂等 消毒:氯化消毒法等(普通、过量、持续加氯消毒法)
水的安全输送
配水管网系统卫生防护 二次供水的卫生防护(高层水箱、水塔)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
土壤与健康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适合植物生长的疏松层,由地壳中岩石长期的风化和微生物学的作用形成
作用
土壤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纽带;
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中心环节;
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及其食物链的首端;
许多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容纳和处理场所
卫生学意义
土壤的组成
土壤固相:土壤颗粒(90%成土母岩)、有机质和微生物;
土壤液相:主要是士壤水分,有固态水、液态水和水蒸气;
土壤气相:是土壤孔隙中的混合气体,是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因素
土壤的特点
组成的复杂性:成土母岩和天气气候不同,土壤的成分组成和形态特征也不同
微生物含量多: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原始的有机体
复杂胶体系统:腐殖质为主的有机胶体和粘土矿物的无机胶体,吸附作用较强
背景值和环境容量: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亦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土壤污染物对健康影响的多样性:土壤中有害物质对生物圈产生的危害绝大多是通过间接途径从土壤进入植物或渗到地下水和地面水,然后进入食物链
土壤污染
概念: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自净能力而引起土壤恶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主要来源
农业污染:农药和化肥污染;
工业和交通污染:工业“三废 ”及机动车废气污染;
生活污染:人畜粪便 、生活垃圾 和生活污水等;
灾害污染: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
电子垃圾:电子电器产品废弃物
类型
水型污染:通过污水灌田污染土壤,主要包括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型污染: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农药和化肥等直接弃入土壤,或者不合理的堆放等,经水淋洗后对土壤的污染。
气型污染:污染物来自大气沉降物,主要污染物有酸雨、铅、镉、砷、氟等
特点
隐蔽性:相较于大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不易被察觉(污染后仍保持生产力)。
累积性:不易扩散和稀释
危害的长期性和不可逆转性:某些污染物一旦进入土壤后,很难分解甚至不能分解。
不均匀性:空间差异较大
土壤污染自净
土壤污染自净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作用而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土壤的吸附和滤过作用、有机物的净化、病原体的不适宜而死亡、有害物质的迁移和转化等
对健康的影响
进入机体的途径
土壤——植物——人体 土壤——水——人体 土壤——空气——人体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生物性污染
来源: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医院、工业、生活污水
危害
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 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
化学性污染
重金属污染 镉与痛痛病、铅污染、铊污染等 农药污染
土壤的卫生防护措施
1. 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2. 工业废渣的处理 3. 污水处理 4. 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