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王德峰讲资本论
王德峰《重读资本论》的读书笔记,王德峰教授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资本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他强调了《资本论》的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性,指出这个副标题不能忘记,因为它提醒我们《资本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编辑于2024-02-11 08:49:52重读资本论-王德峰
1 事实or事实本身?
1.1 事实、范畴和事实本身
所有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特点:(1)要求实证,注重从事实(被本学科的范畴所构建过的事实本身)出发;(2)把事实放到本学科的逻辑体系中去讨论。 逻辑体系(逻辑系统,逻辑框架)指的是由一系列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整体。
Case:假定一对夫妻(丈夫经济学家,妻子法学家)遇到家务问题的时候,从纯粹理性的角度,丈夫会发言:“现在需要问题,这件事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为何?”,妻子会发言:“比起投入与产出,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我们的权利与义务分别是什么?”。
当代人总是不自觉地带着某种范畴去看待遇到的一切事物。 经济学家把一切放入经济范畴的逻辑框架讨论;法学家把一切放入法范畴的逻辑系统中讨论;物理学家亦然。
Case:两拨人打架,新闻记者一看这是群体性事件,那么报道的描述可能有这么几种:警匪之战,黑社会内讧,人民起义,...。但这几种报道,都不是他看到的,他实际看到的只是:两群高级灵长类动物在做肉体搏斗。
事实:被各种范畴所构建过的事实本身,比如经济事实、政治事实、化学事实等 范畴: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映,比如经济学中的价值、工资、商品等 事实本身:剥离掉各种范畴的事实
1.2 还原一个核心的经济事实
Case:对于资本雇佣劳动这个经济事实,包含三个经济学范畴:资本、工资(雇佣支付工资)、商品(劳动能被雇佣得先成为商品)。资本雇佣劳动能够实现是因为进行了等价交换,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经济学最基础最核心的范畴: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合理的经济关系,因为它没有政治强迫、等级压迫、奴役逼迫等,而是独立的个人-在市场上平等地见面-实现等价交换。这都基于价值范畴,经济学从经济事实出发,建立了一套经济学逻辑体系。这个体系是逻辑上的,可以进行理性推导,于是经济学成为一门(理性)科学。
从资本雇佣劳动中:把资本(能增殖的货币)拿掉,就是积累起来的劳动(生产资料);商品(被交易的劳动)拿掉,就是活劳动能力;工资(价值范畴下能和劳动等价交换)拿掉,积累起来的劳动和活劳动能力的等价交换不存在。 这时按理来说资本雇佣劳动就不会发生,然而现实是发生且每天发生。因为没有拥有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的只拥有活劳动能力的人,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只能去找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出卖活劳动能力保证自己的生存。 积累起来的劳动拥有一种无声而巨大的力量:让没有拥有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人主动地提供自己的活劳动能力。
人类积累起来的劳动有2种:(1)生活消费品,对它的使用只是在享受;(2)生产消费品(生产资料),对它的使用是创造新的价值。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做此选择:怎么花钱?具体来说就是是拥有生产资料还是拥有生活消费品? 选择购买生产资料的人自动拥有一种力量:让没有生产资料的人把一部分生命时间(活劳动能力)交由你来支配。
上面左边是经济事实,右边叫事情本身。从左到右的做法就叫“现象学还原”。 经济学在经济学范畴下只对左边进行讨论,且形成了自洽合理的经济学逻辑体系。积累起来的劳动被经济学标示为能增殖的价值,即资本。 右边这个权力在谁手里取决于我们所做的选择:选择拥有生产资料意味着拥有了它本身固有的权力:支配权。这是马克思重点讨论的内容。
1.3 马克思哲学革命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部分是非理性的,这个哲学革命就是要把向来的“范畴规定出事实”这件事情纠正过来,说明规定事实本身的范畴是怎么来的。
2 资本即权力?
2.1 经济活动的事实本身是非理性的
Case:市场上的竞争是什么? 经济学认为:是投身市场的资本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虽然会使一部分资本增殖的慢或不增殖,但最终会达到公平的局面——市场均衡。 马克思拿掉经济范畴后认为:竞争就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权力的竞争”,支配权就是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支配另一部分人(出卖生命时间),这就是社会权力,无声而巨大。
对资本(天性要求增殖,原因见后)做理性的研究叫经济学,当拿掉资本身上的经济学范畴范畴,就暴露出它的事情本身——一种非理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社会权力。
Case: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第一个目标是生存(脱贫),所以你去赚钱;脱贫后的第二个目标是安全,你继续赚钱,实现个人财务自由;实现个人财务自由后你的钱不足以支配别人,反而还要被别人支配,这时第三个目标是权力,你还会继续赚钱。无论什么时候,都受着社会权力的支配。
经济学把资本的竞争描述为一个理性的活动,你失败了是因为你经济学知识不完备,做了违背经济学逻辑体系的活动。 马克思拿《资本论》说:这是一场斗争,而这场斗争是非理性的。因为社会权力是一种非理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关系,不可能是理性的。
2.2 资本增值==创造贫困
原因见后,此处说结论和摆案例
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就是人与人不平等关系的扩大,贫困本身是先被制造出来的,资本的增殖每一步都在制造贫困,制造贫困会导致社会分裂。 人类社会的贫困,叫现代贫困,它并不是等阶压迫的结果——没有任何人运用等阶的政治权力迫使一部分人进入生产劳动领域。大家都平等交换、市场上见面、签用工合同。这个平等是价值范畴构建的,掩盖了贫困的不断被制造。
Case:法国黄马甲运动。 法国多年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拥有资本的大资产阶级获取越来越多的利润,这在国家社会内部必然导致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法国大比例的人口多年来工资没有增长,但物价却在上涨,燃油价格的提升直接导致黄马甲运动爆发。资本确实增值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扩大了,贫困不断被悄无声息地制造出来。
Case:特朗普上台。 不是特朗普一上台美国就社会分裂,而是社会已经分裂了才让特朗普有可能上台。全球化让美国大资产阶级获利,社会贫富分化拉大。信奉孤立主义的特朗普被占选举权更多的普通民众选举后,开始搞逆全球化,就是要弥合美国社会的分裂。
2.3 资本、财富、权力
Capital资本,它是当代财富的社会形式,所以叫wealth财富。经济学家发现今天的财富不是以使用价值(比如多少土地、多少粮食、多少牛羊)来计算,使用价值多不叫财富,资本增值了才叫财富。斯密将其著作命名为《国富论》,认为研究资本运动的规律等于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规律。
马克思承认今天的财富都是资本,同时又揭示了Capital资本,即Power权力。马克思将自己著作直接就叫《资本论》,认为研究资本运动的规律还等于研究当代社会权力的运动规律。社会权力是非理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关系,当它扩大到一定程度一定导致社会分裂,然后重建社会正义和平要费很大功夫——与其犯错再改,不如未错就改——即政党之间的斗争。
Case:当前世界经济大势是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 根据资本发展即社会权力扩大,现在是逆全球化趋势(社会分裂、国家对抗)占主导。当资本在国内竞争到一定层面,国内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扩大,国内更大的社会权力对抗就来了,就形成社会分裂;当资本在全球竞争到一定层面,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扩大,国家间的社会权力对抗也来了,就形成穷兵黩武。
2.4 权力表达为权利
资本就是权力,指的是社会权力,但不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国家机器:军队警察监狱,是维护社会权力的。
Case:现在我口袋里有一大堆远超出我个人消费范围的钱,而周围有一堆囊中如洗的人,那么会发生什么? 第一种情况:被抢,但因为有政治权力存在,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 第二种情况那么一定来:囊中如洗的人争着抢着要求被我雇佣,要求被我支配一部分生命时间,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
口袋里的钱虽然没有说话,但其他人会主动凑过来。所以社会权力不是观念,而是感性的、真实的力量。idea观念最终会来,观念把这个真实的感性的力量表达为权利Right。
从左到右,“法”的范畴就出现了。非理性的(社会)权力,现在穿上理性的外衣变成权利了。社会权力一定先成熟长大,然后意识形态将社会权力表达成上层建筑【法的体系和国家制度都要表达它】。所谓power决定right——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分两种:一种是思想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一种叫政治的上层建筑——国家制度和权利体系。
3 社会生产目的改变
3.1 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具体的使用需要,商品的价值能够满足商品流通中平等交换的需要。 这个平等交换能够实现源于:商品中都具有一定时间中的人类体力和智力的支出,那叫劳动时间,这一步叫“劳动抽象化”。
3.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建,而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
3.3 社会生产目的的改变
前资本主义时代已经存在商品交换,此时货币仅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功能。 此时的商品生产交换的过程是:W(商品)-G(货币)-W(商品),商品生产交换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生活性的需要,使用价值是商品生产交换的主导。
资本主义时代生产的目的改变了(后文说明原因),商品生产交换的过程是:G-W-G’。 此时这个过程要有意义就需要G’>G,此时是价值成为了商品生产交换的主导。G’-G的值叫剩余价值。
社会生产目的的改变,意味着货币成为了财富的主体。 人通过劳动跟自然界产生交换,人与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产生生活资料这种使用价值,人靠使用价值活着,生产的目的本应当就是作为使用价值的财富的增长。这是自然的、天然的生产目的。 然而这个自然的、天然的生产目的现在改变为一个很奇怪的目的:就是那样一个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增殖增长,货币是财富的主体了。
3.4 社会生产目的改变原因
欧洲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作为第三等级的商人无法购买土地。随着越来越多的农奴脱离贵族成为自由的劳动力,商人将其雇佣以后生产商品卖出所得无法购买土地,只能继续以货币的姿态进行流转。这种流转的目的天然要求货币实现增殖。
随着第三等级财富的增多,话语权的增大,贵族土地世袭的占有权终于变成商品到市场上流通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面地建立。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不是指资金的积累,而是土地服从资本运动。
3.5 资本本性——增殖
资本的本性就是增殖,安其本性它一定要突破欧洲的疆界。资本要有市场它才能存活、才能增殖,欧洲范围内部的市场是有限的,因此它一定要把全世界人类的消费需要看成是它的市场
3.6 资本增值发生在哪个领域?
重商主义认为来自商品流通领域,因为此时的商业活动主要是英国商人在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
重农主义认为来自土地耕作,它增加真正的财富,这时商人开始做租地农场主。
斯密认为财富增长来自市场流通,凡是能够让货币增殖的活动都叫劳动,因为它能让资本增值——这就是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认为使用价值大的东西交换价值小。李嘉图提出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把具体劳动进行了一般抽象成为了一般劳动,一般劳动通过货币进行计量,这样完成了劳动价值学说。
马克思认为资本增值来自生产领域,意味着劳动时间延长,流通领域不带来财富增长,但会分享来自生产领域的价值增长。
3.7 具体劳动受抽象劳动的支配
抽象劳动,(即)一般劳动,成为财富的源泉,而抽象劳动、一般劳动的增多,也就是资本增殖。 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如果不能卖出去成为交换价值的增殖,那这个使用价值是应该被废掉的,即你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就不能叫劳动。 具体劳动受抽象劳动的支配——你发生的一次生命活动算不算劳动?取决于它是否带来抽象劳动的积累。
4 资本不增殖,即死
4.1 货币==财富
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标志——经济学获得了自己的真正的研究对象。 劳动价值理论所说的价值,不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而这个劳动也不是具体劳动,因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指的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交换价值。 一般劳动成了支配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灵魂。每一个具体劳动它之所以作为劳动成立、被确认,是因为它是抽象劳动的积累。
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的增殖。 交换价值的增殖不可能发生在流通的领域里面,(即)不可能发生在商品交换的领域里,也不是单纯的只在一种劳动——农业劳动中。 凡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工业品也罢,或是其他的人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罢——都可以作为抽象劳动来确认它的存在。
一般劳动现在成了主体,它本来是对不同的劳动完成的一种抽象——把劳动的具体特点扬弃掉,只说劳动时间的投入。劳动时间就是人类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的量,购买劳动时间的货币,因此转化为资本。
货币成为主体意味着它不只是一个等价物,它是财富的主体,它的增长就是财富的增长。所以货币是今天支配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经济生活的原则。货币具有普遍的购买力,同时货币是当代社会权力的代表。
4.2 簿计学不可遗忘
经济学之前的会计的行为——簿记学,直接计算我们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并且想方设法地保证这份使用价值的存在。当财富不是以使用价值的量来计算的时候,而以货币的增殖来计算的话,簿记学就被经济学取代了。
今天能丢掉簿记吗? 经济学是通过市场,通过劳动创造的剩余劳动,这个剩余劳动卖成功叫剩余价值,即货币增殖,增殖了它才具有在市场上的购买力。 假如这个市场断了呢?我们还能否生活?这时候“簿记学”又重新被记忆。
电和蜡烛的关系,电脑和打印机的关系,都在提醒我们不可以忘记簿记学,比如粮食储备、石油储备等等。 人还是必须站在大地上的,不站在大地上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资本本质上——抽象劳动统治具体劳动,交换价值的增殖支配使用价值的生产。整个社会生活唯心主义,叫脱离大地。 市场经济一定会发生大规模的危机:以前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现在是金融危机。
4.3 剩余价值来自哪里
劳动价值理论为马克思“剩余价值规律”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考察G→W→G’内包含的一般劳动过程。 G的展开需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表示分别用生产成本和工资进行衡量,工资代表劳动时间(假定8小时)。生产资料的价值按生产成本不增不减地转移到W上,劳动力的成本按工资转移到W上。卖出的时候实现为G’,G’内在要求比G大,不然这个过程没有意义。 资本家说G’和G的差额就是工资,就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全部由工资偿付给劳动者。 真这样的话就是按照“资本雇佣劳动”这个经济事实表达,雇佣就是等价交换。
生产资料必须和劳动力结合才能创造新价值,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全部等于工资给了劳动者,那么资本家干嘛做这件事?
根据剩余价值规律,让一个劳动者8小时的劳动中有一部分叫剩余劳动,另一部分叫必要劳动。假定4小时的工作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足够支付工资所代表的价值了的,另外4小时剩余劳动也就是使价值增殖的劳动。
4.4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市场是个竞争舞台,为了存活资本家需要尽可能降低自己的成本,即在劳动时间上下功夫: 第一种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增加绝对剩余劳动或者说是扩大绝对剩余价值,但这种方式存在着界限。 第二种是减少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求提高生产效率。技术运用和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剩余劳动的比例,缩小必要劳动的比例。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剩余价值。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不能只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叫原始野蛮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能靠这个活着,但竞争让它必须活。 怎么竞争?竞争技术——围绕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个目标展开了技术运用于生产劳动。今天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主导性力量是技术开发。
4.5 技术与技艺
资本主义生产一定带来技术的运用。在这之前,人类没有技术,只有技艺。 技术和技艺是两种不同的自然观。自然观,就是怎么看自然界。技术是把自然界抽象化为质料的世界,等着人类用自己的概念所创造的技术去处理的。技艺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西方思维的一个特征——对自然界隐藏着一种技术的态度,他要分析、解剖自然物,然后把它化为一种物质的东西。
资本来了——资本主义这种生产关系把人的劳动抽象化,要把感性的特征降低到最低水平。效率,把人的劳动抽象化的同时一定会把自然界抽象化。 资本与技术是孪生兄弟。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旦成立,机器在逻辑上已经发明了。
4.6 效率至上
我们今天终于在一个技术文明的世界里了,它的原则就是效率。因为效率必须有技术,因为技术必须把自然界抽象化,因为资本就把人的劳动抽象化了。我们的生活效率越来越高,我们人生的意义越来越空虚化。
资本来到人世间,诞生于欧洲,它同时带来一个兄弟叫技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根本改变的目标取向就是效率,就是你在效率上必须不断地上升,你停滞就是落后倒退,技术带给现代文明一个东西叫进步强制。
5 非自洽的资本主义
5.1 发展即限制
资本主义的本性要求它要征服世界,突破一切民族的疆界,它让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差异在资本面前消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遭遇到外部的界限、外在的界限。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每一步都同时产生限制自己的力量。资本主义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消费的几个环节并不是如经济学家所设想的那样、所设定的那样:是一个逻辑上自洽的系统。
5.2 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
在一个劳动者一定的劳动时间段里边,劳动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企业家偿付给这个劳动者的工资部分,那么剩余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了。
劳动效率提高之后,必要劳动在整个劳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剩余劳动的占比越来越大。然而劳动者的工资,即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不会随着剩余劳动的增加而增加。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工资和剩余价值,它们的比例是和必要劳动跟剩余劳动的比例同步的、规定好的。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大量的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到市场上去,主要的消费者是劳动者,但劳动者的工资存在限制并没有大量增长,无法消费这么多的产品。企业家一方面因为生产过剩所以他希望他的员工在社会上具有旺盛的购买力,但是他的员工在他的企业劳动的时候他又要限制他的购买力,即限制工资。 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无法克服的悖论。
5.3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以价值增殖为追求的资本主义生产都要追求剩余劳动,但剩余劳动如果无法在市场上获得价值实现(卖掉),它就不是剩余价值了。 因为现在货币是财富的衡量标准,产品只有卖出去了才意味着拥有财富。剩余劳动不能实现为剩余价值的话、不能实现为它最初投资的增殖、货币的增殖的话,那么企业就只有破产。所有投入,烟消云散,甚至还背负债务。
“生产过剩危机”过剩的绝不是剩余劳动,过剩的是这部分剩余劳动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不了剩余价值。这时只有一个做法,把它(产品)毁掉,一旦毁掉就重启市场需求。毁掉的办法有两种:自然灾害和战争。
资本主义既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又随时准备破坏既得的生产力——它的每一次发展会产生自我限制:它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破坏生产力;它不发展生产力,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可能。所以它本性上要求发展生产力,但它同时又会不得不破坏它发展出来的生产力。
相对过剩的危机一旦发生之后它会成为一个连锁反应,因为产业都是链条,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之间的交往媒介是共同的,叫资金。所以产业链又同时意味资金链。那么这个连锁反应它是跨国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日本国内生产危机解决不了,就侵占东北地区,向东北人民大量倾销日本货。这样中国的民族商业民族企业都不断被它打击,于是政府要出面保护国内企业,战争就来了。 美国国内生产危机解决不了,但因为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一片辽阔的土地,他们解决危机只需要一个问题——资金链、产业链断了,那就人为投入货币进行重启。这就是要突破第三个界限——货币是生产的界限。
5.4 货币是生产的界限
社会生产目的的改变使得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过程(G-W-G’)始终以货币做媒介和表达。“启动”就是货币,货币贯穿着整个生产过程,从开始到结束。
一个产业链上,前后的环节全是货币,货币的结算一旦(在某个环节)发生障碍,这个环节就死定了。 因为生产必须循环往复啊。资本主义生产遇到这种情况叫碰到了它的界限了,而这个界限是它自己设定的,于是它开始突破——超发货币。不超发货币借到发生障碍的哪个环节的话,就一点挽回的余地都没了。
由于货币是国家的主权,要进行超发那么国家必须要干预经济了。罗斯福新政:第一件事实践了超发货币,将其借贷给企业恢复生产;第二件事,没用掉的放在国库里的税收,拿出来进行国家投资带动就业,恢复劳动者的消费能力。这是在赌博——赌恢复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被再就业的劳动者消费掉,从而恢复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这样过剩危机就解除了。
这种做法是后来每一次遇到经济危机时的共同做法。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危机了:国家投资重现市场需求,有效购买力一旦产生这个市场就活了;超发货币让那些产业生产重新生产。这样就保证了G-W-G’的成功循环往复。
所以经历过多次“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打击的西方国家,终于一步步走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金融资本主义。
5.5 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追求剩余价值,如果某种使用价值带来不了剩余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将不被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它一方面带来人的实际需要的满足,(然而)如果这种实际需要的满足不能带来剩余价值,这个满足就不被生产了。
5.6 四个界限总结
四个界限就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自身的矛盾、悖论的揭示。表明资本主义它自己的发展的同时,也在积累否定自己的力量。 那么它否定了自己,不是说资本主义带来的文明的果实会消失,而是人们为了保存已经获得的果实,就不得不改变保存方式。 获得果实、成果的方式并不是保存成果的方式——通过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人们获得了大量的文明成果,但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来保存这样一个成果是不可能的,这叫辩证法。
6 再谈金融资本主义
6.1 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让投资本身市场化、投资行为市场化,这是金融资本主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 有人歌颂了这种发明,认为它将一劳永逸地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危机。通过证券市场这种市场化的社会集资手段,能够实现生产所需的的资料、能源的最佳市场化配置。
6.2 金融神经系统
突破第三条内在界限靠的就是“金融手段”。现代金融体系成了当代经济的神经系统,其神经的末梢深入到企业内部的财务。
这个神经系统完全可能传递出错误信息,所以金融资本主义在成长的每一个过程中都经过苦难。在每一次苦难之后会让金融系统的规则更加完善——(也)就是避免传递错误信息。
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果大量错误信息传递以后就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结果是实体经济一塌糊涂——该得钱的没钱,不该得钱的堆在那里——企业没办法让资金产生效益回馈于利息获取者,利息获取者都在资本市场,然后倒过来让资本市场垮台。
6.3 生息资本
资本之所以表现为商品,是因为资本被提供到市场上来,并且货币的使用价值实际上作为资本被让渡。它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利润”。
资本所以表现为商品,是因为利润分割的“利息”和“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是由供求,从而竞争来调节的,这完全和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它们(供求、从而竞争)来调节的一样。工资也是这样,如果供求平衡,供求的作用就会互相抵消,工资就等于劳动力的价值。
货币资本的利息却不是这样,在这里竞争并不是决定对规律(价值规律)的偏离,而是除了由竞争强加的分割规律之外,不存在别的分割规律,并不存在“自然”利息率。利息率没有“自然”界限。
利息不存在价值中心线,只有分割规律,没有价值决定规律。它就是一种奇怪的商品,就是“资本生利能力”作商品,它只有价格没有价值。
6.4 资本生利能力为何没有自然利息率
一个是实体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产生平均利润的能力不固定;一个是利息率的决定,除了产生利润的能力是真实的之外,它的利息率由货币供应量这个不固定的量影响。
资本市场自身因为没有价值中心线,它就会变成各种事业自由竞争的场所,于是强加出一段时期的分割规律(利息率)来,这种利息率一旦是强加的,它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直到崩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