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企业管理学第四版第一篇第二章计划
这是一篇关于企业管理学第四版第一篇第二章计划的思维导图,包含计划及其流程、计划的类型及影响计划的因素、目标与目标管理等。
编辑于2024-03-02 17:05:28第二章计划
计划及其流程
计划概述
概念
狭义:计划工作中计划编制的结果。 广义: 人们编制、执行计划,以及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等一系列计划管理工作,简称 为计划工作。
特点
首要性: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支持和保障计划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的。 计划工作又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前提。 普遍性:一切有组织的活动,不管大小,重要与不重要,全局性的或是局部性的,都必须有计划。 重要性:决策是最重要的管理工作,而实际上计划工作也是一项决策工作。在什么时间(when),由什么人或部门(who),在什么地方(where),去做什(what)和如何去做(how)。
作用与要求
作用
1.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指挥的依据。 2计划是管理者实施控制的标准。 3.计划是降低未来不确定性的手段。 4.计划是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工具。 5计划是激励人员士气的武器。
基本要求
可行性 指导性 预见性 目的性
计划流程
明确企业的使命和宗旨; 估量机会及确立目标; 拟定计划方案; 确定计划方案; 选择、确定计划方案; 制定派生计划;
计划的类型及影响计划的因素
类型
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时间期限长短)
长期:五年以上计划,方向性和长远性计划,它主要回答的是组织的长远目标与发展方向以及大政方针方面的问题,通常以工作纲领的形式出现。 中期:一年以上五年以内计划,根据长期计划制定的,它比长期计划要详细具体,是考虑了组织内部与外部的条件与环境变化情况后制定的可执行计划。 短期:一年极其以内计划,比中期计划更加详细具体,它是指导组织具体活动的行动计划,一般是中期计划的分解与落实。
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所涉及的组织活动范围)
战略计划是对组织全部活动所作的战略安排,通常具有长远性、单值性和较大的弹性,需要通盘考虑各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情况,谨慎制定以指导组织的全面活动。由高层管理人员负责。 战术计划一般是一种局部性的、阶段性的计划,多用于指导组织内部某些部门的共同行动,以完成某些具体的任务,实现某些具体的阶段性日标。由中、基层管理人员甚至由具体工作人员负责。 作业计划则是给定部门或个人的具体行动计划。作业计划通常具有个体性、可重复性和较大的刚性,一般情况下是必须执行的命令性计划。由中、基层管理人员甚至由具体工作人员负责。
综合、专业和项目计划(所涉及的活动内容)
综合计划一般会涉及组织内部的许多部门和许多方面的活动,是一种总体性的计划。 专业计划则是涉及组织内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活动的活动计划。例如,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财务计划等,它是一种单方面的职能性计划。 项目计划通常是组织针对某个特定课题所制定的计划。例如,某种新产品的开发计划、某项工程的建设计划、某项具体组织活动的计划等,它是针对某项具体任务的事务性计划。
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其对执行者的约束力大小)
指令性计划一般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向下级下达的具有严格约束力的计划。指令性计划一经下达,计划的执行者就必须遵照计划开展活动,并且要尽-切努力去完成计划。 指导性计划可以是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也可以是同级部门编制的,它对计划执行者不具有严格的约束力,是一种参考性的计划。
影响因素
组织
组织的层次
基层管理者的计划活动主要是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作业性计划。 当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等级上升时,他的计划角色就更具战略导向。 高层管理者主要制定战略性、方向性的战略计划。 中层管理者制定的计划内容介于高层管理者与基层管理者的计划之间。
组织的发展阶段
形成期,组织目标具有一定的尝试性,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所以,计划需要很大的灵活性。高层管理者应当更多地依赖指导性计划,只提出重点,使中层和基层管理者可以随时按需要进行调整,而不把中层和基层管理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和行动方案上。 成长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大为减少,虽然仍以短期计划为主,但计划更为具体明确了。 成熟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可预见性最大,最适用于长期、具体的计划。 衰退期,组织面临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又增多,这时计划应从长期、具体转入短期和指导性内容。
业务
业务的性质
常规性的业务
发展的新业务
业务的范围
多元化
单一化
环境
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计划就越应具有指导性,计划期限也应越短。
制定者的因素
制定者的因素是指计划由具有什么素质的人来制定。
管理因素
这里主要指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水平,即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定额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和班组建设工作的状况和水平。
目标与目标管理
目标
目标的概念及作用
概念
是组织和个人在一个时期内通过努力而期望获得的成果。
作用
支配组织活动的作用。
指导计划编制的作用。
激励员工士气的作用。
目标是一个组织各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会起到多种作用。
目标内容体系及要求
目标内容体系
层次:每个管理人员都要制定目标,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关注的目标是不同的
时间:一个组织的目标也可以按照时间跨度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内容:一个组织的目标还可以按照组织不同的活动内容所要实现的各种目标进行分类。
目标要求
目标必须是先进的:目标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和要取得的成果。
目标必须是可实现的:目标的可实现性是目标能够真正起作用的关键。
目标必须是具体化的:目标的具体化是指目标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辞。
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时间期限:已确定的目标必须是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去实现,即在确定目标的同时必须确定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时间限制。
目标管理(MBO)
概述
即企业领导提出的方针目标,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根据总目标确定一定时期的工作与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实现而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工作。
特点
1.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它把自己的目标体系以目标展开图的形式固定下来,有着鲜明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2.协商交流,实行自我控制,在方针目标制定中注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上下结合地反复协商和意见交流,是目标管理的基本做法; 3.强调成果,注重实效,它对目标、成果的评价方法规定得很体明确,易于操作,便于测定; 4.重视提高素质,突出激励作用。
目标制定
原则:整体性;激励性;可行性;针对性 步骤:收集信息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制定企业总目标;确定目标的结构和内容;目标的商定和展开。
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目标体系的确立阶段。 1.最高管理部门提出组织的总目标。 2.进行有关组织人事决策。 3.确定下属目标 4.目标的平衡和调整。 5.目标体系的整理和确立。 第二阶段--目标实施阶段。 1.对下级按照目标体系的要求进行授权,以保证每个部门和员工能独立地实现各自的目标。 2.加强与下属交流意见,进行必要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严格按照目标及保证措施的要求从事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等。 第三阶段一--成果评价阶段。 在达到预定期限时,上下级一起对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客观地评价目标的完成情况,以目标完成情况为依据,按绩效状况奖惩,并找出取得成绩的原因和出现问题的教训,总结经验,为下一期目标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奠定基础。 成功的原因主要有:通过讨论与合作,强化了组织内部的沟通,进而使组织成员对目标及目标实施途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每个人都有了明确的工作且标,所以工作绩效的评价便更具有客观性,减少了主观性:目标管理具有系统性,这对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目标管理强调组织成员的参与,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目标管理实践上的失败主要来源于实施过程,主要表现为: 1.缺乏来自高层管理当局的支持。 2. 一些企业在目标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定量的目标和计划,为了了解目标管理系统的进展状况,需要大量的文件和记录工作,给人们带来了过多的“额外负担”,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情绪。 3.缺乏沟通。有的情况下,组织的管理人员单方面地为各自的下属安排甚至是强制性地 布置目标,下属没有参与的机会,这种做法违背了目标管理的宗旨。
现代计划方法与技术
一.滚动计划法 二.线性规划法 三.网络计划法
选择、确定计划方案
随着经济管理实践和理论的深化,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唯一目标日益显露出弊端。
决策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提出了“管理人”的概念,把价值判断引入管理活动中,使企业建立起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双目标体系
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企业生存离不开资本,利润是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