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知识全面,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3-19 23:20:00这是一篇关于方法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导论。
对2024版新中特进行的总结、梳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这是一篇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方法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导论。
对2024版新中特进行的总结、梳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这是一篇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与发展
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实践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历史地位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形成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表现
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
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原因
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历史阶段及其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
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3.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二、形成过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党的十二大(198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3.党的十三大(1987年)
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4.南方谈话(1992年):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5.党的十四大(1992年):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6.党的十五大(1997年):正式命名“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
三、基本问题
1.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 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2年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 两条根本原则
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四、主要内容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政策,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3. 党的基本路线
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内涵: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图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要求
第一,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第二,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意义: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充实完善
十七大加入“和谐”
十九大,加入“美丽”,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
4.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发展要抓住机遇。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发展经济
第三,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邓小平深刻地概括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断,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5.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6. 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的实质和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5)对外开放的要求
一是在开放的范围上,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他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二是在学习的内容上,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三是在开放的原则上,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思想坚持了辩证法德全面性,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为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实了新的内容
9. “一国两制”
内容:
(1)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10.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五、历史地位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篇之作
为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形成条件
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形成过程
首次阐述: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
回答问题:2000年6月9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全面阐述:2001年7月1日,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写入党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
三、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主要内容
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所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分配制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解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五大初步勾画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蓝图
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当你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始发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2)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3)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是前提,讲政治是核心,讲正气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与革命气节。
(4)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5)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毫不动摇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五、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一、 形成条件
1. 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2.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
3. 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二、形成过程
1. 第一次提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2. 走向成熟:党的十七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3. 发展完善:党的十八大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三、科学内涵
1. 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2.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其中“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4.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四、主要内容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6.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五、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