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4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第一章(组织激励)
因2024年相关教材还没出来,此导图主要来源于2023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及精讲教材。但大体内容和2024年考试大纲基本一致。因为自己要备考,同步将制作的内容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直接看导图学习即可。希望2024年大家一起上岸!加油!!! 第一章 组织激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需要、动机与激励;第二部分为激励理论;第三部分为激励理论在实践方面的应用。
编辑于2024-03-25 14:36:05第四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两个部分即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实施过程;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 因2024年相关教材还没出来,此导图主要来源于2023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教材及其精讲教材。但大体内容和2024年考试大纲基本一致(大纲可以在中国人事考试网查看)。 因为自己要备考,同步将学习制作的内容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方便直接看导图学习与复习。希望2024年大家一起上岸!加油!!!
第三章 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包含三部分即①组织设计;②组织文化;③组织变革与发展。 因2024年相关教材还没出来,此导图主要来源于2023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教材及其精讲教材。但大体内容和2024年考试大纲基本一致(大纲可以在中国人事考试网查看)。 因为自己要备考,同步将学习制作的内容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方便直接看导图学习与复习。希望2024年大家一起上岸!加油!!!
因2024年相关教材还没出来,此导图主要来源于2023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教材及其精讲教材。但大体内容和2024年考试大纲基本一致(大纲可以在中国人事考试网查看)。 因为自己要备考,同步将学习制作的内容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方面直接看导图学习与复习。希望2024年大家一起上岸!加油!!! 第二章领导行为,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①领导理论;②领导风格与技能;③领导决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第四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两个部分即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实施过程;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 因2024年相关教材还没出来,此导图主要来源于2023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教材及其精讲教材。但大体内容和2024年考试大纲基本一致(大纲可以在中国人事考试网查看)。 因为自己要备考,同步将学习制作的内容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方便直接看导图学习与复习。希望2024年大家一起上岸!加油!!!
第三章 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包含三部分即①组织设计;②组织文化;③组织变革与发展。 因2024年相关教材还没出来,此导图主要来源于2023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教材及其精讲教材。但大体内容和2024年考试大纲基本一致(大纲可以在中国人事考试网查看)。 因为自己要备考,同步将学习制作的内容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方便直接看导图学习与复习。希望2024年大家一起上岸!加油!!!
因2024年相关教材还没出来,此导图主要来源于2023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教材及其精讲教材。但大体内容和2024年考试大纲基本一致(大纲可以在中国人事考试网查看)。 因为自己要备考,同步将学习制作的内容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方面直接看导图学习与复习。希望2024年大家一起上岸!加油!!! 第二章领导行为,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①领导理论;②领导风格与技能;③领导决策。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中级)-第一章(组织激励)
1、需要、动机与激励
需要
概念
指因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如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的社会需要
动机
概念
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义,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要素
(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即选择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2)努力的水平,即行为的实施程度
(3)坚持的水平,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
种类
(1)内源性动机(又称内在动机),指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本身,因为这种行为可以带来成就感或者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处于内源性动机的员工看重的是工作本身,如寻求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获得为工作和组织多做贡献的机会以及充分体现个人潜力的机会
(2)外源性动机(又称外在动机),指为了获得物质或社会报酬,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完成某种行为。完成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出于外源性动机的员工更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报偿,如工资、奖金、表扬、社会地位等
激励
概念
指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类型
(1)从激励内容角度可以将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2)从激励作用角度可以将激励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3)从激励对象角度可以将激励分为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2、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需要层次
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
(1)生理需要
食物、水、居住场所、睡眠、性等身体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要
主要针对身体安全(如脱离危险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安全(如不解雇的承诺或舒适的退休计划)的需要,以免身心受到伤害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包括内在的尊重的需要(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和外在的尊重的需要(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主要观点
(1)人都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3)这五种需要层级(自下及上)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的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
(4)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①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基本需要;②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高级需要。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而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
在管理上的应用
(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
(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需要,因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
(3)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当员工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公司仍以原来的方式来激励员工,效果会很微弱;如果着眼于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需要,对员工的激励就可以使组织绩效得到明显的提高
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颇受企业管理者的欢迎,因为该理论与人们的直觉经验相契合,易于理解。但是,实证研究表明,这一理论并不十分可靠和准确:五个层次的需要并不严格呈阶梯关系,不是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也不是只有当低级需要都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较为呆板,不完全适用于复杂多变的实际环境。
双因素理论
主要内容
双因素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此理论又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
是指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因素。具备这些因素可以令员工满意,但不具备这些因素也不会招致员工的不满
保健因素
是指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具备这些因素只能使员工不产生不满情绪,但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在管理上的应用
让员工满意和防止员工不满是两回事,需要从两方面人手。提供保健因素,只能防止员工发牢骚,消除不满,却不一定能激励员工;要想激励员工,就必须重视员工的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等
工作丰富化的管理措施就是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实践应用的例子,该管理措施强调员工参与更多的工作规划,自我监督工作进度,正式采纳了双因素理论的建议。
ERG理论
主要内容
行为学家奥尔德弗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修订,使之与实证研究的结果一致,提出了ERG理论,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
(1)生存需要(existence),指个体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或个体维持生存的物质条件。这些需要大体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全部“生理需要”和部分“安全需要”相对应。
(2)关系需要(relation),指个体维持重要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归属和爱的需要”和部分“尊重的需要”相对应。
(3)成长需要(growth),指个体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欲望。这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部分“尊重的需要”和全部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对应。
特点
(1)认为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同时,奥尔德弗提出“挫折-退化”的观点,认为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话,则对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
(2)ERG理论更为灵活变通,不是僵化地对待各种层次的需要,而是更好地补充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更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即人们可以同时追求各种层次的需要,或者在某些限制条件下,各种需要层次之间可以进行转化。
(3)ERG理论的变通性尤其有助于说明在文化、环境的差异下个体需要的差异
三重需要理论
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三重需要理论,认为人有三种重要的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亲和需要。
成就需要
(1)指个体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成就需要高的人主要有3个突出特点:选择适度的风险,有较强的责任感,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 (2)通常成就需要高的人,可以是优秀的业务专员,但却不一定是优秀的经理。
权利需要
(1)指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欲望。权力需要高的人的特点:喜欢支配、影响别人,喜欢对人“发号施令”,十分重视争取地位和影响力;喜欢竞争,追求出色的成绩 (2)通常而言,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其权利需要也越高,越希望得到更高的职位
亲和需要
指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亲和需要强的人的特点:重视被别人接受和喜欢,追求友谊和合作;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易被别人影响,因而往往在组织中充当被管理的角色
在管理上的应用
(1)在对员工实施激励时,需要考虑员工这三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以便提供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激励措施
(2)在组织人事安排上,测量、评价一个人的成就需要对如何分派工作和职位有重要的意义
公平理论
主要内容
在组织中,对员工赋予的责任、职权和员工所获得的薪酬、晋升等因素所造成员工的公平感对员工的激励起着重要的作用。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而且关心自己和他人在工作和报酬上的相对关系;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成为对照者)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相比较,来进行公平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员工比较的是其对投入、产出的自我知觉,而非投入、产出的客观测量结果。
恢复公平的五种方法
(1)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
(2)改变对照者的投入或产出
(3)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
(4)改变参照对象
(5)辞职
在管理上的应用
(1)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来判断是否给予更多报酬,并确保不同的员工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大致相同,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
(2)因为公平感是员工的主观感受,应注意经常了解员工的实际想法。对于有不公平感的员工应予以及时的引导或调整报酬
期望理论
主要内容
弗罗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动,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在一定概率上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可以带来相应的报酬。动机是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①一个人需要多少报酬(效价);②个人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期望);③个人对绩效与获得报酬之间关系的估计(工具性)
可以表达为:动机=效价x期望×工具性
效价:个体对所获报酬的偏好程度,它是对个体得到报酬的愿望的数量表示
期望:员工对努力工作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强度。期望是员工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绩效的估计值,用概率表示
工具性:员工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
强调情境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原则可以用来解释每一个人的动机
在管理上的应用
期望模型中的三个因素可以有多种组合,产生最强动机的组合是高的正效价、高期望和高工具性
强化理论
主要内容
行为的结果对行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
并不考虑人的内在心态,而是注重行为及其结果,认为人是在学习、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管理上的应用
这一理论对解释行为很有帮助。但严格地说,强化理论并不是地道的动机激励理论,因为它忽视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动机概念本身不存在了,也就谈不上什么激励了
尽管强化作用对行为颇有影响力,但却不是行为的唯一控制因素
3、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目标管理
含义
基本核心是强调通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而且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
设定过程
可以自上而下来设定目标,将组织的目标层层具体化、明确化,分解为各个相应层次(分公司、部门、个体)的目标;低层次单位的管理者和员工也可以参与自己目标的设置,所以目标管理也包括自下而上的过程
4个要素
①目标具体化;②参与决策;③限期完成:④绩效反馈
参与管理
概念
让下属实际分享上级的决策权
原因
(1)当工作十分复杂时,可以让了解更多情况的人有所贡献
(2)现代的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程度很高,有必要倾听其他部门的意见
(3)可以使参与者对做出的决定有认同感,有利于决策的执行
(4)可以提供工作的内在奖赏,使工作显得更有趣、更有意义
条件
(1)员工应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参与
(2)员工参与的问题必须与其自身利益相关
(3)员工必须具有参与的能力,如智力、知识和技术、沟通技巧等
(4)参与不应使员工和管理者的地位和权力受到威胁
(5)组织文化必须支持员工参与
(6)员工的参与需要
质量监督小组
一种常见的参与管理的模式,通常由8~10位员工及1名督导员组成,小组成员定期开会,占用工作时间讨论质量方面的难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监督实施
参与管理的具体应用
参与管理同许多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如双因素理论和ERG理论
绩效薪金制
概念
指将绩效与报酬相结合的激励措施,通常采用的方式有计件工资、工作奖金、利润分成、按利分红等
优点
员工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金会自发地努力工作而不需要管理者的监督,因此可以減少管理者的工作量
计件工资
通过确定每件产品的计件工资率(每件产品的报酬),将员工的收入和产量直接挂钩
按利分红
把薪酬和企业效益联系在一起,分红载体既可以是现金又可以是股权
绩效薪金制同期望理论关系比较密切。期望理论认为,如何要使激励作用达到最大化,就应该让员工相信绩效和报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绩效薪金制就可以使员工的报酬与其绩效直接挂钩
斯坎伦计划
斯坎伦计划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瑟夫.斯坎伦提出,它融合了参与管理和绩效薪金制两种概念,被称作是“劳资合作、节约劳动支出、集体奖励”的管理制度。斯坎伦计划的主张是:组织应结合一体,不可分崩离析;员工是有能力而且愿意贡献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的;效率提高后所增加的效益,应与员工共同分享
斯坎伦计划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设置一个委员会;二是制定一套分享成本降低所带来利益的计算方法。并按照节约成本的75%归员工,25%归公司的方式分配
斯坎伦计划实施的成败,关键在于劳资双方是否能够彼此相互信赖,以及整个组织中的所有员工是否对这一制度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资料来源: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202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务(中级) 制作人:爱喝汽水的橘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