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性病学004生物原性皮肤病第2节
皮肤性病学004生物原性皮肤病第2节思维导图,细菌性皮肤病是由细菌感染及细菌毒素侵袭导致的皮肤病变。
编辑于2024-03-25 16:45:39第二节 细菌性皮肤病
一、脓疱疮(impetigo)/黄水疮
【病因】50~70%为金葡菌,其余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皮肤破损时易发
【临床表现】
1.接触传染性脓疱疮(impetigo contagiosa)/寻常型脓疱疮(impetigo vulgaris)
(1)多见于2~8岁儿童,多见于夏秋季,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内小范围暴发流行;好发于头面部和四肢
(2)原发损害:2mm大小的红斑,迅速变为水疱/大疱,壁薄,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由紧张变为松弛,特别是呈半壶水状时,疱液上半为清澈液体,下半为黄色混浊的脓液,呈袋状坠积;疱破后,露出红色光滑潮湿的糜烂面,干燥后覆盖黄色厚痂;损害可向四周蔓延或融合成片
(3)自觉瘙痒,经搔抓而自我接种于其它部位,长期不愈时可呈湿疹样变;严重时可有全身中毒症状伴淋巴结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急性肾炎;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2.深部脓疱疮(ecthyma)/臁疮: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多见于营养不良小儿/老人,好发于小腿/臀部;初为脓疱,逐渐向皮肤深部发展,表面有坏死和蛎壳样黑色厚痂,周围有明显红肿,去除厚痂后可见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自觉疼痛明显
3.大疱性脓疱疮(impetigo bullosa):主要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感染所致;表现为散在大疱(直径1~10cm),疱内可有积脓,破裂后形成大片糜烂面;皮损可中间自愈而向周围扩大如环状(环状脓疱疮),多个环可融合成回状(回状脓疱疮)
4.新生儿脓疱疮:是一类特殊的大疱性脓疱疮;多发生于出生后4~10d,具高度传染性;表现为广泛分布的多发性大脓疱,尼氏征阳性,疱周有红晕,破裂后形成红色糜烂面;病情进展快,很快波及全身,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腹泻绿色便,甚至菌血症、肺炎、脑膜炎,预后不良
5.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菌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所致,多见于5岁以内小儿;起病前多有上感 或全身表皮化脓性感染;特征性表现为在大片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 皮肤大片剥脱后留有潮红色糜烂面,似烫伤样,褶皱部位明显;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 样剥脱,口周可见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黏膜损害;皮损有明显疼痛和触痛;轻者1~2w后 可痊愈,重者可因并发症(如败血症、肺炎)而危及生命
【鉴别诊断】VS水痘:后者一般有明显全身症状,表现为向心性分布的浆液性绿豆大小水疱;多期病损可同时存在;黏膜可受累
【治疗】①如无全身症状则可仅做局部治疗;②病损广泛或有全身症状时,需系统性使用抗生素;③新生儿脓疱疮应静脉给予高效抗生素
二、麻风(leprosy)/Hansen病
【病因】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are):人是唯一的宿主和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传播;抗酸染色阳性;表面的酚糖脂-1(PGL-1)被认为可能是麻风杆菌的特异性抗原;迄今不能离体培养,最适生长温度为32~35℃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 2~5 年
皮肤损害:表现多样(如斑疹、丘疹、结节),常可找到麻风杆菌(特别是瘤型和界线类麻风);皮肤附属器可受累(出现毛发脱落、出汗障碍)
周围神经损害:当仅有周围神经损害而无皮损时称为“纯神经炎型麻风”
形态改变:受累神经呈梭状、结节状或均匀性粗大,有疼痛,有时可有干酪样坏死、纤维性变、钙化;多见于尺神经、耳大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等
功能改变
浅感觉障碍:温觉障碍最早出现,痛觉次之,触觉最后
运动障碍:常见于手、足和面部;表现为“爪形手”、“猿掌”、垂腕、足下垂、面瘫
营养性障碍:皮肤干燥、萎缩,易形成水疱/溃疡;甲增厚而失去光泽、易缺损; 肌肉萎缩;手足畸形
循环障碍:手足发绀、温度降低、肿胀
麻风反应(lepra reaction)
定义:是指麻风病程中出现急性/亚急性症状,表现为原有皮损/神经损害加重,同时出现新皮损和神经损害,伴畏寒、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常见诱因如气候变化、药物、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预防接种、酗酒、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外伤和手术;常增加患者痛苦,甚至致畸
本质:超敏反应
Ⅰ型(Ⅳ型超敏反应):皮损红肿、浸渍、局部发热;受累神经粗大、疼痛、触痛;多见于TT和BB型
Ⅱ型(Ⅲ型超敏反应):结节性红斑、多形红斑、坏死性红斑;受累神经粗大、压痛;有全身症状;多见于LL和BL型
麻风菌素试验
方法:上臂屈侧皮内注射0.1ml粗制麻风菌素;48h后观察早期反应,3w后观察晚期反应(意义更大)
结果:阳性早期反应表现为直径>10mm的浸润性红斑,阳性晚期反应表现为直径>3mm的浸润结节
意义:①麻风患者和流行区接触者阳性反应提示对麻风杆菌有抵抗力,阴性反应则抵抗力较差;②有助于麻风分型:未定类和界线类反应阳性者常转为TT,阴性者常转为LL
临床分型
经典五型麻风(免疫光谱分类)
未定类麻风:实为麻风的早期阶段,表现为 1~2 个单纯的浅色斑,有不同程度浅感觉障碍但周围神经受累较轻;日后可发展为上述五型中的一种
WHO分类:多菌型(MB)(LL、BL、少数BT)、少菌型(PB)(TT、部分BT、未定类)
【诊断】4 选 2(仅有③也可确诊):①有皮损伴浅感觉障碍和闭汗,或仅有一麻木区;②周围神经干或皮神经粗大;③皮损/组织切片内查到麻风杆菌;④病理组织中见到特异性病变
【治疗】
药物治疗
氨苯砜(DDS):传统且有效的药物;口服或肌注;副作用:暂时性贫血、药疹、精神障碍、粒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
联合化学疗法(MDT):可减少耐药性产生;至少随访5年
多菌型:利福平+氯法齐明+氨苯砜;连续用药2年以上或细菌转阴
少菌型:利福平+氨苯砜;连续用药6个月
麻风反应
酌情选用糖皮质激素(首选)、反应停/沙利度胺等
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足底慢性溃疡畸形:局部运动、理疗、手术
眼部并发症:多见于中晚期瘤型出现麻风反应时
三、其它细菌性皮肤病
(一)毛囊炎、疖和痈
【病因】多由凝固酶阳性金葡菌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
1.毛囊炎(folliculitis):是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和外阴; 初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干涸/破溃后形成黄痂,痂皮脱 落后一般不留瘢痕;特殊类型包括秃发性毛囊炎、须疮、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2.疖(furuncle)和痈(carbuncle):前者是毛囊深部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后者是多个相邻毛囊和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部感染;具体详见《外科学》
(二)丹毒(erysipelas)
【病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内的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临床表现】
基本特点
发病前可有前驱症状;病损以小腿和面部多见,多单侧,小腿丹毒多源于足癣(浸渍糜烂型);表现为略高出皮面的水肿性鲜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紧张发亮,触之发热且有疼痛;伴全身症状、WBC/N%↑;消退后局部可残留轻度色素沉着和脱屑
特殊表现
水疱性丹毒:表面可有浆液性/脓性水疱/大疱,偶可迅速坏疽(坏疽性丹毒)
游走性丹毒:皮损一边消退,一边发展扩大,呈岛屿状蔓延
复发性丹毒:反复发作后下肢可形成象皮肿,颜面/外生殖器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刺激物接触史;皮损发生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瘙痒明显;一般无全身症状
2.蜂窝织炎:局部红肿热痛,但边界不清楚;浸润深,破溃后可有脓液和坏死组织排出
3.类丹毒(erysipeloid):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insidiosa)感染所致;常有职业因素(从事食品加工业、屠宰、渔业或兽医的人员),典型表现为成片紫红斑伴疼痛和瘙痒,多见于手部;慢性、无全身症状,病程呈自限性(2~3w即可痊愈)
【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首选青霉素,至少使用10d,皮损消退后继续使用数天
(三)蜂窝织炎(cellulitis)
【病因】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和金葡菌
【临床表现】初为弥漫性、水肿性、浸润性红斑,界限不清、局部皮温增高、皮损中央红肿明显,严重时可形成深部化脓和组织坏死;急性期常有疼痛、全身中毒症状,慢性期皮肤呈硬化萎缩(类似硬皮病)
【治疗】以系统药物治疗为主
(四)皮肤结核病(tuberculosis cutis)
【分型】
1.外源性接种所致:如结核性初疮、疣状皮肤结核
2.内源性扩散/自身接种所致:如瘰疬性皮肤结核、口腔结核性溃疡
3.血行播散至皮肤:如寻常狼疮、急性粟粒性皮肤结核、结核性溃疡、树胶肿、脓肿
4.结核疹:如硬红斑、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瘰疬性苔藓样皮肤结核;破损内不易查到结核杆菌(已被机体免疫力所清除)
【主要临床类型】
1.寻常狼疮(lupus vulgaris)(50~70%):①结核菌素反应阳性者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所致;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好发于面部;②主要表现为褐红色结节,质地柔软,有探诊贯通现象,玻片压诊如苹果酱样(苹果酱现象(Apple jelly phenomenon));损害可向四周扩展、融合且边缘明显;③可自行吸收/溃烂,愈合后留萎缩性瘢痕,其上又可出现新结节(新旧皮损并存);④可伴其它部位结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2.瘰疬性皮肤结核(scrofuloderma)(10~15%):①常由骨/淋巴结核蔓延而成;多见于儿童; 好发于颈部;②初为皮下结节,质硬而可活动;随后增大且和皮肤粘连,呈红色而逐渐变软、破溃、形成瘘管,可有干酪样物质/稀薄脓液排出;③溃疡边缘可呈潜行性,愈合后留典型 条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的瘢痕;④往往同时可见以上各期病变,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3.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4~5%):①结核杆菌外源接种于有免疫力个体者所致;多见于男性成人;以手指最常见;②初为单个黄豆大小紫红色质硬小丘疹,继而表面角化形成疣状小结节、质硬,随后增殖成片;③充分发展的损害外围为炎性红晕;内部有乳头瘤样突起,覆以黏痂或伴腔隙形成溃疡,压之溢脓;中央可愈合,留光滑柔软而表浅的网状瘢痕;以上总称为“三廓征”;④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