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性病学004生物原性皮肤病第3节
004生物原性皮肤病第3节生物原性皮肤病思维导图,概括了病毒性皮肤病、动物性皮肤病--疥疮(scabies)等。
编辑于2024-03-25 18:59:36第4章 生物原性皮肤病
第三节 病毒性皮肤病
一、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
【病因】HSV:Ⅰ型(HSV-1)主要是头面部感染,Ⅱ型(HSV-2)主要是腰以下部位的感染(如外生殖器);原发感染后,病毒潜伏于感觉神经节,复发感染时,病毒复制并沿神经纤维移行到皮肤黏膜;新生儿和免疫力低下者可出现病毒的血行播散
【临床表现】
初发型
可以是亚临床感染(90%);轻型感染在临床上无明显不适,基本损害为群集小水疱, 局部水肿明显,常伴不同程度疼痛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器官损害
疱疹性龈口炎(herpes gingivostomatitis):较为常见,多HSV-1引起,好发于1~5岁儿童;表现为口唇/颊黏膜/上腭出现水疱,齿龈肿胀、出血、糜烂、黄色假膜;患者有流涎、口臭、饮食疼痛;伴发热、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自然病程1~2w
新生儿单纯疱疹:多HSV-2引起、经产道感染;出生后5~7d发病,表现为皮肤/口腔黏膜/结膜出现水疱、糜烂,严重时可有全身症状;分皮肤-眼睛-口腔局限型、中枢神经系统型、播散型
疱疹性角结膜炎:较为严重;表现为角膜潜在溃疡,伴眼睑疱疹、耳前淋巴结肿大疼痛;严重时可发生角膜穿孔而导致失明
疱疹性湿疹(eczema herpeticum)/Kaposi水痘样疹(varicelliform eruption):是指在原有皮肤病(多为婴儿湿疹、特应性皮炎)的基础上,感染HSV-1或HSV-2而发生的一种皮肤病;表现为在原有皮损上突发成群水疱,很快变为脓疱,顶部有脐凹,周围有红
晕;1~2w后干燥结痂而脱落,部分残留表浅瘢痕和色素沉着;可伴高热等全身症状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多数预后良好
接种性疱疹(incubation herpes):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表现为群集性水疱
疱疹性瘭疽(herpetic whitlow):发生于手指者,表现为位置较深的疼痛性水疱
格斗性疱疹(herpes gladiatorum):发生于摔跤运动员时,表现为皮肤接触感染所致水疱
生殖器疱疹:见后
复发型
口部疱疹中30~50%有复发,生殖器疱疹则复发频繁
复发前1~2h可有病变局部瘙痒/烧灼感,随后出现红斑、簇集状丘疹和水疱(较小), 可相互融合;数天后水疱破溃形成糜烂、结痂而愈合;全身症状轻微,病程1~2w
【检查】检测病毒抗体可辅助诊断;病毒培养鉴定是诊断金标准
【治疗】原则:缩短病程、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和全身播散、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
系统药物
初发型:阿昔洛韦
复发型:采用间歇疗法,最好出现前驱症状或皮损出现24h内开始治疗频繁复发型:采用持续抑制疗法
原发感染症状严重/皮损泛发:阿昔洛韦5~10mg/kg,每8h静注1次
阿昔洛韦耐药者:静脉注射膦甲酸
外用药物
收敛、干燥、防止继发感染
二、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属人疱疹病毒;仅1种血清型;人是唯一的宿主和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
2.发病机制:入侵人体后具有亲皮肤和神经的特性,在被感染细胞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并和邻近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首次感染多引起水痘(少数为隐性感染),随后病毒可潜伏于神经元中;在某些刺激作用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再次活动,引起潜伏神经节发炎、坏死(神经痛),再播散到皮肤(带状疱疹)
3.本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一般不会再发
(一)水痘
【临床表现】
基本表现
潜伏期一般14~17d;可有全身症状;皮疹向心性分布,初为针尖大小斑疹/丘疹,逐渐变为绿豆大小的水疱,呈椭圆形,中央有脐凹,周围绕以红晕;2~4d皮疹陆续分批发生,同时可见红斑、丘疹、水疱和结痂现象(“四代同堂”);愈后不留疤痕,病程约2w
特殊类型
大疱性水痘:多见于<2岁的儿童,表现为2~7cm的大疱,迅速变成糜烂,不留瘢痕
出血性水痘:多见于营养不良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
新生儿水痘:少见,通常在分娩时由母体传染
成人水痘:较儿童水痘明显,皮疹也较重,多伴发热,痒感明显
并发症
水痘性肺炎、水痘性脑炎、瑞夷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感染、多形性红斑
(二)带状疱疹
【临床表现】无季节性,呈散发性,多见于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典型表现
前驱症状:发病前数日常有低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痛;患处可呈感觉过敏/疼痛
皮损
局部皮肤潮红,继之出现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到黄豆大小丘疹/丘疱疹,迅速变为水
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皮疹陆续发出、依次沿神经分布成带状,皮疹之间的皮肤正常;病程一般2~3w(老年人为3~4w),数天后水疱干涸结痂,可残留暂时性淡红色斑/色素沉着
皮损多发生于身体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区排列,一般不超过中线;部位以胸段(肋间神经)最多见,其次为腰段、颈段、三叉神经(眼支常见)
皮损的表现多种多样,和患者抵抗力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仅有神经痛而无皮损)、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无水疱,随即消退)、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泛发型(病毒通过血行播散,产生广泛水痘样疹,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 同侧多个区域皮损)
伴随症状
神经痛——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associated pain, ZAP):带状疱疹在发疹前、发疹时、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呈阵发性、烧灼样/刀割样疼痛;皮损消退后
(通常4w后)神经痛持续存在时,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局部淋巴结肿痛
前角运动神经元受累:肌无力、相应部位皮肤麻痹
特殊类型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眼支——眼带状疱疹:老年人多见,症状严重,疼痛剧烈,可合并角、结膜炎,甚至引起失明
上颌支:悬雍垂和扁桃体区可出现水疱
下颌支:舌前部和颊黏膜可出现水疱
耳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ticus):病毒侵犯面神经和听神经;表现为耳道/鼓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时,可出现Ramsay-Hunt综合征(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
播散性带状疱疹:是指在受累的皮节外出现20个以上的皮损,主要见于机体抵抗力严重低下者
并发于HIV感染:病情较重,或表现为深脓疱疮样皮损,易引起眼部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复发
【治疗】具有自限性
全身治疗
抗病毒:早期(发疹后48~72h开始)、足量;阿昔洛韦口服或静脉给药
止痛:急性疼痛→TCAs;亚急性/慢性疼痛→加巴喷丁/普瑞巴林/NSAIDs
糖皮质激素:多认为尽早合理应用可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期ZAP病程,但对PHN无肯定预防作用;主要用于病程7d内无禁忌证的老年患者提高免疫力:转移因子、胸腺肽
局部治疗
外用药:水疱未破→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水疱已破→3%硼酸溶液、0.5% 新霉素软膏;合并眼部损害时需请眼科会诊
理疗:如频谱、音频、紫外线、氦氖激光
三、疣(verrucae, wart)
【定义】是由HPV感染皮肤黏膜所致一组良性赘生物,包括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见后)
【病因】HPV:人是唯一宿主,直接/间接接触传播;1型和跖疣相关,2、4、28型和寻常疣相关,3、10、28、41型和扁平疣相关,65型和色素性扁平疣相关,6、11、12、16、18、32、42型和尖锐湿疣相关
【病理】颗粒层、棘层上部细胞空泡化(凹空细胞);电镜下见核内病毒颗粒
【临床表现】
1.寻常疣(verruca vulgaris)/“千日疮”/“瘊子”
基本表现
好发于手足背和甲周,病程较长但可自然消退;初为大头针大小丘疹,继而逐渐增大为绿豆大小半球状,表面粗糙为角化性的刺状物,质硬、灰褐色;无自觉症状, 但自两侧同时向中心挤压疣体时可有疼痛
特殊类型
甲周疣(periungual wart):发生于甲周者甲下疣(subungual wart):发生在甲床者
丝状疣: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高度<1cm,顶端角化干燥;好发于颈、额、眼睑指状疣:在同一个柔软的基础上发生一簇集的多个指状突起,顶端角化;好发于头皮、趾间
2.跖疣(verruca plantaris):是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以足部压力点(如跖骨中部)为多,外伤、摩擦、足部多汗是诱因;表现为和皮平行的黄褐色角质增厚斑块,表面粗糙,边界清楚, 周围绕有略为增高的角质环;当用指甲剥除表面时,可发现其下为紧密成簇丝状物的角质软芯;小刀修削后可见顶端出血,凝固后为黑色小点;当含有多个角质软芯时称为镶嵌疣(mosaic wart);可自觉疼痛,也可无任何症状
3.扁平疣(verruca plana):好发于儿童青少年颜面/手背/前臂;表现为针头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正常肤色/浅褐色;呈多发性,散在/密集分布,可发现沿抓痕排列成条索状的典型丘疹(即Koebner现象);一般无自觉症状或偶有微痒;病程长,可自行消退(在所有临床型HPV感染中自行消退率最高),少数可复发
4.生殖器疣/尖锐湿疣:见后
【鉴别诊断】跖疣VS鸡眼VS胼胝
【治疗】
外用药物
适用于皮损较大或不宜进行物理治疗者;常用药物如0.05~0.1%维A酸软膏(扁平疣)、5-氟尿嘧啶软膏(留色素沉着→面部慎用)、3%酞丁胺霜、平阳霉素(难治性寻常疣/跖疣)、5%咪喹莫特软膏(扁平疣/寻常疣)
物理治疗
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如冷冻、电灼、刮除、激光
系统药物
试用免疫调节剂、中草药
四、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a)
【病因】传染性软疣病毒(MCV):儿童均由MCV-1型所致,免疫力低下者则多为MCV-2型; 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自体接种
【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初为粟粒至绿豆大小半球形丘疹,具有蜡样光泽,有脐凹, 质地坚硬;随后逐渐变软,呈灰白色/珍珠色,中央为白色小点,挑破后可挤出乳酪样物质(软疣小体(molluscum bodies));病程缓慢,有自限性,愈后不留瘢痕;一般无自觉症状, 但常可继发细菌感染或湿疹样皮炎
【治疗】挤出软疣小体后用 33.3%三氯醋酸液点入疣体内可一次性治愈
五、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病因】柯萨奇病毒 A16 型(最常见)、EV-71 型;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临床表现】多见于 2~10 岁;潜伏期 3~7d,发疹前可有不同程度前驱症状,1~3d 后手、足、口部出现皮损;初为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 2~4mm 大小的水疱,疱壁薄、疱液清亮, 周围绕以红晕,破溃后可形成灰白色糜烂面/浅溃疡;皮损可同时发生于手、足、口,也可呈不全表现,但以口腔受累最为常见;病程 1w 左右,愈后极少复发
第四节 动物性皮肤病——疥疮(scabies)
【病因】疥螨(Sarcoptes scabiei):主要是人疥螨,是表皮内寄生虫,活动对皮肤有机械性刺激,本身及其分泌物会导致变态反应,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传播;也有动物疥螨,人感染后症状较轻,有自限性
【临床表现】集体传染,家中常有同病患者
基本表现
好发于皮肤薄嫩处(特别是手指缝和外阴);皮损多对称
丘疹:小米粒大小,淡红色/正常肤色,可有炎性红晕
丘疱疹:小米粒大小
隧道:灰白色/浅黑色浅纹,弯曲微隆起,末端可有丘疹/小水疱,为雌虫停留处; 有时可因搔抓/继发性病变而变得不典型
奇痒,夜间为甚;搔抓可引起结痂、湿疹样病变和继发感染
特殊类型
大疱性疥疮:以大疱为主;见于高度敏感者(如婴幼儿)
疥疮结节:男性阴囊和阴茎处、婴幼儿肛周/腋下可出现红褐色绿豆至黄豆大小半球形硬结节,剧痒;是疥螨死后引起的异物反应
结痂性疥疮/挪威疥疮:见于有感觉神经病/严重体残的患者,因对瘙痒不能起反应/ 搔抓所致;表现为红皮病样病损,黄色的多层鳞屑和疣状结痂中含大量疥螨;传染性极强
【检查】疥螨检查法:①隧道墨汁试验;②针挑法:隧道末端和新鲜水疱边缘可发现疥螨;③刮片法
【治疗】10~20%硫磺软膏、疥疮药水等;疥疮结节可用糖皮质激素外涂或注射去炎松,必要时采取冷冻疗法;伊维菌素(ivermectin)适用于常规外用药物治疗无效的疥疮、结痂性疥疮、大范围流行或重复感染的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