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性病学010其它皮肤病
皮肤性病学,包含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慢性单纯性苔癣、皮肤附属器疾病、皮肤色素性疾病。
编辑于2024-03-25 23:03:34第10章 其它皮肤病
第一节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慢性单纯性苔癣(lichen simplex chronicus)
【病因】反复搔抓和摩擦是本病发生发展、导致皮肤苔藓样皮炎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局限性
多见于青中年;好发于颈侧、颈后、上睑,多局限于一处或两侧对称性分布初为局部阵发性瘙痒,局部皮肤受刺激、精神烦恼时加剧
经搔抓/摩擦后,出现成群粟粒至米粒大小皮色/淡红/淡褐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呈菱形
多角形镶嵌式外观,质地较坚实且有光泽,表面覆以糠秕状菲薄鳞屑
久之,丘疹可融合、扩大,色泽暗褐、皮嵴增高、皮纹加深、互相交错,似皮革样斑片,表面干燥、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皮损直径可达2~6mm,中央损害较大且明显,边缘出现较小扁平丘疹,境界十分清楚
播散性
多见于成人和老年人;皮损泛发
多呈苔藓样变,患处及周围可见抓痕/血痂;自觉阵发性瘙痒,夏剧冬轻病程慢性,常经久不愈
【鉴别诊断】
1.慢性湿疹:见前
2.异位性皮炎(atropic dermatitis):多有过敏性疾病病史;常在出生后1~2个月发病,可自然缓解,又可再现;皮损由渗出性湿疹向慢性苔藓化发展,瘙痒剧烈;常伴干皮症、鱼鳞病、掌纹症、面色苍白、眶周黑晕、毛周隆起等;血清IgE↑、嗜酸性粒细胞↑;常有皮肤迟缓发白划痕反应
3.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有光泽,鳞屑少且为粘着性,表面有灰白色斑点/条纹(Wickham氏纹);瘙痒明显;黏膜常有累及,特别是口腔黏膜,翼状胬肉的形成具有特征性;Koebner氏征阳性
4.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好发于小腿、上肢伸侧、上背部;为粟粒到黄豆大坚实丘疹,表面粗糙、密集而不融合,常排列成串珠状;组织病理检查用结晶紫染色有诊断价值
【治疗】
关键
寻找和去除各种可能诱发瘙痒的因素,耐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尽量避免各种形式的搔抓、摩擦和刺激;切忌热水洗烫和滥用刺激性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
含止痒成分和皮质激素的霜剂/酊剂/软膏;苔藓样变明显者可用强效皮质激素软膏封包或肤疾宁硬膏局部外贴;皮损增厚且范围较小者可用皮质激素注射疗法
内服药物
应用含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如赛庚啶、酮替芬),配合以维生素B;不能控制者加服安定类药物;严重时可采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
第二节 皮肤附属器疾病
一、痤疮(acne)
【定义】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
【病因】
①雄激素和皮脂增加;
②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
③痤疮丙酸杆菌感染;
④ 继发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寻常痤疮
特点:多见于青年男性,好发于面部、上胸、肩胛间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初为毛囊口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呈圆锥形丘疹;随后变为炎症性丘疹,加重后逐渐出现脓疱,甚至结节、脓肿、瘢痕;一般无自觉症状;呈慢性病程,一般青春期后倾向于自愈,可遗留或多或少的色素沉着/瘢痕
分度
Ⅰ度(轻度):散在~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症性丘疹
Ⅱ度(中度):Ⅰ度+炎症性丘疹数目增加,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部
Ⅲ度(重度):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
Ⅳ度(重度~集簇性):Ⅲ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特殊类型
聚合性痤疮(acne conglobata):较严重类型;基本损害包括粉刺、脓疱、结节、囊肿、窦道和瘢痕,但以穿通性脓肿和不规则瘢痕的形成为特征
暴发性痤疮(acne fulminant):少数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发热、关节痛、贫血等全身症状
药物性痤疮(drug-induced acne):基本损害类似寻常痤疮,但主要由卤素、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和异烟肼等引起;常在服药1~2个月后发生,于停药后数月消退
婴儿痤疮(infantile acne):婴儿期由于母体雄激素在胎儿阶段进入体内而引起的痤疮月经前痤疮(premenstrual acne)
化妆品痤疮(cosmetic acne):皮肤清洁消毒剂中的抑菌物质、皂类/洗面奶中的脂肪酸
盐、多种化妆品可引起皮脂腺分泌导管内径狭窄/开口处机械性堵塞/毛囊口炎症
【鉴别诊断】
1.酒糟鼻:多见于中年人,好发于鼻尖、两颊、额部和颏部;患处有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晚期形成鼻赘
2.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多见于成年人;表现为暗红色丘疹/小结节,触之柔软,中心坏死;玻片按压时,可显出黄色/褐色小点,对称性分布在眼睑、鼻唇沟和颊部
【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一般卫生,不用手挤压损害,常用温水肥皂洗脸以去除油腻和黑头,少食脂肪和糖类,避免饮酒和其它刺激性食物
外用药物
0.025~0.05%维A酸类(使角质软化)、过氧苯甲酰(溶解毛囊内脂栓)、抗生素、壬二酸、二硫化硒
系统药物
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异维A酸(对囊肿性和聚合性效果好;但有致畸作用)、抗雄激素药物、糖皮质激素(严重患者,也可局部皮损内注射)
其它
光疗、治疗痤疮瘢痕
二、斑秃(alopecia areata)
【定义】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
【临床表现】
特点
青壮年多见;典型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圆形/椭圆形、直径1~10cm、数目不等、边界清楚的脱发区;患处头皮光滑、无炎症/鳞屑/瘢痕;无自觉症状
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多数可再生(头皮缘处较难再生),但也可复发;可表现为
全秃(alopecia)、普秃(alopecia universalis)(身体其它地方的毛发也脱落)
分期
进展期:脱发区边缘头发松动,易拔出(牵拉试验阳性);拔出头发镜下示毛干近端萎缩,呈上粗下细的惊叹号样;当损害继续扩大、数目增多时,可互相融合成不规则斑片状
静止期:脱发区边缘头发不再松动(牵拉试验阴性)
恢复期:有新毛发长出,初为细软色浅的绒毛,后逐渐增粗、颜色变深,最后完全恢复正常
【鉴别诊断】
1.假性斑秃:多发性头皮萎缩性斑片;突发区境界清楚,但边缘不规则
2.头癣:不完全脱发,毛发易折断,附有鳞屑/癣痂,断发中可查见真菌
【治疗】
①去除可能诱因;
②外用药物(如米诺地尔、辣椒酊);
③系统药物(如胱氨酸、泛酸钙、维生素B;病情发展迅速、广泛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三、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男性型秃发/早秃(premature alopecia)
【病因】AD遗传;目前认为5α-还原酶活性异常可能是重要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多见于男性(特别是脑力劳动者),20~30岁开始发病;脱发从前额两侧开始, 逐渐向头顶延伸,额部发际向后退缩;头顶头发也逐渐开始脱落,最后可与前额的V字形秃发融合,仅保留枕和两颞部头发;脱发处皮肤光滑,可见纤细毳毛;无自觉症状/略有痒感; 女性症状较轻,多为头顶部毛发稀疏而无前额发际线后移
【鉴别诊断】女性应与其它脱发鉴别,如产后脱发、系统疾病引起的脱发(如贫血、甲减)
【治疗】
①一般治疗;
②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
③外用药物(如米诺地尔);
④ 毛发移植
第三节 皮肤色素性疾病
一、白癜风(vitiligo)
【病因】自身免疫学说(活动期血清中可测得IgG型抗黑素细胞抗体,滴度和疾病活动性/ 严重度平行)、黑素细胞自毁学说、精神神经化学学说、遗传学说等
【病理】活动期皮损内黑素细胞密度降低,周围黑素细胞异常增大;后期脱色皮损内无黑素细胞,多巴染色阴性;真皮浅层可有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基本表现
后天发生,青壮年多见;好发于易受光照和摩擦损伤部位(如颜面部、颈部、腰腹部、手背部);多数呈对称性分布,也有沿神经节段性分布者
皮损初为局限性色素脱失斑,边界不清;进而可逐渐扩大成边界清楚的色素脱失斑, 呈乳白色,白斑中可出现散在的毛孔周围岛状色素区;白斑中毛发可变白/不变白;多无自觉症状
病程:慢性迁延
进展期:可向正常皮肤移行、发展较快,且有同形反应
稳定期:停止发展,边界清楚、边缘有色素沉着环
好转期
分型
局限型:一个/数个白斑局限于一个部位;分节段型(按皮节分布)、黏膜型(白斑仅累及黏膜)
泛发型(最常见):皮损泛发体表;分寻常型(白斑散在分布于体表多处)、面肢端型(白斑分布于面和肢端)、混合型
全身型:全身皮肤完全/几乎完全受累
【鉴别诊断】
1.单纯糠疹(pityriasis simplex):多见于儿童;面部局限性色素减退斑(而非脱色斑),皮损边界不清,表面可有细小皮屑
2.花斑癣:见于婴幼儿面颊和眉间,呈淡黄色;但由于经常擦洗而少见鳞屑,易与早期白癜风混淆
3.贫血痣:摩擦试验——摩擦后白斑周围皮肤充血而白斑区仍苍白
4.无色素痣:出生时/出生后不久即有局限性浅色斑,境界不清,损害往往沿神经节段分布
5.炎症后色素减退:有原发病史;色素减退局限于原发皮损部位;呈暂时性,可自行恢复
二、黄褐斑(chloasma, melasma)
【治疗】
①光疗法:补骨脂素光疗;全身泛发型可加用长波紫外线照射;
②氮芥乙醇;
③自体表皮移植: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病情稳定时;
④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泛发型、进展期;
⑤外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
【病因】紫外线照射、口服避孕药、化妆品、妊(如妊斑)、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慢性肝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病理】皮损处基层中黑素形成活跃、黑素增加但无黑素细胞的增殖
【临床表现】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表现为面颊部对称性黄褐色/深褐色斑片(蝴蝶形);也可累及前额、鼻、口周和颏部;夏季紫外线照射后颜色加深,冬季减轻;无自觉症状
【治疗】
①对因治疗;
②局部处理:脱色剂(如3%氢醌霜、3%过氧化氢)、20%壬二酸霜、25%三氯醋酸、SOD霜;
③中草药: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