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鼻科学002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思维导图,包含外鼻和鼻前庭炎症性疾病、鼻腔炎症性疾病、鼻窦炎、鼻息肉等。
编辑于2024-03-25 23:23:58耳鼻喉头颈外科学--鼻科学002
第三章 鼻部炎症性疾病
第一节 外鼻和鼻前庭炎症性疾病
一、鼻前庭炎(nasal vestibulitis)
【病因】鼻分泌物增多(最常见)、肿瘤坏死、长期有害粉尘刺激、挖鼻
【临床表现】
急性期
鼻前庭处明显疼痛、弥漫性红肿,可有皲裂、浅表糜烂
慢性期
鼻前庭处发热、干痒;鼻前庭鼻毛稀少、局部皮肤增厚、可有痂皮形成
【治疗】①去除病因;②急性期可用抗生素软膏外涂、局部理疗;③慢性期可用生理盐水清洗、除去痂皮,局部抗生素软膏(皮肤糜烂和皲裂处可先用硝酸银烧灼)
二、鼻疖(furuncle of nose)
【病因】病原体:金葡菌最常见;可继发于鼻前庭炎
【临床表现】
基本特点
以鼻前庭最常见;表现为红肿热痛结节,一般局限于一侧,可伴低热和全身不适,继之出现自发性进行性疼痛;成熟后,顶部可见黄色脓头,溃破后可有脓液流出,此后炎症可逐渐消退
并发症
鼻翼和鼻尖部软骨炎、上唇和颊部蜂窝织炎、眼眶蜂窝织炎、颅内感染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 of the cavernous sinus):鼻疖被挤压时, 感染可经无瓣膜的小静脉、面静脉、眼上/下静脉逆行向上直达海绵窦;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剧烈头痛、患侧眼睑/结膜水肿、眼球突出固定、视乳头水肿,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治疗】
局部治疗
疖未成熟:消炎止痛(局部热敷、理疗、抗生素软膏、鱼石脂软膏)
疖已成熟:待其自然溃破或切开排脓(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不可挤压)
疖溃破:局部清洁消毒、促进引流、抗生素
全身治疗
适当注意休息、酌情使用抗生素和镇痛剂、中医药治疗
并发症治疗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住院治疗;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
三、酒渣鼻(rosacea)
【特点】与毛囊蠕形螨、Hp 感染相关;分红斑期、丘疹脓胞期、鼻赘期
第二节 鼻腔炎症性疾病(鼻炎)
一、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
【病因】病毒感染(特别是鼻病毒感染)所致,可继发细菌感染
【临床表现】
症状
潜伏期多 1~4d;早期表现为鼻痒、刺激感、烧灼感(急性鼻交感刺激综合征)、鼻腔干燥;随后出现全身症状(如疲劳、头痛畏寒、食欲减退),继之以鼻塞进行性加重、喷嚏、鼻涕增多(水样→黏液脓性)
多在 1~2w 后各种症状减轻消失;但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出现脓涕,且病情延期
检查
初期鼻黏膜广泛充血、干燥,以后鼻黏膜肿胀、水样/黏液样/黏液脓性分泌物,咽部也常有充血
【并发症】①急性鼻窦炎(特别是筛窦炎和上颌窦炎);②中耳炎;③鼻咽炎、咽炎、喉炎、气管和支气管炎、肺炎;④泪囊炎、结膜炎(较少见)
【治疗】病程有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治疗(阿司匹林、局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减充血剂、预防并发症
二、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
【病因】一般不是感染性疾病;可能和局部因素(如急性鼻炎、鼻腔解剖异常、鼻窦慢性疾病、邻近感染灶、鼻腔用药不当)、职业/环境因素、全身因素(如全身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免疫功能障碍)等有关
【病理】慢性单纯性鼻炎(早期)、慢性肥厚性鼻炎(晚期)
【临床表现】
对麻黄碱反应是临床上的主要鉴别点
【治疗】
病因治疗
关键
局部治疗
局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一线药物)、减充血剂(仅伴发急性感染时使用)、鼻腔生理盐水冲洗;如果炎症比较明显且伴大量分泌物倒流时可考虑全身抗生素
手术治疗
适应证:药物和其它治疗无效伴明显持续性鼻阻塞症状
术式:保留下鼻甲黏膜的下鼻甲骨质切除或将下鼻甲整体骨折外移;不提倡切除下鼻甲或对下鼻甲黏膜造成损伤的方法以及下鼻甲黏膜下药物注射
三、萎缩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
【病理】初期表现为轻度上皮增生、黏膜水肿,随之黏膜上皮变性、进行性萎缩、纤毛柱状上皮变为鳞状上皮;腺体减少、上皮下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有动脉内膜炎和周围炎→黏膜/ 腺体/骨质萎缩;常伴额窦、上颌窦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
症状
鼻/鼻咽部干燥、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头昏、呼气有恶臭(晚期、严重时;系变形杆
菌发酵产生吲哚,也称“鼻臭症”(ozena))、耳鸣和听力下降、咽干/声嘶/刺激性干咳
检查
鼻腔宽大(从前鼻孔可直视鼻咽部)、鼻黏膜明显干燥、鼻腔内有结痂、痂皮绿色且有恶臭味、鼻甲萎缩明显;严重时可有外鼻变形
【治疗】全身治疗(维生素等)、局部治疗(冲洗、滴鼻剂、鼻喷剂)、手术治疗四、药物性鼻炎(drug induced rhinitis, rhinitis medicamentosa)
【特点】是全身/局部使用药物所致鼻黏膜持续性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滥用局部减充血剂;表现为药物疗效越来越差,鼻腔通畅时间越来越短,鼻塞症状越来越重,对药物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
第三节 鼻窦炎(rhinosinusitis)/鼻-鼻窦炎
一、急性鼻窦炎(acute rhinosinusitis)
【病因】在上感的基础上伴发的鼻窦黏膜感染,多为细菌(特别是肺炎链球菌、金葡菌、流感嗜血杆菌)直接造成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为邻近其它炎症或外界感染;上颌窦和筛窦在儿童期即可引起急性化脓性感染
【临床表现】症状持续存在<12w(VS 慢性鼻窦炎)
全身症状
原有上感症状加重,出现烦躁不安、畏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嗜睡
局部症状
鼻塞:最常见症状之一
流涕:多呈脓性;牙源性上颌窦炎时多带腐臭味
嗅觉障碍:多暂时性
局部疼痛
鼻窦炎头痛特点:①伴随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②多有时间性/固定部位,多白天重、夜间轻,且常为一侧,即使两侧也必有一侧较重;前组鼻窦炎多前额部疼痛,后组多枕部疼痛;③休息、滴鼻药、蒸汽吸入、引流后改善,咳嗽、低头、用力、吸烟、饮酒、情绪激动时加重
急性上颌窦炎:多位于上颌窦前壁(尖牙窝),可放射至额部和牙槽;多有规律性(晨起时不明显,后渐重,午后最明显)
急性额窦炎:多位于前额部;多有规律性(晨起后明显,后渐重,中午最明显,午后渐轻,夜间可完全缓解)
急性筛窦炎:多位于内眦、鼻根部;程度较轻,晨起明显,午后减轻
急性蝶窦炎:多眼球后、枕后;晨起较轻,午后明显
检查
体检:鼻甲肿胀、脓性分泌物、受累鼻窦窦壁处局部压痛/叩痛
鼻窦影像学
【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但不要用局部抗生素冲洗)、局部糖皮质激素、黏液促排剂
其它治疗
负压置换疗法、鼻窦穿刺冲洗(上颌窦)、鼻腔灌洗
二、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
【病因】和细菌感染无直接关联,而是由多因素所致非感染性黏膜炎症;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纤毛系统功能异常(特别是减充血剂所致)等因素也可促进炎症发生
【分类】不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CRS-np)、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CRS-wp)
【诊断】
症状
四大症状:主要症状(鼻塞、黏液脓性鼻涕);次要症状(嗅觉减退、头面部闷胀沉重感)
诊断:4 选 2 持续>12w,但必须要有主要症状中的一种
体征
中鼻道/嗅裂有黏液脓性分泌物(VS 慢性肥厚性鼻炎)
影像学
鼻窦X 线片:窦腔形态改变、窦内黏膜不同程度增厚、窦腔密度增高/息肉影, 可见液平
鼻窦CT:是最直接、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不作为诊断的必备条件;可显示病变位置、范围,甚至可定性诊断(如出现钙化斑提示真菌性鼻窦炎)
【鉴别诊断】
1.慢性鼻炎:主要症状是鼻塞,多呈双侧交替性;病理改变多在下鼻甲,中鼻道和嗅裂中一般无脓液,也无息肉形成,鼻窦检查呈阴性
2.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多有长期鼻塞及流脓血涕史;常为一侧鼻塞,呈进行性加重,鼻内疼痛,头痛、头胀;鼻腔内可见肿块,色红,触之易出血
【治疗】
原则
CRS-wp 均需手术治疗;CRS-np 则先进行至少 12w 的药物治疗,无效时才选择手术
药物治疗
双途径抗感染治疗:局部糖皮质激素+全身小剂量长期大环内酯类药物持续>12w;
CRS-wp 则需增加<2w 的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4w 的全身抗组胺药物 黏液促排剂:>12w
减充血剂:原则上不推荐使用,除非发生急性感染并有比较严重的鼻黏膜充血水肿影响呼吸,可以使用<1w
上颌窦穿刺冲洗
手术治疗
传统的鼻窦手术:如柯-陆氏术(上颌窦根治术)、鼻内筛窦切除术、经上颌窦的筛窦手术、额窦环钻术;现已不再使用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主要是为了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
第四节 鼻息肉(nasal polyps)
【病因】中鼻道微环境学说(间隙狭窄而凹凸不平、纤毛功能减弱、血流较少)、变态反应、阿司匹林耐受不良、遗传因素、细菌超抗原学说、NO 学说
【病理】血管内皮间隙增宽后血浆蛋白大量漏出,导致组织高度水肿;可分为: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水肿型(西方国家多见);②慢性炎症或纤维化型(主要是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我国多见);③浆黏液腺体型;④不典型基质型
【临床表现】
症状
一般双侧发生;常表现为持续性鼻塞(严重时有闭塞性鼻音、打鼾)、鼻腔分泌物增多(浆液性、黏液性,合并感染时为脓性),伴喷嚏、鼻痒、嗅觉障碍、耳鸣/听力下降
体征
鼻腔内有一个/多个荔枝肉样肿物,带蒂或广基,触之柔软,不痛、不易出血;鼻腔内有分泌物
严重时可引起外鼻畸形,称为“蛙鼻”
并发症
鼻窦炎:可有相应鼻痛、头痛
支气管哮喘:多见于阿司匹林三联征(阿司匹林过敏+鼻息肉+支气管哮喘)
分泌性中耳炎
【诊断】下列情况要想到鼻息肉的可能性:①有鼻息肉前期手术和术后复发史;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③息肉样黏膜和正常黏膜无明显分界;④双侧鼻腔鼻窦黏膜广泛型炎症反应和息肉样变,累及多个鼻窦;⑤伴支气管哮喘
【鉴别诊断】
1.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多见于一侧鼻腔,术时易出血;术后易复发、恶变
2.鼻咽纤维血管瘤:基底广,多在鼻腔后段/鼻咽部;表面触之较硬,易出血;多见于男性青少年
3.鼻腔恶性肿瘤:单侧进行性鼻塞、反复少量鼻出血/血性脓涕且臭、外鼻变形、面部麻木、剧烈偏头痛
4.鼻腔脑膜脑膨出:多见于婴幼儿;单侧鼻腔肿物,表面光滑,多数合并有脑脊液鼻漏、反复发作性脑膜炎
【治疗】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较小的息肉可能仅需局部使用,较大的息肉可能要全身使用; 也被称为药物性息肉切除(medical polypectomy)
大环内酯类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手术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内镜明视下息肉切除;合并鼻窦炎时可同时进行鼻窦开放手术
综合治疗
术前 1w 口服泼尼松龙+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手术治疗→术后继续口服泼尼松龙 1w+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 3 个月
第五节 鼻黏膜高反应性疾病(nasal mucosal hyperreactive rhinopathy)
【定义】由鼻高反应性(鼻黏膜对某些刺激因子过度敏感所致超出生理范围的过强反应)所致的临床状态
一、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
【定义】是易感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 IgE 介导的以发作性喷嚏、流涕、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黏膜高反应性疾病
【发病机制】以Th2 反应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致敏、激发两个阶段
【病理】主要是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最轻持续性炎症反应(minimal persistent inflammation, MPI)则是另一特点,表现为临床症状消失后黏膜内仍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炎症细胞黏附分子的存在,结果使鼻黏膜处于高敏状态
【分类】
传统季节分类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常年性(perennial)变应性鼻炎(PAR)
新分类
间歇性(症状发生<4d/w 或病程<4w)、持续性(症状发生>4d/w 或病程>4w)
轻度(症状较轻,对生活质量未产生影响)、中重度
【临床表现】
症状
典型症状: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鼻塞(双侧性、轻重不一)
其它症状: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可有结膜充血、嗅觉减退、下呼吸道症状;非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则多在打扫房间、整理衣物、接触宠物时发作(和接触尘螨有关)
检查
一般检查: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可有眼睑肿胀、结膜充血、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水样/黏液性分泌物、鼻甲肿大;非季节性变异性鼻炎则可见鼻黏膜暗红/浅蓝/苍白、中鼻甲前端水肿/息肉样变、下鼻甲肥厚;伴胸闷、哮喘时可闻及肺部哮鸣音;鼻分泌物涂片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鼻黏膜刮片可见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特异性 IgE 测定: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较可靠诊断依据)、血清特异性 IgE 测定阳性
并发症
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咽喉炎
分泌性中耳炎
睡眠呼吸紊乱综合征
【诊断】有前 2 项即可诊断,其中病史和特异性检查结果应相符:①具有鼻痒、喷嚏、鼻分泌物、鼻塞 4 大症状中至少 2 项,症状持续 0.5~1h 以上,每周 4 天以上;②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至少 1 种为(++)及其以上,或变应原特异性 IgE 阳性;③鼻黏膜形态学有炎性改变
【鉴别诊断】
1.NINA:见后
2.冷空气诱导性鼻炎(cold-air inducing rhinitis):每与冷空气接触则即刻喷嚏发作,继之以清涕,伴鼻塞
3.反射亢进性鼻炎(hyperreflectory rhinitis):突发性喷嚏,发作突然、消失也快
4.内分泌性鼻炎(endocrine rhinitis):多见于女性经前期综合征,也可见于蜜月期女性(蜜月性鼻炎)
5.顽固性发作性喷嚏(intractable paroxysmal sneezing):多由焦虑、压抑等精神障碍引起;喷嚏“无力”(因无明显吸气相);多见于年轻女性
【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
药物治疗(首选)
抗组胺药:轻度间歇性/持续性鼻炎的首选药;包括口服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鼻喷剂(左卡巴斯汀、氮卓斯汀)
糖皮质激素:中重度间歇性/持续性鼻炎的首选药;常用鼻内制剂,全身应用仅用于少数季节性加重的重症患者;花粉过敏者,可在每年患病前 2w 开始预防性使用,至发病期可加用抗组胺药
减充血剂:多采用鼻内局部应用治疗鼻塞;但需谨慎使用抗胆碱药:多用于流涕严重者;如异丙托溴铵品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如色甘酸钠、尼多可罗
特异性免疫疗法
机制:抑制 T 细胞向 Th2 细胞转化从而减少Th2 型细胞因子的产生
适应证: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鼻炎、伴哮喘者
禁忌证:①合并持续性哮喘或哮喘急性发作;②患者正在使用 β-受体阻滞剂;③合并其它免疫性疾病;④5 岁以下儿童;⑤妊期妇女
其它治疗
降低鼻黏膜敏感性:鼻甲黏膜激光照射、化学烧灼
减轻神经兴奋性:鼻内选择性神经切断术
二、非感染性非变应性鼻炎(NINA)
【定义】是一类无变态反应证据、以间歇性/持续性黏膜炎症/鼻功能紊乱为特征的鼻部疾病; 症状和 AR 类似,但并非由变应性和感染性因素所致的一类鼻病
【种类】
1.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 VMR)/血管舒缩性鼻炎/特发性鼻炎:和变应性鼻炎类似,但多数并不都有鼻塞、流涕、喷嚏三大主要症状,常以其中某一症状为主,故有鼻塞型、鼻溢型、喷嚏型之分;病程多变;鼻镜检查示鼻黏膜色泽和形态无特征性改变,鼻分泌物涂片无典型改变,变应原皮肤试验和特异性 IgE 测定阴性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NARES):和变应性鼻炎类似,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0%,但过敏原皮试和血清特异性 IgE 抗体测定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