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运用儿童发展理论科学观察幼儿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第二版教材 第三章内容 ,包含从不同视角看幼儿发展的整体观、儿童发展理论对幼儿行为观察的意义、运用儿童发展理论解读幼儿的行为等。
第二章 成为专业的幼儿行为观察者,包含具有内在的观察动机、 下操作性定义的能力、叙述行为的能力等。
这是一张幼儿行为常见的集中观察法类型梳理的思维导图,幼儿行为观察的类型有多种,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运用儿童发展理论科学观察幼儿
一、从不同视角看幼儿发展的整体观
第一节 幼儿发展的整体观
(一)从心理学视角看待幼儿发展的整体观
生理结构
由各个系统有机组成,不可分割,在功能上,各系统间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生命体的运转
心理结构
认知
语言
情绪
社会性等
身心发展的有机统一体
生理、心理共同组成完整的生命体,两者缺一不可,生理、心理交互作用,彼此影响。
因此,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身心统一、和谐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的
(二)从学前教育学视角看幼儿发展的整体观
教育目标
《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
教育内容
《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幼儿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范畴划分是相对的,聚焦于过程中应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教育内容整合性、全面性)
教育形式
幼儿园教育主要采取主题活动和领域课程模式,利用各种游戏将五大领域知识综合、统整地呈现在幼儿地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综合式而非分科式的教育形式,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也有助于幼儿的整体发展
教育评价
幼儿园教育主张过程性、全面性评价,评价内容兼顾五大领域,并非只关注学习技能
(三)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视角看幼儿发展的整体观
虽然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但幼儿间的发展存在同一性、规律性,个体性大发展规律寓于群体幼儿的发展规律中
教育目标不是个别幼儿的发展,而是要面向全体幼儿,使全体幼儿在整体上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合理的发展
(四)从个体发展特点的视角看幼儿发展的整体观
个体发展优势与弱势及其两者的统一
多元智能理论:幼儿的智能是有差异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独特的智能组合,都有可以发展和被挖掘的潜能。
因此,要树立幼儿发展的整体观,切勿只注重幼儿的优势或弱势,应兼顾幼儿发展中的亮点与不足,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运用整体观观察幼儿行为
幼儿的学习式综合的、整体的,幼儿的发展式多方面、立体的。
幼儿学习与发展主要包括五大领域,这五个领域如同五个手指,相互配合并形成完整的手掌,任何一个领域的学习都要与其他领域共同作用
第二节、儿童发展理论对幼儿行为观察的意义
正确认识儿童发展理论
观察者对儿童发展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存在几个误区
理论无用
理论及标准
滥用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对幼儿行为观察的意义
为设计观察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为捕捉和分析幼儿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为提出适宜的教育策略提供参考
第三节、运用儿童发展理论解读幼儿的行为
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理论解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0-2岁:感知运动阶段: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客体永久性(9-12个月)
延迟模仿
练习性游戏
2-7岁:前运算阶段:频繁借助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泛灵论
自我中心意识
不守恒
不可逆、刻板
象征性游戏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
守恒
刻板
去自我中心
规则性游戏
11-16岁:形式运算阶段
抽象逻辑思维
假设性思维
类比推理
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理论解读
幼儿期的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发音准确程度逐步提高
词汇方面,词汇数量不断增加
语法方面:掌握各种基本语法结构形式,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
语言表征方面:外部→内部言语,并逐渐掌握书面语言
幼儿情绪表现的理论解读
主观感受
相关的生理反应
目标或采取行动的愿望
情绪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组织和调解行为
情绪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
情绪影响人际交往
情绪理解
自我意识情绪
情绪调节
内部调节
外部调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理论解读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模仿者 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强调观察学习在个体行为获得中的作用
榜样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