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学消化系统-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层次逻辑清晰,内容实用,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诱因、临床表现、治疗等,肝性脑病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因肝功能不全和(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素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肝硬化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介绍详细,可以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有需要的赶紧收藏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
1. 概述
: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
2. 病因
①病毒性肝炎:HBV(我国)、HCV(欧美)。
肝硬化:HBV(我国)、HCV和酒精(欧美)
②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 B1致畸。
③肝纤维化
④其他
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香烟、河沟水、血吸虫、华支睾吸虫感染。
3. 病理
(1)大体
①块状型(>70%):直径 5~10cm;直径>10cm 称巨块型;中心易坏死、液化、出血。
②结节型:常伴有肝硬化;<5cm; 单个癌结节直径<3cm 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 者称为 小肝癌
③弥漫型(少见):不易和肝硬化区分,常因肝衰竭而死亡。
(2)组织
①肝细胞肝癌(HCC)( 最多见):癌细胞来自肝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排列成巢状或索状;
②胆管细胞肝癌(ICC);
③混合型
(3)转移途径
1)肝内转移
易侵犯门静脉及其分支并形成癌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
2)肝外转移
①血行转移:肺>脑、肾上腺、肾、骨骼等
②淋巴转移:肝门淋巴结>脾、胰、主动脉旁、锁骨上淋巴结;
③种植转移:腹膜、横膈、盆腔→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
4. 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年男性,起病隐匿, 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时多进入中晚期。
①肝区疼痛 ( 最常见首发症状)
右上腹持续性钝痛/胀痛,与癌肿生长、肝包膜受牵拉有关。
②肝大
进行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大小不等结节、边缘钝而不整齐; √ 如果癌肿位于膈面,则主要表现为膈肌抬高而肝脏下缘不下移。
③黄疸
④肝硬化征象
肝硬化→肝癌,有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腹腔积液、 EGVB。
⑤全身性表现
进行性乏力、消瘦、发热、营养不良、恶病质。
转移到其他器官表现相应症状
⑥伴癌综合征
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多见】 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类癌综合征【罕见】
5. 并发症
①肝性脑病
②上消化道出血
1、EGVB;2、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而有广泛出血;
③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①局限于肝包膜→局部疼痛; ②包膜下出血快速增多→压痛性血肿; ③破入腹腔→急性腹痛、腹膜刺激征、 血性腹腔积液。
④继发感染
6. 检查
(一)肿瘤标志物
①甲胎蛋白
√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基础上,AFP>400ng/mL,诊断条件之一; √对 AFP>200ng/mL,持续 8 周以上,结合影像及临床综合分析。
②其他
血清岩藻糖苷酶(AFu)、r-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II(r-GT)、异常凝血酶原(DCP)、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
(二)影像学检查
超声(肝内直径>1cm)、增强CT/MRI、DSA、PET-CT
(三)肝穿刺活检
7. 诊断 (3项任意1项)
①具有2种典型肝癌影像学检查(超声、增强CT、MRI、DSA)表现,病灶>2cm。
②具有1项典型肝癌影像学检查表现,病灶>2cm,AFP>400ng/ml。
③肝脏活检阳性。
8. 鉴别诊断
①继发性肝癌
原发灶病史(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多发结节、多不伴肝硬化、AFP多阴性、CEA 多↑
②肝硬化结节
肝癌→增强CT 快进快出;AFP>400ng/ml
③活动性病毒性肝炎
AFP 与 ALT 平行或同步升高
④肝脓肿
发热、肝区疼痛; WBC和中性粒升高; US发现液性暗区。
⑤肝包虫病
接触史
⑥其他肝脏肿瘤或病变:血管瘤、肝腺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9. 治疗
(一)手术治疗
术前→Child-Pugh评分、 ICGR-15评分。 必要条件:Child-PughA-B级、ICGR-15<20-30%。 √ 剩余肝脏占>40%[肝硬化病人];或>30%[无肝硬化]
(二)局部治疗
①射频消融RF; ②微波消融; ③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I; ④肝动脉栓塞TAE。
(三)肝移植
(四)药物治疗
索拉非尼
(五)病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