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一二三四四
教育的概念发展,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的思维导图,分别详细的介绍了中国阶段和西方阶段。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思维导图,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的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经过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等几个时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教育的一二三四四
教育的概念
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词源: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最早解释于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概念2
社会角度
广义: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思想教育活动(德育)
个体:个体学习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与个体: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空间特性(场所/广义):教育形态可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于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产生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的最晚。学校教育特点: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育人性,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本属性--社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要素
教育者
广义: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狭义: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
受教育者(学习者)
概念: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在接受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行为以及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影响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特点: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体性。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其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们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其他说法
四要素: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它主要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教育的功能
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取决于教育本质,并随着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等同于教育本质,本质回答“教育是什么”,功能回答“教育能够干什么”
特征:多样性(对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社会性;整体性;客观性;条件性。(多会整课件)
分类
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基本/直接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工具/间接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例如:标准化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作用呈现的方式
显形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计划与实际一致)
隐形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性质
保守功能:教育具有自身的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身的逻辑性,不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教育重复、封闭、保守的一面
超越功能:通过教育的自我更新和变革,促进和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朱熹(诸神合一)
主要观点: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评价: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是根本错误的,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立刻能生)
主要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沛西·能: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第一人。
评价: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美)(心中有美梦)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苏联(凯洛夫、米丁斯基等)与我国(米凯爱劳动)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评价: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