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学校有“大学”“小学”“庠”“序”等(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教育要求,划分不同教育阶段);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政教合一,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学校教育制度发展比较完备,有“国学”“乡学”之分;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中心
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稷下学宫是养士的缩影,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特点:学术自由;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的里程碑,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的文教政策;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其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隋唐: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组成中央官学的主干
宋、明、清:程朱理学经元明清发展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基本教材及考试依据: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宋代书院盛行(萌芽于唐,集教学、研究、出版为一体,正式的教育制度: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固定格式;1905(清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