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专题三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变化
这是一个关于专题三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变化的思维导图,包含资本主义的扩展、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等。
编辑于2024-04-12 19:17:02专题三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变化
14世纪
文学三杰
但丁
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
《歌集》,抨击教会,讴歌爱情
薄伽丘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15世纪
美术三杰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
后期
文艺复兴扩展到欧洲各地
莎士比亚(英)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杰出代表
《哈姆雷特》《李尔王》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16世纪
16-17世纪
欧洲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6-17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17世纪
英国出现早期启蒙运动
1640年
英国爆发革命
两次内战,议会获胜,处死国王
经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
1688年
“光荣革命”(英)
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代表,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和权力机关。 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1689年
《权利法案》(英)
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18世纪
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8世纪后期
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1701年
《王位继承法》(英)
18世纪中叶
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激起人民不满,要求独立呼声高涨
1775年4月
来克星顿的民兵与英军发生冲突
1776年7月4日
《独立宣言》
阐述人民主权思想,
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81年
北美殖民地打败了英国军队
1783年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 性质:民族独立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
1787年
美国制定宪法
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立法权 总统➡️行政权 最高法院➡️司法权
彼此制衡
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对外代表国家主权,各州政府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影响
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不足
承认奴隶制存在
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
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启蒙思想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
1789年
攻占巴士底狱(法)
制宪会议公布《人权宣言》
1791年
宪法确立新制度
1799年
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
法国大革命
60年代
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开始
半个多世纪内
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棉纺织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1771年
阿克莱特
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近代工厂开端
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厂
1785年
瓦特蒸汽机(改进)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19世纪
1804年
颁布《民法典》/《法国民法典》
确立现代民法体系
1815年
拿破仑帝国覆灭
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后确立了共和制度
法国大革命
1861年
美国内战爆发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5年
内战结束
美国内战
影响
维护美国国家统一
承认黑人公民权利
黑人仍备受歧视
为美国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基本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背景
南北方矛盾
奴隶制存废问题
19世纪中期
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
1861年
建立意大利王国
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斗争
实行君主立宪制
收复失地
1870年
国家统一
意大利统一
19世纪中期
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铁血政策”的俾斯麦为宰相
武力统一
1864-1871年
统一除奥地利外的德意志
1871年
德意志帝国成立
德国统一
君主立宪制
19世纪中期
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1868年
推翻幕府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制定宪法
肯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
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天皇代行机构)
日本 明治维新
影响
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
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权力
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对外侵略扩张
19世纪初
汽船、火车
“蒸汽时代”
19世纪中期
英国机器制造业实现机械化
18-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19世纪中后期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背景
英国 “光荣革命” 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
“圈地运动” 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者和国内市场
手工工厂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17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求
进程
特点
从轻工业开始
英国成就最大
实践经验积累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经济发展
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成果
进程
电力技术广泛开发和使用
进入 “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汽车
飞机
化学工业兴起
石油化工业
合成方法
新技术改造旧产业部门
炼钢
纺织
采煤
机器制造
铁路运输
特点
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
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
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
美国和德国最为突出
影响
生产力
经济繁荣
商业和运输业提高生产力
农业变革(欧美)
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重大变革
工厂制度发展,科学化管理日益重视 出现原因:技术复杂、投资扩大、竞争激烈、生产集中➡️原因:垄断组织出现 影响:资本家通过建立垄断组织获取了高额利润 阻碍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
阶级结构
工业资产阶级改革(巩固统治地位) 工人阶级崛起 中间阶层发展(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两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社会生活
城市化 生活改善(物美价廉商品) 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兴起 社会生活 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文化素养提高 女性受教育机会增多 人口增加
社会问题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工人居住条件恶劣 环境污染严重➡️欧美各国通过立法解决 疾病与犯罪
世界面貌
紧密联系 资本主义扩张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的扩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克里米亚战争战败
面临危机
内容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赎买得到土地
改革
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
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
教育改革
实行义务服兵役
刺激工业发展
影响
“自上而下”的改革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认识
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
剥削制度
殖民扩张政策
亚非拉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压榨和掠夺)
启蒙运动
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解放
原因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近代科学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核心
“理性”
发展过程
启蒙思想家
英国
洛克
休谟
亚当•斯密
“现代经济学之父”
法国
孟德斯鸠
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卢梭
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德国
康德(哲学家)
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影响
解放思想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近代科学兴起
背景
代表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
“日心说”
新的宇宙观
牛顿(英)(科学家)
万有引力定律
完整力学体系
影响
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
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宗教改革
背景
人们被剥削不满
改革
马丁路德
《九十五论纲》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瑞士的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影响
解放思想
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成长
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艺复兴
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根本原因
新兴资产阶级壮大
阶级基础
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
文化基础
西欧文化自身传承发展
历史因素
从东方汲取大量文化养料
外来因素
聚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人才基础
核心
人文主义
实质
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扩展
影响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
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