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第九版前四章概括
这是一篇关于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药理学,药动学,绪论。适用于考试复习!
编辑于2024-04-15 20:14:11总论
绪论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药动学:药物在机体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药动学
跨膜转运形式
被动转运
滤过(水溶性扩散)
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绝大多数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膜动转运
胞吞
胞吐
影响转运的因素
药物解离度和体液酸碱度(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分子型
离子型
药物浓度差及细胞膜的通透性、面积和厚度
血流量
细胞膜转运的蛋白的量和功能
如P-糖蛋白,由多耐药基因编码
体内过程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吸入>舌下>直肠>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口服给药
在胃肠道以脂溶性扩散方式被吸收
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
不存在吸收过程
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
简单扩散
油剂、混悬剂可在局部滞留,药效久
滤过
吸收迅速
动脉注射
使药物靶向至特殊器官,但危险性大,一般不用
呼吸道吸入给药
局部用药
如直肠给药,可一定程度避免首过效应
舌下给药
如硝酸甘油,可很大程度上避免首过效应
分布:药物从血液循环到达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结合型药物)
弱酸性药物与白蛋白(清蛋白)
弱碱性药物与α1-酸性糖蛋白
脂溶性强的药物与脂蛋白
组织细胞结合(药物对组织细胞的亲和力)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正常情况下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进入
病理情况下(脑膜炎),通透性增大,大多数水溶性药物及在血浆PH为7.4时才能解离的抗生素(氨苄西林、青霉素、林可霉素和头孢噻吩钠等)
胎盘屏障
对药物转运不具有屏障作用
血眼屏障
脂溶性药物及分子量小于100Da的水溶性药物
代谢: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又称生物转化(反映机体对外来性物质或药物的处置能力)
意义
灭活
活化(前体激活)
前药
药物代谢相
Ⅰ相(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结合)
药物代谢酶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
含黄素单加氧酶系
环氧化物水解酶系
结合酶系
脱氢酶系
影响药物代谢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因素)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酶抑制剂
酶诱导剂
肝血流量的改变
其他因素:环境、昼夜节律、生理因素、病理因素
排泄:药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除体外的过程
肾脏排泄(主要)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主动转运)
肾小管重吸收(简单扩散)
消化道排泄
简单扩散(胃肠腔)
肠肝循环
其他途径的排泄:汗液、唾液、泪液和乳汁(脂溶性分子药物)
房室模型及药动学重要参数
房室模型
一室模型: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
二室模型
中央室:血流丰富,药物分布瞬间到达血液平衡的部分
周边室:血流供应少,药物分布达到血流平衡的时间长
多室模型
同一房室中各组织部分的药物浓度并不一定相同,但药物在其间的转运速率相同
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浓度成正比。半衰期=0.693/K(消除速率常数)
零级消除: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无固定半衰期)
药动学重要参数
曲面下体积(AUC)
反映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F)
绝对生物利用度
评价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
比较两种制剂的情况
表观分布容积(Vd)
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的体液容积(Vd越大,排泄越慢)PS:其表示的并非实际情况
消除速率(Ke)
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分数
消除半衰期(t1/2)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清除率(CL)
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
体内药物总量(A)
药理学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的反应表现)
治疗效果
对因治疗(病因)
对症治疗(症状)
不良反应
副反应(治疗剂量下,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
毒性反应(大剂量或在体内蓄积过多)
急性中毒: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
慢性中毒: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小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又称反跳反应,指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变态反应(与剂量无关,常见于过敏体制患者)
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敏感(遗传)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反应(个体)
最大效应:即效能,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药物效应不变
半最大效应浓度: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其值越小强度越大,其曲线斜率越陡,药效越剧烈
质反应(群体)
半数有效量(ED50)
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
上述效应为死亡
治疗指数(TI)——半数有销量与半数致死量的比值
受体
特性
灵敏性
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多样性
亲和力与内在活性
亲和力:引起最大效应的一半时(即50%受体被占领)所需的药物剂量
内在活性(α):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时产生效应大小的性质
α=1 有内在活性
α=0 无内在活性
0<α<1 有部分内在活性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
完全激动药(α=1,亲和力强于部分激动药)
部分激动药(0<α<1)
拮抗药
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
受体类型
G蛋白偶联受体
M-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
多巴胺受体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N型乙酰胆碱受体
γ-氨基丁酸受体(GABA)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
胰岛素
生长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内受体
其他酶类受体
细胞内信号转导
第一信使:大多数不进入细胞,而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多肽类激素
神经递质
细胞因子
第二信使:胞质内产生的信息分子
环磷腺苷(cAMP),最早发现
环磷鸟苷(cGMP)
肌醇磷脂
钙离子
第三信使: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
生长因子
转化因子
受体的调节
受体脱敏:长期使用一种激动剂后,产生耐受性
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
受体增敏:与脱敏反应相反,由长期应用拮抗剂造成的
β受体拮抗药普萘洛尔-突然停药会”反跳“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硫酸镁
外敷消炎去肿
口服导泻利胆
注射止痉、镇痛和降压
药物的相互作用
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配伍禁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氨基糖苷类
青霉素与葡萄糖溶液
头孢曲松与含钙注射液(林格...\复方...)
红霉素和生理盐水
机体因素
年龄
新生儿白蛋白含量少,药物代谢能力差
制畸
头一两周全或无
第三周到第三个月易制畸,第三周到第五周最易致畸
三个月后成型,但仍有风险
性别
遗传因素
个体差异
特异质差异
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耐受性和耐药性
耐受性(机体):多次连续用药后反应性降低,加大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耐受性可消失(巴比陀类、亚硝酸类、麻黄碱、肼屈嗪)
急性耐受性
硝酸甘油
肝素
交叉耐受性
耐药性(病原体)
依赖性和停药反应
依赖性:长期服药,对其产生生理性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
停药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