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要素
这是一篇关于非暴力沟通要素的思维导图,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解决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于复盘的一些做法,通过复盘,我们能够停下来,专门找一个时间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经历,从而找到改进的方向和动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复盘,以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
每个人都会经历童年,然而我们却几乎察觉不到童年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如何减少不幸童年带来的影响?如何逐步自愈走向未来?如何变得更有力量?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这是一篇关于饮食的思维导图,制作了一个基本的饮食计划,旨在提供均衡的营养和满足日常能量需求。这个计划可以根据个人的营养需求、健康状况、口味偏好进行调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非暴力沟通要素
1.区分观察和评论
学会不带评论的观察
所有评判--无论正向还是负向的,都是疏离生命的语言
2.区分感觉和想法
学会表达内心的感受
想法
需求满足时
需求为满足
3.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
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容易混淆的说法
1.使用非人称代词,比如:这、它、那
2.我感到xxx,因为(sb)xxx
3.只提起他人的行为
认识责任
我感到xxxx,因为我xxxx
听到逆耳的话时
1.指责自己
2.斥责他人
3.同理自己
4.同理他人
4.提出请求
目的
满足需求
要求
清晰明确,不用含糊抽象的话语暗示
明确说出具体行动(让我每周多看十分钟电视)
充分表达感受和需要后提出具体的请求
请求他人给予诚实的表达
1.对方的感受和原因
2.对方的想法
3.对方是否有意采取特定行动
区分请求和要求
在他人拒绝请求后仍可以同理他人感受和需求
5.同理
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体验
不带偏见和先入为主的判断
阻碍
给建议、比惨、说教、安慰、讲故事、摆脱感受、同情、询问、解释、纠正
不要试图审讯他人
核心
临在——全然地与他人以及其当下的体验同在
以同理心倾听
你越是忠实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外面的世界
1.复述对方的话
当我们不太确定是否理解别人意图的时候,可以通过复述让对方有机会更正
以提问的形式
1.对方观察到的事实
2.对方的感受以及引发感受的需要
3.对方提出的请求
当我们处于辩解防卫和痛苦的无法同理他人
1.停顿、深呼吸
2.非暴力呐喊
提醒别人注意我当下的痛苦和迫切的需要
3.离开现场
6.爱自己
1.改变自我憎恨的模式
转换羞愧,内疚等具有破坏力的内驱力
2.少用“应该”“不得不”等看起来没有选择的词汇
3.把注意力放在自我需求上
2.学会自我宽恕
以道德的批判来谴责自我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憎恨,愧疚,羞愤都是破坏性内驱力,并不会让我们从错误中学习到更多的经验
1.思考: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那么做是为了满足什么需求
2.以同理心倾听自己,找到自己的深层需求
3.善意对待自己
对过去行为感到懊恼的自己
做了当初那件事的自己
4.觉察自己每个行为背后的能量
3.改变思维模式
1.尝试把“不得不、应该”等换成“我选择做,因为我要”
2.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多往积极的地方想
7.学会表达愤怒
学会慢下来
1.不再将分愤怒的责任归咎他人
别人的行为只会引发我们的感受,并不是产生感受的根本原因
愤怒来自我对他人的想法而非他人的行为
2.聚焦当下需要
指责他人往往会使需求更难得到满足
3,同理他人,感受对方需要和感受
4.用“我生气,因为我需要”替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5.感到生气时
1.停下来深呼吸
2,自省我们有哪些批判性想法
3.与自己的需求连接
4.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8.解决冲突
步骤
首先,我们要表达自己的需要。
·其次,不论对方说什么,设法找出他们真正的需要。如果发现他们表达的是想法、评判或分析,而不是需要,我们可以继续寻找话语背后的需要。
第三,确认我们都准确理解了彼此的需要,否则,继续寻找话语背后所隐含的需要。
第四,尽可能地同理对方,以便让双方都能确切地了解彼此的需要。
·第五,当双方都澄清了事件中的需要后,我们就可以用正向的描述行动的语言提出化解冲突的策略。
理解与表达
训练自己听见对方真正的需求
把注意力放在想要的,而非不想要的
聆听拒绝背后隐藏的信息
用清晰的正向的可回应的语言来表达策略
比如:我想请你告诉我,你是否愿意
9.表达感激与赞赏
学会得体的接受他人的感激
向他人表达感谢时,表达内容
1.对方做了什么对我们的福祉做了贡献
2.我们的那些需要得到满足
3.我们产生了什么愉悦的感受
作用
1,认识到他人的行为只是刺激感受,绝非产生感受的原因
2.产生感受的核心是需求有没有被满足
3.教导我们如何专注自己和他人内心真正的渴望,摆脱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纠错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