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肌组织
组织胚胎学肌组织,知识点思维导图,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肌组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适用于考试复习!
编辑于2024-04-20 11:03:05这是一个关于卤代烃的思维导图,内容主要包括卤代烃的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命名方法。分为几类,包括卤代烷烃、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详细介绍了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包括熔沸点、溶解性和熔色反应。
这是一个关于立体化学的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手性分子的特性及其分类。详细解释了手性分子的对称性,包括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等要素,并指出了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的概念。还探讨了分子是否含有手性碳原子与分子是否为手性分子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环烷烃的思维导图,对于环烷烃,如自由基取代反应,这与烷烃相似。此外,还提到了小环烷烃(特殊)在日光、高温和自由基引发剂条件下的自由基取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详细讨论了芳环烃的化学性质,特别是苯型的芳环烃。这里包括难氧化、难加成、易取代的特性,以及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等具体反应类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卤代烃的思维导图,内容主要包括卤代烃的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命名方法。分为几类,包括卤代烷烃、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详细介绍了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包括熔沸点、溶解性和熔色反应。
这是一个关于立体化学的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手性分子的特性及其分类。详细解释了手性分子的对称性,包括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等要素,并指出了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的概念。还探讨了分子是否含有手性碳原子与分子是否为手性分子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环烷烃的思维导图,对于环烷烃,如自由基取代反应,这与烷烃相似。此外,还提到了小环烷烃(特殊)在日光、高温和自由基引发剂条件下的自由基取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详细讨论了芳环烃的化学性质,特别是苯型的芳环烃。这里包括难氧化、难加成、易取代的特性,以及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等具体反应类型。
肌组织
概述
分类
骨骼肌
借肌腱附于骨骼上收缩力强,易疲劳,再生能力差
随意肌,横纹肌
心肌
分布于心脏及近心大血管处,节律性收缩,不易疲劳,几乎无再生能力
不随意肌,横纹肌
平滑肌
分布于内脏中空性器官和血管壁,收缩力弱,较持久,再生能力较强
不随意肌
构成
主要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专有名词
肌浆网:滑面内质网
肌膜:肌细胞膜
肌质:肌细胞质
肌纤维:肌细胞-细长纤维型
骨骼肌
基本认识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主要存在于躯干和四肢,受人的意识控制,又称随意肌
骨骼肌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有600多块,约占人体体重的40%
每块骨骼肌都具有一定的位置、形态、结构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执行一定的功能
按位置分为:头肌、颈肌、躯干肌、膈肌、上肢肌、下肢肌等
被致密结缔组织包裹
组成
肌外膜
包裹在整块肌外面
肌束膜
肌外膜伸入肌内,将其分隔形成肌束,包裹肌束的结缔组织
肌内膜
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
功能
支持、连接、营养、功能调节
组成
肌原纤维(肌细胞亚细胞结构)→肌纤维(肌细胞,呈细长纤维形)→肌束→骨骼肌
骨骼肌纤维
光镜结构
胞体:长圆柱状
胞核:多核细胞,一条肌纤维内有几十甚至几百个核,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胞质:充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呈细丝状
周期性横纹
横纹:每条肌原纤维上的明带与暗带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构成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明带呈单折射光,又称I带。长度可变。
暗带:偏振光显微镜下,暗带呈双折光性,为各向异性,又称A带,长度恒定。 在油镜或电镜下,可观察到暗带中部有着色较前的H带,在H带中央又可见着色较深的M线
三带两线:A,I,H带;Z,M线
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单位——肌节
概念: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为肌节,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组成:每个肌节有1/2个I带+A带+1/2个I带组成
暗带长度恒定,1.5um,明带随骨骼肌收缩舒张变化,最长2um
一条肌原纤维可由几百个肌节组成
超微结构
肌原纤维
粗肌丝
沿肌原纤维的长轴排列,粗肌丝仅位于暗带A带
分布
肌节中央,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
结构
长余额1.5微米,直径15纳米
肌球蛋白规律聚合形成
粗肌丝的分子结构——肌球蛋白
豆芽状,分头部、杆部两部分,在头杆连接点有类似关节部位,可以屈动
头部:朝向粗肌丝两端,具有ATP酶活性,能与细肌丝的肌动蛋白结合,形成横桥
杆部:朝向粗肌丝中部,借助M线聚集成粗肌丝主体
细肌丝
横跨明暗带,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经过明带I带,伸到A带的粗肌丝之间,最后止于H带的边缘
分布
一端固定于Z线,一端伸入粗肌丝间,终止于H带外侧
结构
长约1微米,直径5纳米
肌动蛋白
双股螺旋链,每个单体都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
原肌球蛋白
双股螺旋分子,嵌于肌动蛋白双股螺旋链的浅沟
肌钙蛋白
球形,附着于原肌球蛋白分子上,可与钙离子结合
在一条粗肌丝周围有六条细肌丝
明带:仅细肌丝
暗带
H带:仅粗肌丝
两侧:粗细肌丝
横切面
1条粗肌丝-6根细肌丝
1根细肌丝-3根粗肌丝
横小管
概念: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同一平面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肌原纤维
分布:位于明暗带交界处
功能:将肌膜的兴奋传导到肌纤维内部
肌质网
概念:肌纤维中的特化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结构特点
纵小管
肌质网纵行包绕肌原纤维的部分
终池
两端扩大形成的扁囊
三联体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
肌质网上有钙泵和钙通道
横纹肌细胞的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可以逆浓度差将细胞质中的钙离子泵入肌质网内贮存,使其内的钙离子浓度是肌质中的上千倍
肌质网膜接受兴奋后,钙通道打开,贮存的钙离子释放入肌质,引起肌细胞收缩
较多线粒体
糖原
少量脂滴
肌红蛋白(可以与氧结合)
肌卫星细胞
位于骨骼肌纤维表面(肌膜与基膜之间),扁平有突起
肌纤维受伤后,肌卫星细胞可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的修复,具有干细胞性质
肌丝滑动原理
M线可以收缩
A带不变,I带和H带同时缩短
收缩
神经冲动传导到肌膜,通过横小管、三联体传导到肌浆网
肌浆网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大量钙离子进入胞质中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发生构型或位置变化,解除原肌球蛋白的位阻效应
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粗细肌丝之间形成横桥连接
横桥牵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行,季节缩短
舒张
没有动作电位,钙离子被泵入肌浆网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分离,原肌球蛋白阻断粗、细肌丝的相互作用
细肌丝回位,肌节延长,肌肉舒张
心肌
概述
分布在心壁和邻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
收缩具有自动节律性
无肌卫星细胞
光镜结构特点
形状
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
连接
细胞以闰盘连接,染色较深
胞核
核1-2个,居中,卵圆形
胞质
有周期性横纹,肌原纤维位于周边,核周胞质染色浅,内含脂褐素
电镜结构特点
有粗肌丝、细肌丝和肌节
粗细肌丝不如骨骼肌明显,被肌质和线粒体分隔成粗细不等的肌丝束
肌原纤维粗细不等
其间线粒体丰富
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
超微结构
心肌
肌质网稀疏,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少,多形成二联体
二联体: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而成
收缩时要从细胞外摄取钙离子
闰盘
闰盘横向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黏着小带和桥粒,使心肌纤维间紧密连接
纵位部分存在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交流和电冲动,使心肌舒缩同步化
平滑肌
分布
广泛分布于消化管、呼吸管、血管等中空性器官管壁内
光镜结构特点
长梭形,大小和形状随所在部位和器官的功能形态而异,一般长200微米
无横纹,胞质嗜酸性
单核,杆状或椭圆形
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胞质
无肌原纤维,可见粗肌丝和细肌丝及中间丝,胞质内有密体,中间丝连接于密斑、密体之间,形成梭形的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系统
密体:肌质内电子密度高的小体
密斑:肌膜下电子密度高的区域
中间丝:连接于密斑、密体之间,由结蛋白构成
胞膜
膜上有密斑,密斑之间可见肌膜内陷形成小凹,相当于骨骼肌的横小管,可以传递冲动
小凹:肌膜内嵌形成的结构
粗、细肌丝
粗细肌丝数量比为1:12
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构成,呈圆柱状,表面有成行排列的横桥,相邻的两行横桥驱动方向相反
细肌丝
由肌动蛋白组成,一端附着于密斑或密体,另一端游离,环绕在粗肌丝周围
肌丝单位
若干条粗肌丝和细肌丝聚集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细胞内只有少量肌浆网,细胞收缩时也需要从细胞外摄取钙离子
肌质网
不发达,呈稀疏小管状
平滑肌肌纤维收缩原理
以粗、细肌丝间的滑动理论为基础
由于细肌丝以及细胞骨架的附着点密斑呈螺旋状分布,当肌丝滑动时,肌纤维呈螺旋状扭曲,长轴缩短
平滑肌纤维之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可传递信息分子和电冲动,引起相邻肌纤维的同步功能活动
总结
三种肌组织对比
分布
骨骼肌:附着于骨骼
心肌:心壁及邻近的大血管
平滑肌:多内藏于中空器官管壁
肌肉类型
随意肌:骨骼肌
不随意肌:心肌、平滑肌
形态
骨骼肌:长圆柱状,无分支(除舌肌)
心肌:短柱状,有分支吻合
平滑肌:梭形,无分支
横纹
骨骼肌:明显
心肌:有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
平滑肌:无
胞核
骨骼肌:多核,位于细胞周边
心肌:1-2核,位于细胞中央
平滑肌:单核,位于细胞中央
肌膜特化结构
骨骼肌:横小管,位于A、I带交界处
心肌: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
平滑肌:无,仅有肌膜小凹
肌浆网
骨骼肌:发达、三联体,明暗带交界
心肌:稀疏、二连体、Z线水平
平滑肌:不发达
细胞缝隙连接
骨骼肌:无
心肌: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闰盘
平滑肌:缝隙连接
其他特殊结构
骨骼肌:肌浆网
心肌:闰盘
平滑肌:密体、密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