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相关知识点,课本知识及笔记总结快收下!包括概述、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防治的病生基础、发热的原因和机制等知识点。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免疫系统解剖组胚知识总结,包括主要免疫细胞的组成、淋巴组织的构成、以淋巴组织为主的器官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发热
什么是发热?
正常体温
腋窝:36—37.4℃
舌下:36.6-37.6℃
直肠:36.9-37.9℃
人体体温在昼夜间呈周期性波动,体温在清晨2时—5时最低,在中午2时—5时最高,波动在0.1-0.3℃
临床上一般测量腋窝温度
体温升高≠发热
生理性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月经前期、精神紧张
病理性体温升高
过热
被动性体温升高(>0.5℃)
过度产热
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障碍
T>调定点
发热
概念: 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调节性体温升高
T=调定点
原因与机制
常见原因
感染性
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等
非感染
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恶性肿瘤
无菌性组织坏死
心脑肺梗死
内分泌疾病
甲亢
痛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出血 脑震荡 脑挫伤
丘脑病变
物理因素
中暑
其他
机制
致热原性发热
发热激活物
概念: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分类
外致热源
细菌
革兰氏阳性—外毒素
葡萄球菌(可溶性外毒素)、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白喉杆菌(白喉毒素)
革兰氏阴性—内毒素
大肠杆菌、淋球菌
O—特异侧链
核心多糖
脂质A—致热性和毒性主要成分
病毒
流感、麻疹病毒
真菌
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
4螺旋体
外毒素—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5疟原虫
分枝杆菌
某些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致热性内固醇
本胆烷醇酮
3非感染性致炎刺激物
尿酸结晶、硅酸盐
激活内生致热原细胞
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EP)
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
概念:指产生EP的细胞在发热激活物刺激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多为多肽或分子量较小的糖蛋白)
分类
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
进入途径
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通过迷走神经
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
中枢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
1.前列腺素E(PGE)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3环磷酸腺苷(cAMP)
4中枢钠离子与钙离子比值
4CO
正调节中枢
下丘脑视前区(POAH)
负调节介质
精氨酸加压素(AVP)
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
膜联蛋白A1
白细胞介素—10(IL—10)
负调节中枢
腹中隔区(VSA)
相互作用
体温调定点上升
寒战产热
散热,皮肤血管收缩
体温升高
非致热原性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颅脑外伤
产热过多的疾病
甲亢 癫痫持续状态 剧烈运动
散热减少的疾病
心衰 广泛性皮肤病
发热的时象
体温上升期
高温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Ⅰ对抗致热原,治疗原发病
Ⅱ发热的一般处理
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必须及时解热的情况
高热40℃
心脏病患者
妊娠期妇女
解热措施
代谢与功能改变
物质代谢
生理功能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血温升高、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消化系统
交感兴奋、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降低
防御功能改变
抗感染能力增强:内生致热原可作为免疫因子
42℃消耗增加,吞噬和趋向功能减弱
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
机体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反应:急性期反应(EP引发)
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多
血浆微量元素浓度改变
白细胞计数改变